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超敏反应性疾病》PPT课件
《超敏反应性疾病》PPT课件
1.青霉素所致的过敏性休克
在过敏性休克中最多见
青霉噻唑醛酸、青霉烯酸(青霉素降解产物, 空气中可存在) +体内组织蛋白,刺激机体产 生IgE(使机体处于对青霉素的致敏状态), 当青霉素再次进入时引起休克
某些病人首次用青霉素产生过敏原因:实际已接触
过(注射器污染、吸入青霉菌孢子或降解产物)
.
14
2.血清过敏性休克
(二)血清IgE检测
血清中IgE分总IgE和特异性IgE
1.血清总IgE的检测 总IgE是针对各种抗原的IgE的总和 正常情况下血清IgE含量很低,仅在
ng/ml水平 一般选用敏感性较高的放射免疫测定
法及酶联免疫测定法进行检测
.
21
(1)放射免疫吸附试验
(radioimmunosorbent test, RIST)
超敏反应性疾病
(hypersensitivity diseases)
.
1
本章目录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
2
[KEY POINT]
本章重点为Ⅰ—Ⅳ型超敏反应所致的主 要疾病,免疫学检验主要方法的原理及临 床意义。难点为Ⅰ—Ⅳ型超敏反应发生的 机制及特点。
将 抗 IgE 吸 附 到 固 相 载 体 上 , 检 测 血 清 IgE,又称固相放射免疫测定(SPRIA)。 如双抗体夹心法:
将抗IgE抗体偶联到经溴化氰活化的滤纸上, 与 待测血清中IgE及IgE参考标准进行反应,洗涤 后加入125I标记的抗人IgE,再经洗涤后测定滤 纸片的放射活性。其测定值与标本中的IgE含量 呈正相关。
超敏反应的分型:分四型 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 Ⅱ型超敏反应(溶细胞型、细胞毒型) 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血管炎型) Ⅳ型超敏反应(迟发型)
.
5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又称速发型超敏反应,是临床常见的 一种超敏反应,多有个体差异和遗传 倾向。
一. Ⅰ型超敏反应发病机制
(一)致敏阶段
1.变应原:多,如多种食物、花粉、动物羽毛、 皮屑 、屋尘、真菌、昆虫、寄生虫、药物 及某些化学物质等。
•未出现红晕、红斑、风团者为阴性,即对该变应原不
过敏。
.
19
脱敏疗法 目的:使机体暂时处于脱敏状态
原理:使结合于靶细胞上的特异IgE短时间处 于消耗状态
使用:特殊情况时 ,如对抗毒素(马血清过敏, 但又必须注射
方法:小剂量反复多次注射,每次之间间隔时 间短
脱敏疗法中也可出现过. 敏,必须严密观察! 20
2)激肽:使平滑肌收缩、支气管痉挛 3)白三烯:使支气管强烈收缩(引起支气管
哮喘的主要活性介质)
.
11
主要是以上三种,还有其他物质: 如前列腺素、血小板活化因子等。 这些物质引起的结果: 平滑肌收缩 粘液分泌 血压下降 局部水肿等组织功能紊乱
.
12
.
13
二. 常见的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一)过敏性休克(以青霉素过敏性休克为例)
.
18
Ⅰ型超敏反应皮肤试验(检出过敏原)
原理:变应原通过皮肤挑刺、划痕、皮内注射等进入
致敏者皮内,与吸附在肥大细胞或/和嗜碱性粒细胞上 的特异IgE高变区结合,导致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 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
表现:在20-30分钟内局部皮肤出现红晕、红斑、风 团以及搔痒感
结果:
•出现此现象者判断为皮试阳性,即对该变应原过敏;
.
3
概要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
指机体再次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同一抗原物质刺激后产生的 一种异常或病理性免疫反应。
过程:免疫应答过程 结果:引起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 超敏反应又俗称:变态反应(allergy)
过敏反应(anaphylaxis) 变应原(Allergen):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 4
通过环氧合酶、脂氧合酶途径合成:
• 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 D2, PGD2)
• 白三烯(leukotrienes, LTs)
• 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等活性物质。
.
10
(3)血管活性物质和酶的作用
1)组织胺:存在颗粒中。可使小静脉、毛细 血管扩张、通透性增高,刺激支气管平 滑肌收缩
如破伤风抗毒素(马血清)引起
(二)皮肤过敏反应:
皮肤寻麻疹、湿疹、血管性水肿
(三)消化道过敏反应:
食入过敏原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
(四)呼吸道过敏反应:
吸入花粉、动物皮毛、虫螨等变应原,引
起支气管哮喘,过敏性. 鼻炎等
15
案例讨论
女性病人,23岁,因感冒发烧伴咽喉疼痛两天就诊。 体检:体温38.5℃,咽喉充血明显,扁桃体Ⅱ度红肿, 表面有脓性点状分泌物,其余无明显阳性发现。诊断: 化脓性扁桃体炎。病人自述曾经注射过青霉素,无青 霉素过敏史。肌注青霉素80万单位,2分钟后病人感心 慌,突然倒地,唇发绀。测血压收缩压为50mmHg, 舒张压未测清楚。疑为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当即给病 人皮下注射盐酸肾上腺素1mg后,并紧急快速输液, 输氧。20分钟后病人血压65/40 mmHg。继续处理, 4小时后逐渐恢复正常。
.
6
2. IgE抗体的产生
Ag → 进入机体→ 刺激免疫系统 → 产生IgE(针对抗原)
.
7
3.IgE吸附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
IgE特性(亲细胞性): 易吸附在粘膜下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的
细胞膜上(这些细胞上含有IgE的Fc受体), 这时机体对该变应原处于致敏状态
.
8
(二)发敏阶段
1.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多由消化道、呼吸道粘 膜进入)
诊断: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
16
三. Ⅰ型超敏反应的特点
1.由IgE引起 2.发生快、消退也快 3.多为功能紊乱,无组织细胞损伤 4.有明显个体差异、遗传倾向
.
17
四. Ⅰ型超敏反应的免疫学诊断
(一)检出过敏原,避免机体再次接触
(1) 询问是否有过敏史,避免再次接触
(2)作皮试,检测为何种变应原过敏,一但 检出,禁用
2.靶细胞脱颗粒及膜活化
(1)靶细胞脱颗粒
变应原与靶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表面的IgE结合,IgE发生“桥联”,使靶细胞 细胞膜不稳定,导致靶细胞脱颗粒(颗粒中有 许多血管活性物质、酶),释放血管活性物质
.
9
(2)膜活化
“桥联”作用使胞内酪氨酸激酶(PTK)活化, 胞内Ca2+浓度升高
协同作用使磷脂酶A2(PLA2)活化 使膜磷脂胆碱分解产生花生四烯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