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畜禽传染病学概论》PPT课件

《畜禽传染病学概论》PPT课件

2、周期性:某些传染病经过一定的时间间隔还会再度
流行,这种现象称为流行过程的周期性。原因:动物新 老更替,造成易感动物周期性的出现。
(六)动物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气温、湿度、阳光、雨量、地形、地理环境。 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制度、生产力和人们的经济、文化、科学水 平以及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
传染源
易感动物
传播途径

传染病的特征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 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被感染动物有一定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 感染动物机体可出现特异性的免疫学反应。 传染病耐过动物可获得特异性的免疫力。 传染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流行规律。
四、传染病的发展阶段
1、潜伏期:
(1)定义:从病原体侵入动物机体并进行繁殖时起,到
顿挫型感染:发病有典型的急性传染病一样,很快停止,痊愈。
3、按照传染病的危害程度分为:
一类动物传染病:对人和动物危害严重、需要采取紧 急、严厉的强制性预防、控制和扑灭的疾病。(口蹄
疫,猪瘟,牛传染性胸肺膜炎,牛海绵状脑病,痒病,蓝舌病, 绵羊病,山羊病,禽流行性感冒,鸡新城疫)
二类动物传染病:能够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需要采 取严格控制和扑灭的疾病。(伪狂犬病、狂犬病、炭疽、
源 带菌者:无临床症状,病原微生物能在体内
生存,并排除体外。有三种类型:
潜伏期带菌者 病愈后带菌者 健康动物带菌者
(二)传染方式和途径
传播途径:指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经过一定方式侵入 其他易感动物所经历的途径。
1、传染病的传播方式:
直接接触传染:在无任何外界因素参与下,病原体由传染源与易感 动物直接接触而引起的传播。 间接接触传染:必须在外界环境因素参与下病原体才能通过传播媒 介感染易感动物的传播方式。
魏氏梭菌病、副结核病、布氏杆菌病、弓形虫病、棘球蚴病、 钩端螺旋体病。)
三类动物传染疾病:常见多发、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需要控制和净化的动物传染病。(大肠杆菌病、李氏杆
菌病、类鼻疽、放线菌病、肝片吸虫病、丝虫病、附红细胞体 病、Q热)
六、传染病的传播与流行
(一)、传染来源和传染媒介 1、传染源的类型: 病畜:能够排出病原微生物,是主要的传染
2、自然疫源地:有些传染病的病原在自然条件下,即使 没有人类和动物的参与,也可以通过传播媒介感染动 物造成流行,并且长期存在于自然界循环延续后代。 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
(五)动物传染病流行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1、季节性:动物传染病流行的季节性是指某些动物传染
病经常发生在一定的季节。分为:
严格季节性 季节性高 无季节性
如流感、口蹄疫、牛瘟等。
以上各种形式之间无绝对界限,只是相对而言,而且有时可以相互转化。
(四)疫源地和自然疫源地
1、疫源地:指有病原体及传染源存在的地区。包括疫点 和疫区两类,小范围者叫做疫点,范围较大时称为疫 区,但无绝对界限。
疫源地具有传播、扩散病原体的客观条件和实际危险,对周围造 成威胁,因此应严加控制。但对它的控制比控制传染源要复杂、 困难得多。
该病的最初症状开始出现时止,这段时间称为潜伏 期。
(2)特点:侵入机体的病原微生物的数量和毒力;动
物机体的生理状况;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的途径和 部位。
(3)潜伏期的意义:防止潜伏期散毒;引进动物 的隔离观察时间及解除封锁的时间均依该种 传染病的潜伏期而定。与诊断和防制措施有 关。
2. 前驱期:疾病的最初症状,无特征性。主要是全身症状,如神
第四章 畜禽传染病的防治
包括: 第一节 畜禽传染病概论 第二节 畜禽共患传染病 第三节 其他动物传染病
第一节 畜禽传染病概论
一、感染 感染(传染)是指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
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动物机体一系列病 理反应的过程 。
传染依据表现形式分为: 带菌者 隐形感染 显性感染
二、传染病指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 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疾病。 三、传染病发生和发展的条件
传染源(病原微生物) 传播途径(良好与不良) 易感动物(机体抵抗力)
三个环节必须同时存在并相互联系 才能使疾病在动物群中流行,能切 断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既可阻止传 染病的传染。
七、动物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
(一)目的及意义
流行病学的调查与分析是人们研究动物传染病流行规律的主要方法,其
目的是在于揭示动物传染病在动物群中发生的特征,阐明其流行的原因和 规律,以作为正确的流行病学判断,迅速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动物传染 病的流行。
(三)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侵入另一易感动物, 形成新的传染并不断传播的过程。 三个重要的元素: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
家畜传染病流行过程的表现形式分为:
(1)散发:长时间只有个别零星 、散在发生,各个病例之间在时间和 空间上无相关性。发生原因:群体免疫水平;隐性感染率高;需一 定的致病条件,如狂犬病,破伤风等。
(2)地方流行性:某种传染病在一定区域内和一定时间内呈局限性小 规模流行,病例超过散发性,即在较长时间内受到流行范围和相对数量
的限制,大多数病属此类。
(3)流行性:某种传染病在一定时间内出现较大范围的流行,病例比 较多,但无绝对数界限。常见重要传染病多为这种表现形式。“ 暴发”属此。
(4)大流行:指极大规模的流行,范围涉及一国、几国或全球,病例极多,
经、食欲、体温,一般2天之内。
3. 明显期(发病期):表现特征症状的阶段,为疾病的 高峰期和典型期,时间比较固定,有证病意义。
4. 转归期(恢复期):即不是死亡便是康复。不同的传 染病其转归期也不同,一般急性病较短,康复为转归 的动物特点:一般都可产生免疫力,会在一定时间内 带菌排菌,即康复带菌。病原体最终大都被消灭,但 有些会长期带毒。
五、传染病的类型
1、根据病程的长短分为:
最急性型(无明显的症状,突然死亡) 急性型(病程短,有明显的症状) 亚急性(病程长,症状介与急性和慢性之间) 慢性病(病程发展缓慢,症状不明显) 2、按照表现形式分为: 显性感染:明显的症状,病原微生物与机体斗争平衡被打破的过 程。
隐性感染(亚临诊感染):不呈现任何临诊症状,病原体还会向 外散播,该类动物称为带菌(毒)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