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自己的领导力
有人说, 新课程的推进, 关键在教师, 成败在校长, 强
调的就是学校领导力的问题。
实施素质教育, 进入新课程, 使学校在多变的现实社会里, 面临“左右为难, 内外交困”的尴尬、教育评价与教育实践错位以及教师角色、教学方法等诸多考验, 这就需要学校领导者保持清醒的头脑, 不断提升领
导能力加以应对。
换句话说, 就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作为引领学校新课程发展的领导班子, 除了具备一般的领导能
力外, 更需要增加一系列新的要素必须把教育观念的改变置
于首当其冲的位置必须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最根本的目标必须
将新课程改革与学校文化建设结合起来考虑必须将课程改革
的要求与传统教学进行衔接必须进行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等等。
尤其需要学校领导者对自己面对新课程的领导力进行有目的的评价,判断自己的领导理念和行为是否符合新课程的要求, 能否实现有效的领导。
上述这些, 正是当今新课程巫待提升的学校领导力。
所谓领导, 应该含有两层意思个是领, 就是领着大家干, 含有示范作用一个是导, 就是指导大家干, 还有说
服作用。
领导力就是领导者为了完成组织目标而在示范和说服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组织能力、影响能力, 它包括领导者的言行、要求, 以及领导者自身的品格等引起被领导者做出积极反
应的感召力量。
领导力既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 更是一种思想。
那么, 如何提升学校领导力呢下面结合我们学校的实践, 谈谈我的一些思考和体会。
一、实施校本管理提升决策力校本管理的核心是强调学校根据自身的需要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方向和策略, 从而提高学校管理的有效性, 提高办学效益第一、加强校本管理已成为推进新课改、提升学校决策力的应有之义。
学校管理机制与新课程的理想实施、教师的成长、学生的成长有着密切的联系, 现实已经提出了如何实施校本管理, 特别是推进课程领导以促进课程实现的问题。
改变只为追求眼前效果而忽视远期发展的办学做法, 从流于盲目、无序, 为实施而实施的管理运作状态, 转为重视研究学校的现状、水平, 发现优势与问题, 在此基础上, 确定发展的起点与目标, 制订发展的策略与步骤, 积极推进学校新课程, 并通过各项有效的管理改革来确保新课程的贯彻落实, 形成有层次、有控制、有序化的可持续发展态势。
第二、思想力影响着人的决策力。
如何在学校工作中不断丰富办学理念,井以这种理念为先导, 提升各项工作的层次和水平, 是考量学校管理人员领导力的最根本的方面。
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是对传统教育教学理念和行为的一种全面、深刻的变革, 它将人们引入一个许多人都不曾熟悉的“新境
界” , 它所涉及的目标团体不仅包括教师、学生, 还包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者、相关的社会团体或单位, 甚至还包括学生的家长。
课程改革目标对象数量之大, 素质相差悬殊之大, 无不昭示着我们必须把思想引领放在课程改革的首位。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 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渗透着许多功利色彩在办学目标上, 只是把升人高一级学校,或者是考试的各种率的程度, 作为学校的目标, 组织学校的教育活动在工作抓法上, 好大喜功、弄虚作假、争分夺奖, 冲淡了学校育人的功能在对学校领导的认同上, 把升学率高的、没有安全责任事故的、没有人举报乱收费的, 作为评判标准。
在新课改日益推进的今天, 我们不应该追求规模而应追求品味, 不搞规模扩张而是精细化管理, 要更加重视学校的精神内涵, 让学校更富有诗意而不是更浮躁和更功利。
因此, 我校提出了“创全面发展之优,示个性教育之范”的办学目标, 确立了“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 为学生、家长和社会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的办学宗旨。
我们运用系统的层级原理, 对上述办学理念从工作价值层面给予诊释在教学观上, 我们强调“以学论教、以教促学、学教结合、互教互学”在学生观上, 我们强调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 关切每一位学生的需要, 理解每一位学生的情感, 赏识每一位学生的进步在课程观上, 我们强调课
程是师生共同创造的, 它具有多样性、生成性、交互性和选择性在质量观上, 我们强调质量是今天的、更是明天的, 不能牺牲学生的求知欲来单纯地追求今天的分数。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强调“五改”一是改重少数尖子为面向全体, 在教学管理中做到“四个面向” , 即面向每个年级, 面向每个班级, 面向每个学生, 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
二是改过重负担为适量负担。
学校刚性规定“四不”、“四控制”不分快慢班, 不加班加点, 不滥发资料, 不为难学生控制周课时总量, 控制资料, 控制考试次数, 控制考试难度。
三是改单一课程设置为综合课程体系。
活化学科课程、强化活动课程、优化环境课程、实化实践课程。
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学习, 自主发展在活动中学会白控, 自由发展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做人, 和谐发展在实践中学会创造, 全面发展。
四是改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强调从“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到“选择适合儿童的教育”的转变。
五是改单一评价为多元评价。
将过去的领导评教师、教师评学生和分数至上改变为目标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动态考核与静态考核相结合的评估办法。
第三, 创新管理机制, 提高校本管理的效能。
首先, 是组织体制的创新。
一个有序、科学的课改组织系统是学校课改工作正常运行的基础和保证, 也是学校人、财、物、时间、空间
和信息等资源, 围绕新课改重新整合成更佳组合,促进运行机制自我完善的一个必然过程。
我们必须缩短组织框架的垂直控制, 扩展水平协调, 实行分权化、参与型的扁平管理, 减少管理层次, 更多地利用人力资源, 更快地作出反应, 从而提高管理效率。
其次, 是课程管理机制的创新。
随着课改的实施, 校本课程管理应是民主的领导, 可由教师、家长、社区人士、校长、行政人员组成, 共同建构课程的计划、执行和评价。
在课程内容上源于学生需要, 服务于学生需要, 逐步建立比较系统的适合学校、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
再次, 是评价考核机制的创新。
对学生评价, 不只是学习成绩, 而包括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参与程度、思维与能力的发展、道德品质、身心素质等对教师评价, 思想政治品质、教育思想、文化知识素质、执教能力、教学方法、工作态度、工作量、工作效果等。
将教师、学生、家长、社区和学校管理者组成多元评价主体。
强调诊断性、反思性、多侧面、多形态、动态化的评价标谁。
最后, 是决策机制的创新。
决策应贯穿校本管理的全过程, 推进新课程,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的决策。
我们要树立科学决策意识, 持严肃、负责的态度, 以强烈的事业心、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优良的管理、判断能力, 彻底摈弃随心所欲, 朝令夕改我们要民主决策, 以人为本, 拉进
决策参与者、执行者的平等地位, 依靠集体, 群策群立我们要重视学生家长、社区的决策参与, 切实加强“家长委员会”与社区组织的作用,定期向他们通报有关决策、事项, 听取意见, 甚至吸收他们和学生代表参与学校决策, 提高决策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