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起源严文明严文明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教授,现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古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从事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国文明的起源研究。
编写出版《仰韶文化研究》、《中国通史(二):远古时代》、《略论中国文明的起源》、《环境考古研究的展望》等著作。
一、为什么研究中国文明的起源中国文明在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占有非常突出的位置。
众所周知,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中国文明并称世界四大文明。
但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和古印度文明都已经中断,只因为考古发现才恢复起来,中国文明是在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发展下来的。
而且中国文明的地域比其他三大古国地域的总和还要大。
中国文明在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跟东亚各个地区都有深远的联系,它是一个有世界影响的文明。
中国文明究竟是怎么起源的,由什么特点,它为什么没有中断?我们研究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对建设我们的国家有什么启发?从这个角度说,研究中华文明起源意义重大。
从2009年起国家投入专项资金实施了中华探源工程,有很多专家和学者参加了这一课题的研究,目的就是要把中华文明的起源研究的比较清楚。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依靠考古学研究,考古学它所研究的内容很多都在地下,我们只能一步一步地调查和发现,一步一步地发觉和研究,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完成这一工程,我们只能做出规划,通过研究取得一些阶段性成果,得出比过去更进一步的认识。
自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中国考古界就把中国文明起源作为一个重大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进一个世纪以来,对中国文明起源有了最基本的认识。
二、中国文明起源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中国国土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还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海,因此中国既是一个大陆国家又是一个面向海洋的国家。
在文明起源阶段,我们的祖先主要是在陆地上生活。
从地图上来看我国在地理上的特点是位于西南的青藏高原海拔在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其总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2%;第二阶梯的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约占国土总面积的33%。
这些地方距离海洋比较远,气候比较干燥,属于内陆地区。
地图中的绿色地区一直到云南,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下,有些地方如江南丘陵地区海拔稍微高一点,这些地方构成中国的第三阶梯。
再往东就是我国东海、渤海、黄海等海疆及岛屿,是一个背靠亚欧腹地,面向太平洋的态势。
喜马拉雅山的西边是帕米尔高原,往北的天山、阿尔泰山等与蒙古毗邻的地区有大面积沙地。
东北的大兴安岭、黑龙江、长白山一带与朝鲜交界,最南边有十万大山和横断山脉与越南、缅甸接壤。
所以说中国是一个周围都有明显的自然屏障、独立的、较大的地理单元,因此中国文明的起源只能是独立的。
从中国的地理来看,中国与其他文明相隔较远,离中国最近的就是巴基斯坦和古印度文明,但如果与中国交往必须越过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在当时来看是基本不可能的。
因此有人提出中国文明起源西来说、南来说、东来说都是经不起推敲的。
在文明起源时期也就是公元几千年,别的文明要对中国文明发生很大的影响乃至左右中国文明的发展方向是不可能的。
因此从地理环境来看,中国文明是独立起源的,是世界几个独立文明起源之一。
从我国地理环境来看,有三大阶梯,也有三个自然区。
一个是青藏高寒区,这一地区尽管维度不高但地势很高,温度较低,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没有农业,主要是狩猎、采集等,人口也不多。
第二个是西北干旱区,这一地区地势比较高,距离海洋比较远,维度比较高,比较干燥,雨量稀少。
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成为中国主要牧区,人口不太多,农业发生的比较晚,所以这里没有最早文明起源的条件。
第三个是东亚季风区,这一地区雨量丰富,是中国的主要农业区,当前中国的人口大多聚居于此,经济中心也在这里。
但在文明起源时期,东北地区纬度较高,冬季时间长,植物生长季节短,所以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它也是以狩猎、采集为主。
五岭以南、两广地区接近热带,长夏无冬,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用不着发展农业。
中间有两条大河,即长江和黄河,就当前来说黄河流域是我国旱地农业的主要区域,长江流域是我国水田农业的主要区域。
经长期的考古发现,这两个地区正是中国文明起源的中心。
黄河流域包括燕辽地区,是中国旱地农业,主要是粟和黍作物的起源地。
长江流域经过多年的考古发现证明是水稻这一作物的起源地。
就目前来说,长江流域的水稻生产还是世界上最大的生产中心。
农业即谷类作物世界上有三个起源地,一个是小麦、大麦的起源地,在西亚,后来传播到尼罗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四大古文明中心都是在以小麦、大麦的种植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产生的。
