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设计中看到中国的创意设计走向

从设计中看到中国的创意设计走向

从设计中看到中国的创意设计走向首先来看下文化创意产业语境下的设计业。

什么是“设计”的本质?“设计”是一个外来词汇,出自英文“Design”英国权威英文人词典《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的De-sign。

词条释义为:“「名词]}1布置:设计;布局;安排2图样/方案/模型:艺术设计;构思。

3设计图样;设计方案4图案:装饰图案;花纹5意图:打算;意图;目的。

「动词」1设计:设计;制图;构思2计划:计划;筹划;制定。

3特定目的:制造;设计;意欲”,’{《辞海》对“设计”的释义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预先制定方案、图样等。

如服装设计,厂房设计”izi关于“设计”的目的和仃务,不同时期、不同学派有不同的界定。

目前学界和业界都比较认同的是2006年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IC SID)为设计的定义。

设计的发展有一个从设计“物”到设计“事”的观念演进,其木质是重组知识结构、重组资源,探索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与人自然和谐共处它是工业产品、人居环境、沟通、服务等前期方案与表达方式,是人类造物活动的重要部分,其承载媒介有文案、图形、模型、软件与多媒体等,以构建“人类合理、健康的生存方式、生存环境”为最高追求。

什么是“设计”的文化属性?从形式来看,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体。

在过去的设计视野里,一切活动都是围绕视觉而展开的,视觉钧一5和形象的审美、功能和传达成为人们的最高追求随着设计与生产、服务和生活的口趋亲密,它已经突破了传统的视觉X围,拓展了设计视野,创造出一种具有特色的设计文化和一种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

因此,设计的存在仅有艺术与技术是不够的,必将进入到更少、泛的文化层面。

设计文化具有特殊性。

一方面,它的外在形式依赖于造型艺术,其表现形式卞要为艺术形态;另一方面,它的内容又是营商、传播的重要手段,或产品、环境等预想方案和实现基础,属于生产力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从文化学的视角来看,设计是一种生产力,应归纳为经济基础,它是物质文化的组成部分;而艺术属于意识形态,应归纳为上层建筑,它是精神文化的组成部分。

从这个意义上讲,设计跟建筑具有基木相同的文化属性,它们在一个民族文化的构成中属于经济基础的X畴,处于生产力的层面,表现为一种富有特色的物质文化形态。

受现代物理学“耗散结构”的启示,文化学对系统的阐释是:文化体系存在和变迁的过程是开放性的,有它自己的耗散结构,它不停地与别的文化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流,不断地吸进新的文化特质,又不断地耗散旧的文化特质。

正是这种吐故纳新,文化既不断发展,又维持了一种特殊的有序稳定结构,为自身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当两个不同的文化系统进行耗散交流时,首先发生在外层的物的层面,其次是理论、制度等中间层,最后才到达心理的核心层设计文化也是如此设计业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特殊位置在文化创意产业的语境下,设计成为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内容之一。

尽管“设计”从属于文化创意产业,但它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其他部分相比,在木质、形式与运作方式上都具有较人差别。

从产业形态上看,设计与其他文化产业的最人区别是:设计业的卞体部分不是一种以“内容”为中心的终端文化产品,而是依附于制造业、建筑业、现代物流、商业、金融、教育、信息传输等国民经济第二、第三产业的,是为工业产品、人居环境、营商、沟通等服务的中间服务环节。

它的核心是提供智力“创意”,而不是进行物质或非物质的“文化生产”。

设计是一种储能巨人的生产力,对设计的重视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它将催化“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跃升,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更好地满足人们群众口益增长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需求现代城市文化中创意设计的两种形态第一,创意设计:“两种文化”的结合体50多年前,英国学者C.P斯诺关注到人文学者与自然科学家两个阵营中人们的对立和隔阂,提出了学术界著名的“两种文化”的命题。

设计含有艺术、技术和文化等多种因素。

在精神所表达的文化内在构成上,需要让“软性”的人文文化和“硬性”的科学文化与之间更充分地对话。

就目前XX的文化特色而言,高科技产业无疑是卞要支柱与增长点,也是其作为现代国际人都市的特色所在。

然而科技与人文的强烈失衡也使它具有结构过硬的缺陷,表现为单调、肤浅、高节奏的工业焦虑型人文生态,严重制约了城市品位的提升与精神创造力的发挥。

实际上,科学文化的发达并不必然成为人文文化培育的障碍,相反它为更高层次的摒弃与提升提供了基础优势。

在注重意义沟通的信息时代(后工业时代),科学与美学、技术与艺术的激烈碰撞和深度融合,正是城市文化创意产业飞跃发展的人好机遇所在。

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上,需要将“有形”的科学文化与“无形”的人文文化有机地融合。

一个新兴城市要摆脱沦为旧一界工厂和文化沙漠的宿命,除了关注直接的经济效益之外,必须将间接而深远的社会效益与品牌效益等纳入视野,挖掘和培育更强劲的创造潜力,使城市成为引导未来旧一界潮流的文化重镇。

由于设计文化的特殊性,它同时兼备了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两种性质。

作为人文文化,它以其文脉、审美、情操、创意等内容,为文明的进步和精神家园的建设发挥着积极作用;作为科学文化,它以其生产、服务、实用、技术、创新等功能为社会的进步女献着智慧和力量。

21旧一纪的创意设计,是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紧密结合的典X,它将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实现人类的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整合第二,工具性与木体性:现代城市文化中创意设计的两种形态设计木身兼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属性,因此能够将艺术与技术重新融合,思想与媒介重新组合,感性与理性重新磨合,经济与文化重新整合,使真正现代性的城市文化成为可能。

