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八年级语文下册《诗五首》课件3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诗五首》课件3人教版
写作特色1
一、剧烈的情感起伏和急切的心理变化
——欢乐 “金樽清洒”、“玉盘珍羞”
“停杯投箸”、“拔剑四顾” 内心苦闷抑郁
“冰塞川”、“雪满山”
——昂扬、明朗 “垂溪碧钓”、“乘舟梦日”
“行路难……”
——阴沉、低落,再度 陷入苦闷彷徨之中 ——复又振起,表示了对美好前景 “长风破浪”、
“济沧海” 的热忱希望和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解题:唐玄宗天宝十三年( 754 ), 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 使封常清的判官。同任判官的武某 归京, 岑参便写下了这首咏雪送别 之作。“白雪歌”即“白雪之歌”, “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一首 雪中送别诗。作者岑参(715— 770),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唐 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 为“高岑”。
对前景的希望与信念。 (2) 南朝名将宗悫的典故,铸造出一个雄姿英
发、勇往直前的壮士的形象。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
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 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 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被誉为诗圣。有《杜工部 集》,与李白并称“李杜”,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 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 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秋风破屋 风 白 心情苦痛 天
屋外 事
现实
水 到 渠 成
群童抢茅 无可奈何
长夜沾湿 忧思不绝
自己
推 雨 黑夜 屋内 人 己 及 人
理想
广厦千万间
天下寒士
关 心 民 生 忧 国 忧 民
让我们回顾一下,看一下我们还学过 哪些饱含爱国之情的语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___韩愈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
• • •
秋风破屋 写 景 群童盗茅 记 事 破屋漏雨 期盼广厦直抒胸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3)本诗第一节在对 天灾进行客观描写 的过程中注入诗人 何种情感?
茅屋骤破,内心痛苦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4)本诗第二节中诗人 “归来倚仗自叹息”, 请发挥联想,说说诗人 叹息什么?
叹息自己遭受天灾人欺 叹息民不聊生,人情冷漠 叹息……
裘 qiú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
居士,盛唐诗人,有“诗仙” 之称。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
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诗想象丰富,夸张奇特, 形成了飘逸、奔放、雄奇、 壮丽的风格。有《李太白 集》。
背景\题解: 李白在长安生活前后虽不满两年,却使李白认 识到朝廷的腐朽黑暗,认识到实
现自己理想的艰难。离天长安以后,他写了不 少诗篇反映英雄失路的惆怅,这首诗即其中之 一。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是 乐府旧题,多写进途艰难和离别的伤悲。李白 于天宝三年(744)离于长安时,以《行路难》 为题写了三首诗,这是第一首 , 是一首乐府体 诗。
5、《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 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 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 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 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在人境 无车马喧
(果) ←心远地自偏(因)
悠然 → 超脱尘俗,热爱自然、高洁 飞鸟相与还→人、“呼吁”归真还朴 有真义→归隐乃人生真谛
菊花黄,南山青、夕阳红、山气飘、飞鸟还,大自然恬淡飘 逸,各有所归,人与鸟儿知倦而归,诗人心如止水,如明镜。 大自然的纯真意趣投映到他心里,自己的感受也从大自然中 折射出来。
结合诗作的学习,我们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 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 义? a、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 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 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 b、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在当 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 有其积极意义。 C、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 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 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 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一:设宴
美酒
朋友的深厚友情
佳肴
停杯投箸 拔剑四顾
欲渡黄河 二、 将登太行
胸中郁积的苦闷
“冰塞川” “雪满山”
象征仕途的艰难、人 象征对某种理想的追求。 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诗以“行路难”比喻世 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 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 产生 的不可抑制的激愤 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 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 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 展 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 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 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 主义的情调。
重新唱出高昂乐观的调子。
写作特色2
二、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
1.细节描写—— “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形象地揭示了英雄 失意、抑郁悲愤的愁怀。 2.比兴、象征手法—— “冰塞川”、“雪满山”以自然景象象征人世现象, 以路途艰险比说世途艰难。 3.用典——
(1)吕尚和伊尹的传说抒发了诗人的抱负,表现
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诗人 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 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象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 也显得那么多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 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 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在人境 无车马喧
(果) ←心远地自偏(因)
1、作者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 为何没有车马喧嚣的烦恼?为 何生活如此安静、心灵如此安 宁? 因为心境超脱世俗,不为名利所惑, 不慕官场荣禄。因而“心远地自 偏”[平和的心态必然拥有平和的 生活]
凡 包 含 脱 采菊 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 俗 趣。自我高洁的表现。悠然自 的 得的心情 天 南山 静穆超然的胜景 真 自 在这种意境中包含丰富的哲理:“只有超凡脱俗 然 的牵挂,舍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才有采菊的 的 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悠然; 意 南山的悠然,正是自己超凡脱俗的悠然。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历来都被视为陶诗意境、 趣 风格的名句,宋代大诗人苏轼赞叹:“因采菊见山, 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而王国维称其为“无我之 境”,这时物我合一,浑然一体。
陶渊明
构筑居室。
陶渊明
《饮酒》共二十首,都 是酒后偶然的题咏,不 是一时所作。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如此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傍晚、 近黄昏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的时候。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人生的真正意义
人类聚居的地方。
自得的样子
结伴回家
末二句用《庄子》语。《庄子 齐物论》:“辨也者,有不 辨也,大辨不言。” 《庄子· 外物》:“言者所以在意也, 得意而忘言。””诗意是说从大自然的启示,领会到真意, 不可言说,也无待言说。此指人生真意不知如何用言语来 表达。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 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景 物 描 写
山间夕阳
渲染隐居之所的宁静和诗人悠然的心境。
飞鸟归林
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 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 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 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 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 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 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 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情感升华,由记 叙一家之苦到大抒忧 国忧民之情;表达由 含蓄压抑到大声疾呼。
秋风破屋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心情苦痛 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群童抢茅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 无可奈何 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破屋漏雨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忧思不绝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 诗人推己及人,希冀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广厦千万间”,使 风雨不动安如山。 “天下寒士俱欢颜”, 呜呼! 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感。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 人 “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超
与 自 然 合 一 , 物 我 合 一 的 意 境
3、“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 “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 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 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 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 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 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 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
陶渊明(365-427),一名 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 陶渊明 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人。二 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 酒,不久归隐。后陆续做过镇 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 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四十一岁 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 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以 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 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 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 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 辞》、《桃花源记》、《归园 田居》、《饮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