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口腔流行病学

口腔流行病学

口腔流行病学用流行病学的原则、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人群中口腔健康与口腔疾病分布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探讨病因及其影响因素,制定口腔健康目标和规划,选择疾病防治策略和效果评价提供依据的科学。

口腔流行病学的主要作用1.描述人群口腔健康与疾病状态的分布规律口腔流行病学可对人群口腔健康状况进行描述,横断面调查是描述性口腔流行病学最常用的方法。

它可以通过对一个地区、某一人群在一定时间内的某种或某些口腔疾病进行调查,获得该地区特定人群某种或某些口腔疾病的患病情况和分布特点。

如这些疾病在年龄、性别、职业、种族、文化、经济、习惯等方面的分布情况。

用于与其他地区人群或不同时期人群进行比较和评价。

2.研究口腔疾病的病因和影响流行的因素横断面调查可以提供某种或某些疾病的流行因素的线索,形成危险因子假设,然后用分析性流行病学的方法对该危险因子进行验证,借以判断该疾病可能的病因。

如有需要,可采用其他的研究方法,如流行病学的方法,或结合临床研究,综合这些结果,可有助于揭示该疾病的病因。

3.用于研究疾病预防措施并评价其效果口腔流行病学也可用于口腔疾病预防措施和预防方法的研究,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价。

一种新的预防方法或预防措施,可用流行病学实验方法对其效果进行检验,通常是把受试人群随机分配到干预组或对照组,并在试验过程中采用盲法,经过一定的试验周期,比较两组人群的发病差异,这样可检验新的预防措施的防病效果。

4.用于疾病监测口腔流行病学还可用于口腔疾病发展趋势的监测,以观察各种因素对口腔疾病流行的影响。

5.为制定口腔卫生保健规划提供依据口腔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是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制订口腔保健规划的主要依据。

卫生行政部门在制订口腔健康目标和规划时,必须有大量确切的调查资料作为依据,来制订一定时期的口腔健康目标规划。

采用口腔流行病学方法可对目标规划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一般一个目标规划制订后,在实施之中,应有中期评估,以确定所制订的目标能否达到,如果发现期限结束时达到该目标有困难,则在中期就应对目标进行适当调整,使其更切合实际。

口腔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实验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对疾病或健康现象在人群中的分布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作客观的描述,提出病因假设横断面研究(现况调查)纵向研究(疾病监测)常规资料分析横断面研究(现况调查)调查目标人群中某种疾病或现象在某一特定时点上(较短的时间内)的情况。

了解疾病的患病情况和分布特点,以便制定预防措施和为研究病因提供线索。

我国进行的第二次全国口腔流行病学抽样调查。

纵向研究(疾病监测)研究某种疾病或情况在一个人群中随着时间推移的自然动态变化。

动态地观察疾病或某种现象的演变情况及其原因分析。

在斯里兰卡茶叶工人中进行的为期15年的纵向研究。

研究只观察牙周病的自然进展,不做任何治疗性干预。

常规资料分析历史资料分析对已有的资料或者疾病监测记录做分析或总结病史记录、疾病监测资料等分析性研究对所假设的病因或流行因素进一步在选择的人群中探讨疾病发生的条件和规律,验证病因假设。

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由“果”,后及“因”的回顾性研究探讨病因和相关因素对于疾病发生的影响选择有特定疾病的人群,与未患这种疾病的对照,比较两组人群暴露程度,分析暴露是否与疾病有关。

群组研究(队列研究)先有“因”,后有“果”,属前瞻性研究。

将特定人群按其是否暴露于某因素分为两组,追踪观察一定时间,比较两组的发病率,以检验该因素与某疾病联系的假设。

实验流行病学流行病学实验在研究者的控制下对人群采取某项干预措施或施加某种因素或消除某种因素以观察其对人群疾病发生或健康状况的影响有干预措施设立对照组前瞻性研究用途验证病因假设预防措施的效果与安全性评价新药、新方法或新制剂的效果和安全性评价成本效果评价和成本效益分析描述性流行病学(小结)横断面研究纵向研究常规资料分析分析性流行病学病例-对照研究群组研究实验流行病学口腔健康调查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内收集一个人群患口腔疾病的频率、流行强度、分布及流行规律的资料。

横断面调查目的1.查明口腔疾病在特定时间内的发生频率和分布特征及其流行规律。

2.了解和分析影响口腔健康的有关因素。

3.为探讨病因,建立和验证病因假设提供依据。

4.选择预防保健措施和评价预防保健措施的效果。

5.评估治疗与人力需要。

调查项目一般项目包括受检者的一般情况,如姓名、性别、年龄、职业、民族、籍贯、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宗教信仰、出生地区、居住年限等信息,这些项目常常反映疾病分布的差异,调查以后将这些项目与健康状况项目结合分析,有可能会发现某种口腔疾病的流行特征。

一般项目常常列入口腔流行病学调查表的第一部分,可通过询问或从户口本上获得。

健康状况项目包括各种口腔疾病,是口腔健康状况调查的主要内容,根据调查目的而定。

最常用的调查项目如龋病、牙周病、牙列状况等,其他如氟牙症、釉质发育不全、口腔黏膜状况、颞下颌关节状况等。

我国开展的几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所确定的调查项目包括冠龋、根龋、牙周状况、口腔卫生、附着丧失、义齿和无(牙合)情况等。

问卷调查项目主要包括口腔卫生知识、态度与信念、行为与实践等方面的具体内容,如:个人口腔卫生、刷牙与牙刷、牙膏选择。

龋病与牙周病、预防意识与就医行为等。

调查表格设计根据不同目的确定的调查项目应设计不同的调查表。

以WHO设计的标准口腔健康评价表为例。

根据WHO出版的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第4版,1997年)中列出的调查项目,包括一般情况、临床评价、口腔黏膜、釉质发育不全、氟牙症、社区牙周指数、附着丧失、牙列状况和治疗需要、戴义齿情况、需义齿情况、牙颌异常、口腔保健需要等项目。