现代城市的文化繁荣不再体现为莺歌燕舞等热闹而肤浅的形象工程,而是一种无所不在的、更内在而深沉、同时又更开放而活跃的、伴随着高创意和高回报的生产与消费的生活方式。

在现代城市文化中,设计一方面仍然可以像传统社会一样,作为一种物质形态的工具或手段,与文化中最底层的物化产品相联系。

在城市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通过具体的设计方式如建筑设计、环境设计、服装设计、工业设计等,积累起一定数量的传统交流形式或形成特定的文化符合,因而使设计成为城市固有文化特征的重要建构力量。

在这种情况中,设计木身还是工具性的,人们只是借之创造了可以彰撤城市文化的物态文化形式。

这邺物态形式只有作为意义交往的媒介与价值交换的对象时,才参与一个城市精神文化的建构。

然而另一方面,由于设计形态具有多样性,设计木身又可能直接以一种精神形态在城市中存在和生长。

它卞要涉及设计产品的内涵层面、设计的标准和设计价值等层面,具体表现为与设计有关的文化活动与意义生产,如少、告设计、新媒体设计、公共艺术和视觉传达设计等。

设计师知名度的提高、设计知识在城市民众中的普及,无形的设计市场和设计消费也在其中形成。

在这种情况下,城市与设计之间就不仅仅是一种目的和手段的关系。

它表现为一种被广泛推广的文化符号,甚至成为一种新价值的载体而在城市中广泛传播,城市空间已成为设计作用于城市的必要条件。

在这一空间中,城市的产业为设计的发生提供了技术条件,城市的人群使设计消费得以产生,城市所聚集的各种资源和力量为设计市场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当设计木身作为一种精神形态的存在成为城市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时,城市就可以被认为真正进入了创意密集型的文化产业阶段。

在这种状态下,人们生产、消费和交换的主要对象不仅是物质性的实体,而是符号性的形式,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文化产品形态。

今天的XX城市文化中,这个层次上的原创性“软”产品还远远少于物质层面的“硬”产品,文化立市与“设计之都”的理念还远远没有实现。

如何从理论上厘清现代设计的文化属性,并结合XX的产业环境探讨其发展前景,进而论证XX向科技与人文完美融合的创意城市转型的方案,正是“设计之都”关注的重要问题捷登对创意设计的未来发展走向新载体无一例外都是人文性、原创性的设计理念,而非仅仅依靠密集的人力劳动和发达的工业技术。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联合国将XX冠以“设计之都’,的称号与其说是一种实至名归的认可,倒不如说是一种后起勃发的期待作为一个技术密集型城市,XX离充分意义的“设计之都”还有一段明显的距离,还有相当关键的几步要走。

不走好这关键的几步,XX便只能在现代文化产业链的下游空间急功近利地低水平重复,沦为承接技术业务的世界工厂,而无法涉足原创性、支配性的上游空间。

XX的经验为我国设计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示X作用:(一)我国设计业的优、劣势分析及机遇与挑战1.优势(1)工艺美术是我国的优势传统设计产业,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产值在全国的设计产业里比重很高,传统手工艺、珠宝首饰设计加工可提升空间巨人;我国的平面设计、工业设计相对比较发达,特别是以XX为龙头的平面设计是中国设计业的先驱,产业优势突出。

(2)我国沿海和中部地区近十几年来积累了较人规模的IT和高新技术产业,具有优秀的科技和创新能力。

(3)中国具有5000多年未曾中断的人类文明史,人文内涵极为丰富我国拥有56个民族,除了与境外的文化交往之外,中国木土还有XX、澳门等不同文化,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荟萃之地。

这都作为创意文化的潜在则富为我国的设计业储备了人量可资利用的文化资源}(4)中国是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大国,市场资源得人独厚这为创意设计的产业推)、和应用提供了)、裹的发展空间,提供了一个现成的消费群和潜在的巨人市场。

2.差距(1)就整个设计业而言,“三来一补“的影响至深。

像玩具、工艺品、装备制造等传统行业长期处于模仿或贴牌生产,产品的设计开发和创新能力弱,没有独立的知识产权,难以创造高的附加值;非设计企业(特别是制造业)设计推少、的阻力较人,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举步艰难(2)我国高等设计教育严重滞后,我们从西方承袭过来的中一教学模式和片面的课程体系,导致西风压倒东风。

一方面,高校培养的设计类专业毕业生过剩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社会上人量的新兴设计岗位空缺无人应聘。

设计业人才供需不平衡,高层次的人力资源严重不足,这导致设计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3)设计界商业气息浓郁,文化氛围淡漠,设计师普遍浮躁或忙于商务,不利于产生杰出的设计作品和一批高水平的设计师。

(4)设计业在我国没有纳入政府的正常管理X围。

国家统计局明确把设计业排除在文化产业的X围之外①,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也没有像英国等发达国家那样把它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分支;由于设计业多以“服务”的形式介入经济建设,而极少以直接的“产品”输出,致使其在经济领域长期无人关注政府管理层面的不够重视有可能导致设计业长期被边缘化。

3.机遇(1)改革开放提供了中国设计走出国门并融合于国际设计潮流的恰好契机,特别是旧一界“设计之都”在XX的建立,它依托珠江三角洲这个国内最人的制造业基地,强人的生产制造能力可催生强人的设计需求,也使得设计理念、设计方案能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