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劝学一、语基落实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蓼.蓝(liǎo)靛.青(diàn)跂.望(zhì) 驽.马十驾(nú)B.鳝.鱼(shàn) 舟楫.(jí)锲.而不舍(qiè) 木直中.绳(zhòng)C.须臾.(yú) 跬.步(guǐ)骐骥.(jì) 以为轮(róu)D.槁暴.(pù) 省.亲(shěng)蟹螯.(áo) 金石可镂.(lòu)项,“跂”应读“qǐ”;C项,“跬”应读“kuǐ”;D项,“省”应读“xǐng”。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已:停止。
B.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C.车柔以为轮,其曲中规.规:规则。
D.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假:借助,利用。
项,“规”,圆规。
3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组是()①微斯人,吾谁与归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句为宾语前置,②句为介词结构后置。
③句中的“马之千里者”和④句中的“庙堂之高”与例句中的“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一样,都是定语后置。
4根据提示填空。
(1)对于思与学的辩证关系,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荀子的经验是:,。
(2)《劝学》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两个比喻进行论证,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2)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5~8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省:省察。
B.吾尝跂.而望矣跂:提起脚后跟。
C.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刻。
D.用心躁.也躁:急躁。
项,“躁”的意思是“浮躁,不专心”。
6下列语句分别编成四组,全都是正面鼓励学习的一项是()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④骐骥一跃,不能十步⑤锲而舍之,朽木不折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A.①③④⑤B.②③⑤⑥C.①②③⑥D.②③④⑤是从反面来说明的,排除④⑤即可。
7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用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说明了“学不可以已”的道理。
B.“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几个不同的比喻连用,使读者加深对同一道理的理解。
C.《劝学》虽然以论述思想品德的学习修养为主,但作者也着力论述了学习文化知识,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学习方法。
D.荀子提出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观点,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它启发和鼓励人们利用外物来增强人的能力。
项,表述错误,《劝学》没有谈及“学习文化知识,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学习方法”。
8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翻译的重点是文言实词,“日”,名词作状语;“知明”,智慧明达;“生”通“性”;“假”,借助;“锲”和“镂”是近义词,都是“雕刻”的意思。
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2)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3)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二)拓展延伸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9~13题。
(一)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
恐已暮矣。
”师旷曰:“暮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选自刘向《说苑》)(二)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选自诸葛亮《诫子书》)(三)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
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
”孟母以刀断其织。
孟子惧而问其故。
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
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
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
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
”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选自刘向《列女传》) 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孰与昧.行乎昧:暗,昏暗。
B.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庐:坟墓。
C.男则堕.于修德堕:通“惰”,懈怠。
D.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师:从师学习。
项,庐:简陋的房子。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B.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C.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D.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夫”“非……无以……”“也”等标志。
11下列各句分为四组,都与“劝学”有关的一项是()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②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③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④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是晋平公的话,与“劝学”无关。
④是说“劝学”的结果。
12下列对上述三段文言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文言文,通过晋平公与师旷的对话,阐述师旷对学习的见解,告诫人们学无止境,这正照应了《劝学》中所说的“学不可以已”。
B.第(二)段文言文,诸葛亮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需要静,学习需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
C.第(三)段文言文,孟母教诲孟子的主要道理是学习要取得成就,必须要有恒心,坚持不懈。
D.在表达方式上,第(一)段运用比喻说理,第(二)段运用对比说理,第(三)段运用的也是比喻说理的论证方法。
(三)段运用了类比说理的论证方法,拿“学习知识”和“纺线织布”进行类比。
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2)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少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日出时的阳光;壮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太阳在中午时的光明;老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点亮蜡烛的光亮。
点亮了蜡烛的光亮,和在黑暗中行走哪个更好呢?(2)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将来免不了成为做劳役供使唤的下人,难以逃避祸患。
(一)晋平公向师旷问道:“我年纪已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吧。
”师旷说:“晚了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的呢?”师旷说:“瞎眼的臣子(我)怎么敢戏弄我的君王呢?我听说,少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日出时的阳光;壮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太阳在中午时的光明;老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点亮蜡烛的光亮。
点亮了蜡烛的光亮,和在黑暗中行走哪个更好呢?”平公说:“讲得好啊!”(二)君子的品行,依靠静心反思提高自己的修养,依靠俭朴节约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恬淡寡欲就不能显现出自己的志向,不宁静安稳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能必须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
不学习就不能有广博的才智,没有志向就不能成就学业。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便不能振奋精神,冒险急躁便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时间流逝,意志随岁月消磨,于是枝枯叶落,大多不能对社会有所作为,等到悲凉地守着贫穷的小屋时,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三)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还是那个样。
”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
孟子见状害怕地问他母亲原因。
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
有德行有学问的人勤学以树立名声,好问以增加学识。
因此平素居家才可以安宁稳妥,外出才可以不招致祸患。
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将来免不了成为做劳役供使唤的下人,难以逃避祸患。
这和依靠织布而生存有什么不一样的呢?中途废弃而不做,哪能使她的丈夫和儿子有衣服穿并且长期不缺乏粮食呢?女子若失去她赖以生存的技艺,男子若对修养德行懈怠,那么不是去做小偷,就是被俘虏、被奴役。
”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拜子思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
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方法。
三、表达交流14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一句话,要求修辞、句式与示例相同。
命运如一壶翻滚的沸水,我们是一撮生命的清茶:没有水的浸泡,茶只能蜷伏一隅;没有命运的冲刷,人生只会索然寡味。
,含有寓意。
,我们是一张洁白的纸:没有笔的书写,纸只能闲待一边;没有命运的挥洒,人生只会毫无生机。
15请为下面的短文补写一个对偶句,揭示短文所述经历给人的启示,不超过20字。
年轻的时候,挑着桶去挑水,扁担晃悠着,铁皮水桶发出丁零当啷的声音,走多远,响多远。
待到用辘轳把水绞了上来,挑着回家,水与桶沿齐平,满满当当;压在肩上,沉甸甸的,分量扎实。
这时扁担不再晃悠了,水桶也不再吱声了。
一路走来,脚步迈得稳健,心里也似乎踏实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