指数和标准龋病指数有DMFT、DMFS牙周健康状况用CPI指数冠龋的诊断标准是:牙的窝沟或光滑面有底部发软的病损,釉质有潜在损害或沟壁软化者。

根龋的诊断标准是:用CPI探针在牙根面探及软的或皮革样的损害。

牙周病流行病学诊断标准,WH0推荐使用CPI指数氟牙症诊断标准:Dean指数,以釉质表面光泽度、颜色改变程度、缺损程度和侵犯面积作为依据。

调查方法普查抽样调查预调查捷径调查普查在特定时间范围内,一般为1~2天或1~2周。

对特定人群中的每一个成员进行的调查或检查,又称全面调查。

最大优点:发现调查人群中的全部病例。

应查率>95%;漏查率高结果可靠性差。

最大缺点:工作量大,成本高,适用较小范围内。

抽样调查抽样:从目标地区的总体人群中,按统计学随机抽样原则抽取部分人群作为调查对象。

被抽到的人群称为样本人群。

用样本人群调查的结果,推断总体人群的现患病情况。

前提条件是抽取的数量足够大,调查的数据可靠。

优点:节省时间、人力和经费,所得资料具有代表性。

抽样方法单纯随机抽样是最基本的抽样方法,也是其他抽样方法的基础。

它是按一定方式以同等的概率抽样,称单纯随机抽样。

可以使用抽签的方式,也可以使用随机数字表来抽取样本。

系统抽样间隔抽样,机械抽样。

将抽样对象按次序编号,先随机抽取第一个调查对象,再按一定间隔随机抽样。

分层抽样将总体按某种特征分成若干个“层”,即组别或类型等,再在每个层中用随机方式抽取调查对象,再将每个层所有抽取的调查对象合成一个样本。

整群抽样就是以整群为抽样单位,从总体中随机抽取若干群为调查单位,然后对每个群内所有对象进行检查。

多阶段抽样又称多阶段抽样。

在进行大规模调查时,常把抽样过程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可采用单纯随机抽样,也可将以上各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捷径调查WHO推荐的一种调查方法,可在短期内了解某人群的口腔健康状况,并估计在该人群开展口腔保健工作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5年龄组:乳牙列患龋水平12年龄组:全球龋病监测年龄组15年龄组:评价全球牙周病指征35~44:监测成年人口腔健康状况65~74:监测老年人口腔健康状况试点调查(预调查)在调查前初步了解被调查群体患病特点,制订调查计划,有时须先进行试点调查。

通常为12岁组,加另一个年龄组,以获得少量的参考资料,以便制订调查计划。

样本含量N=K×Q/PQ=1-PP为某病预期患病率当允许误差为10%(0.1P)时,K=400,当允许误差为15%(0.15P)时,K=178,当允许误差为20%(0.2P)时,K=100。

误差随机误差(randomerror)是在抽样调查过程中产生的变异,由于机遇不同所造成,不能完全避免,但可测量其大小,并能通过抽样设计和扩大样本来加以控制,可以做到减少抽样误差。

偏倚(偏性,bias)是一种错误,由于某些原因造成检查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符,属于系统误差,应该设法防止。

偏倚选择性偏倚在调查过程中样本人群的选择不是按照抽样设计的方案进行,而是随意选择,由于调查对象的代表性差,破坏了同质性,使调查结果与总体人群患病情况之间产生的误差,称为选择性偏倚。

如用医院病例说明社会人群患病情况,显然有误差。

防止的措施就是在选择调查对象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流行病学抽样设计进行抽样。

无应答偏倚无应答偏倚实际就是漏查。

在随机抽样时,属于样本人群中的受检者,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未能接受检查,如未接受检查的人数达到抽样人数的30%,应答率仅有70%,结果就难以用来估计总体的现患率。

信息偏倚因检查器械等造成的测量偏倚因调查对象引起的偏倚:回忆偏倚和报告偏倚因检查者引起的偏倚:检查者之间偏性:一个调查队伍中往往有数名检查者,当他们对同一名受检查者做口腔检查时,由于标准掌握不一致,导致结果有误差,为检查者之间偏性;检查者本身偏性:指一名检查者给一名患者(或健康者)做口腔检查时,前后两次检查结果不一致。

防止检查者偏性的办法是:疾病的诊断标准要准确;调查前认真培训,对诊断标准统一认识;调查前要做标准一致性试验。

可靠度的检验,包括检查者本身可靠度检验和检查者之间可靠度检验Kappa统计法评估检查者之间一致性的方法0.40以下可靠度不合格0.41~0.60 可靠度中等0.61~0.80 可靠度优0.81~1.0 完全可靠数据整理方法核对首先是对所有数据进行认真核对。

资料收集以后,对调查表中的每一个项目都要仔细检查,一般项目中的性别、年龄、职业是否相符,口腔健康状况项目中是否有缺漏,有无不符合逻辑的错误,这些差错在流行病学调查的资料中常会看到,一经发现,需要及时纠正,以保证分析的结果不致发生偏差。

分组就是把调查资料按照一定的特性或程度进行归类。

常按不同地区及不同人群的特征,如性别、年龄、城乡、种族等分组;也可按照某种疾病的患病严重程度进行分组。

计算资料分组后,就可以清点每组中的频数。

人工整理时,可用计数法,将每一组中的频数相加。

人工整理花时多,且误差大,尤其是在进行大规模的口腔流行病学调查时,变量多达几千万或更多,资料整理十分困难,因此,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使用计算机整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