第二个农业起源地是玉米的起源地,在美洲也孕育了一个古文明,但没有列入四大古文明,因为它的年代稍微晚了一些,它的影响比较小。
这一文明是在玉米种植发展到一定阶段上产生的。
第三个农业中心就是中国,中国是小米、大米的起源地。
小麦和大麦的起源在一个地区,玉米的起源也是在一个地区,中国却是小米和大米两种作物的起源地。
黄河是小米的起源中心,长江是大米起源中心,这两种作物不是在同一个地方,但却紧挨着,起着互补的作用,我把这两个作物区称为大两河流域。
大两河流域面积非常大,人口众多,经济发达,有很大的回旋余地,这也是中国文明没有中断的一个重要原因。
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处于中国的中心地域,如果处于边缘位置,对中国文明产生的影响可能会是另外一种样子。
正是因为大两河流域处于中间区域,所以对于周边地区更具有吸引和凝聚作用,这也是中国文明起源发展的一个重大特点。
从历史背景上来说,中国绝大部分地区都有旧石器时代的遗迹,新石器时代更为发达。
中国很多地区新石器时代都比较发达,但又不尽相同,发展也不平衡,有的地区发达,有的地区欠发达。
同样都发达的表现形式又不一样,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非常大的特点。
所以在文明起源阶段就表现多元性格的特点。
三、中国文明是什么时候起源的公元前4000年的后半期是中国文明化的起步阶段,即开始表现出某些文明的迹象,在这一阶段少数的文化区域出现了中心聚落,以前的一些聚落也就是所说的村子基本发展水平差不多。
在这个时期,这些文化区出现了比较大的发展水平更高的聚落。
这就意味着社会开始分层化。
聚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大家地位平等,没有平民、贵族之分,因为那个时期生产力非常低下。
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财富有所增加,有些人通过他手中的权利掌握了比较多的财富,这样就形成了贵族阶层,与之相对的就是平民阶层。
通过考古发现我们可以看出有一些水平比较高的聚落出现,我们称之为中心聚落。
大概在公元前4000年后期,也就是公元前3000多年的时候,这个时期是一个文明化比较普遍的阶段。
我们可以看到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燕辽地区(比如燕辽地区红山文化中的牛河梁),公元前3000年左右或稍晚些进入了初级文明阶段。
这时候手工业有了相当大的发展,手工业开始分化,部分手工业从家庭中分化出来,出现了专门制造特殊陶器、玉器、漆器等高级产品的手工业作坊。
为了争夺资源和财富,这个时期战争也就频繁起来。
文明的起步往往与战争相联系,但是战争的出现也是社会整体进步的一个表现。
在往后到夏代也就是公元前2000年左右,进入了世袭王朝的文明时代,商周时代进入鼎盛时期。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大体上就是这样。
四、中国文明起源的模式中国文明的起源是不平衡的,各个地区文明的表现也是不尽相同的,是多元化的,不是从一个地方起源,这也是我国考古学几十年中得出的一个基本认识。
以前曾经流行的中原中心说,现在来看不能成立,应该是多元起源。
比较早的起源的地方,我们所知道的大概是这几个地区:一是中原文化区,包括陕西、山西、河南等地区,这些地区比较发达的是仰韶文化;二是山东地区,比较发达的文化是大汶口文化;三是江浙地区,比较发达的文化是良渚文化;四是长江中游地区,比较发达的文化称为大溪文化,以及在它之前的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五是燕辽地区,比较发达的是红山文化。
此后巴蜀、甘青等地也出现了较发达的文化区。
这些地区都处在核心区域,因此文明化较早。
中国外面的区域进入文明时期则比较晚,在中间的区域中中原地区的发展越来越突出,像商周汉唐这些重要的王朝都建立在中原地区,从这个方面来讲,以中原为中心是有道理的。
整个中国文明有中心、有主体、有外围。
中国文明起源的模式就是这样一个模式,它是一个很复杂的结构,我称它为成瓣花朵型结构。
与其他单一文明大不一样,这种结构是一种非常稳定的结构,具有很大的凝聚力,又因为它发展不平衡,有竞争,有合力,文化内容丰富多彩更具活力。
中国文明的起源及早期发展模式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模式,几个主要文化区有各自的文化特点。
(一)中原文化区)))仰韶文化仰韶文化分布在中原地区,这个中原是广义上的中原,包括河南、河北、陕西、山西、湖北等地区。
在陕西灵宝出现了的聚落群,年代大约在仰韶文化的中期,即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000年,这些地区有较大的房子,有些房子地面是彩色的,周围有壕沟,壕沟后面有墓地。
墓地内有二层台,上面搭了很多木板,墓中人身边有玉钺,墓中的器物在一般遗址中见不到。
这个钺是中国最早使用的玉钺,钺是中国第一个专门性的武器。
在钺出现以前,有些武器是和工具联系在一起的。
玉钺的出现标志着中心聚落与其他聚落已出现分化,贵族已出现。
仰韶文化中期是个短扩张期,比前期发达的多。
这一时期仰韶文化向四周扩张,有战争。
仰韶文化后期,一些考古资料表明已出现手工作坊,不是单独制作而是大规模生产。
如陕西阳关寨发现的陶器制作作坊。
大规模的生产就会出现交换,交换中就会有不平等的现象发生,有些人通过交换积累了财富,社会出现了分化。
此外在甘肃大丁湾遗址和甘肃沁阳遗址等,也有类似的情况。
(二)山东文化区)))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遗址在挖掘时发现了很多墓葬,墓葬里埋了很多器物,大部分很高级,如玉钺、白陶、彩陶、象牙器等,说明在大汶口在这个时期已经分化了。
在早期同样的遗址中,发现也有钺等器物,这说明在大汶口早期就已经分化了。
大汶口文化覆盖全省。
安徽、江苏、辽东半岛也有一部分地区是一种强势的文化,在这个范围里不但有中心聚落,还有次中心聚落。
墓地里有几百件器物,有的陶器上还刻有符号。
有人认为这是远古文字,大汶口文化同仰韶文化相比,手工业更加发达。
(三)燕辽地区)))红山文化红山文化是北方的一种新时器文化,农业和畜牧业并重,首先在喀左发现了东山嘴遗址,通过考古发现是一处祭祀遗址。
此后经过寻找和发掘,找到了牛河梁遗址,在牛河梁遗址中发现了坛、庙和积石塚,计有40多处50多平方公里。
在一处女神庙中发现了泥塑人像,从制作来看是一种仿真并没有夸大。
除人像外还有动物,如猪、鸟等,建筑为半地穴,墙上有彩绘,其规格很高。
但是庙中的人像是否都为女性,是否都为神还不能判定,庙是否还有其他用途,有待进一步考察,但是肯定与祭祀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