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护理2018
•45
拉米夫定(LAM/3TC)
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通用名(缩写) 推荐剂量 不良反应
奈韦拉平(NVP) 台拉韦平(DLV) 施多宁(EFZ)
洛韦胺 (Loviride)
200mg,每日2次,共 14天;然后400mg,每 皮疹、转氨酶升高 日2次
400mg,每日3次 200mg,每日3次
100mg,每日3次
•3
获得性:表示在病因方面是后天获得而 不是先天具有的。 免疫缺陷:
a.造成人体免疫系统的损伤,导致免疫系统的防 护功能减低、丧失。 b.侵犯、破坏CD4+T淋巴细胞等导致细胞免疫功 加; b.易发生恶性肿瘤;
c.临床及病理表现多样化。
我国现况
全球患者75%集中在15个国家,中国患病数 居12位。 截至2015年10月底,存活的感染者和病人数 约57.5万左右,新增9.7万。全国疫情整体低 流行状态,部分地区流行程度高。 60 %感染者,14.7万死亡,约7500人为1524岁的年轻人 。
流行特征 艾滋病在中国大致经过了三个流行阶段
诊断要点
流行病学资料:高危人群及高危行为:性乱者 、吸 毒者、卖血或受血者 、HIV阳性所生新生儿 。 临床表现:高危人群有以下两项及两项以上者为疑似 病例:近期体重下降 10% 以上者;慢性咳嗽或腹 泻 1 个月以上;间歇或持续发热 1 个月以上;全身 淋巴结肿大;反复出现带状疱疹或慢性播散性单纯 疱疹;口腔念珠菌感染。 实验室检查: HIV 抗原和抗体的检测, HIV RNA 的 检测。
1985年至1988年为国外病例传入 期, 1989年至1993年为艾滋病散播期, 1994年至今为艾滋病高速增长期。 2001年左右进入死亡和发病高峰
病原学
HIV 属于逆转录病毒科, 慢病毒亚科 ,为单链RNA 病毒。 圆形或椭圆形,外层为类 脂包膜,内有圆柱状核心。 既有嗜淋巴细胞性又有嗜 神经性
HIV
infection
J. Coffin, XI International Conf. on AIDS, Vancouver, 1996
流行病学:传染源
病人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 HIV存在的部位:血液、精液、子宫和阴 道分泌物、乳汁中,其他体液如 唾液、
尿、眼泪中偶尔能分离到病毒,具有传染性, 但迄今为止没能证明能够传播本病。
HIV 分 两 个 型 , 即 HIV-1, HIV-2 , 两 者 有 40% ~
50%基因是相同的。世界各地的艾滋病主要由HIV-1
引起。HIV-2仅在西非洲呈地方性发病,病情较轻。
•10
病原学
HIV的抵抗力 对热敏感 56℃30分钟能灭活,但在冻干的 血液制品需加热至68℃ 72小时 对化学消毒剂也敏感 0.2%次氯酸钠5分钟能 灭 活 , 10% 家 用 漂 白 粉 、 2% 戊 二 醛 、 50%乙醇等10分钟均能被灭活。 但对 0.1% 福尔马林、紫外线、 γ 射线不敏感。
•47
750mg,每8小时1次与 奈非那韦(NFV) 腹泻、血糖升高 大量食物同服
鸡尾酒疗法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
(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n) 1.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 2.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s 3.蛋白酶抑制剂:Pis 4.融合抑制剂:FIs
齐多夫定(AZT/ZDV) 地丹诺辛(DDI) 扎西他滨(DDC) 司他夫定(d4T)
推荐剂量
200mg,每日3次 200mg,每日2次
不良反应
骨髓抑制(贫血或粒细胞减少) 周围神经炎、腹泻、胰腺炎、癫 痫
0.75mg/kg,每日3次 周围神经炎、腹泻、胰腺炎 40mg(>60kg)或30mg (<60kg),每日2次 150mg,每日2次 周围神经炎、转氨酶升高 贫血、恶心、头痛、疲乏、粒细 胞减少、胰腺炎、周围神经炎
治 疗
1、抗病毒治疗 抗 HIV 治疗的时机:认为当血液中 HIV-RNA 大于 1 千 copy/ml 、 CD4+ 细胞总数< 0.5×109/L 者应 开始进行治疗。 抗HIV治疗的新目标: 当前公认使血浆病毒载量降低至 50copy/mm3 以下是抗病毒的新目标。
抗HIV药物
1、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选择性与逆转录酶结合, 并掺入正在延长的DNA链中,使DNA链终止,从而抑 制HIV的复制和转录。包括拉米夫定、齐多夫定、司 他夫定、双脱氧肌苷,双脱氧胞苷。
•40
核酸定量技术原理
何为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的 “窗口期”
人感染艾滋病病毒后,艾滋病病毒抗体必须经过一 些时间才能检测出来。这段虽然已被感染却检测不 出来的时期即称为艾滋病病毒的检测“窗口期”。 “窗口期”根据个体差异,大约会持续2周至3个月 的时间,最长时限可达6个月。“窗口期”感染者传 播艾滋病的概率更大。因此,隐匿性大、传染性高 的“窗口期”艾滋病感染者更值得引起关注。
艾滋病 (AIDS)
•1
世界艾滋病日
联合国艾滋病 毒与艾滋病联合规 划署确定每年12月1 日为世界爱滋病日。
法国巴黎街道上宣传艾滋病预防的标志
•2
艾滋病(AIDS)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IDS )
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以T细胞免 疫功能缺陷为主的一种免疫缺陷病。
津巴布韦6岁 艾滋病患儿目 光震撼人心
•(1)性接触传播 •(2)血液传播 •(3)母婴传播
血液传播:
输入被污染的血、血制品,与 HIV感染者共用注射用具,如吸毒者 共用注射用具,以及使用被污染后未 经彻底消毒的医疗器械、理发工具 和纹身、穿耳孔的工具等。
性传播
•异性之间和男男
同性恋之间传播
母婴传播: 指感染AIDS的女性在怀孕,分娩 或母乳喂养过程中,导致婴儿也 被感染AIDS。
各系统的临床表现
( 1 )肺部:肺孢子虫肺炎、肺结核、复发性细菌、 真菌性肺炎。以肺孢子虫肺炎最常见。
( 2 )消化系统:以口腔和食管的念珠菌病及疱疹 病毒和巨细胞病毒感染较常见。
( 3 )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脑膜炎、结核性脑膜 炎、弓形虫脑病、各种病毒性脑膜脑炎 ( 4 )皮肤、淋巴结:带状疱疹、传染性软疣、尖 锐湿疣、真菌性皮炎、甲癣、淋巴结结核。
皮疹、头痛 皮疹、恶心、腹泻
皮疹、恶心、腹泻
•46
蛋白酶抑制剂
通用名 (缩写) 推荐剂量 不良反应
800mg,每8小时1次空 肾结石、消化道症状、 腹服药,或与无脂肪 英地那韦(IDV) 头痛、非结合胆红素升 低蛋白饮食同服,足 高、血小板下降 量饮水 消化道症状、感觉异常、 600mg,每8小时1次与 里托那韦(RTV) 转氨酶升高、尿酸升高、 食物同服 血糖升高 沙奎那韦(SQV) 600mg,每8小时1次与 消化道症状、转氨酶升 大量食物同服 高、血糖升高
•39
分子生物学检测
HIV RNA检测—RT-PCR(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PCR:高温变性(94℃)→低温退火 (55℃)→适温延伸(72℃);经25~30 个循环,成倍数扩增 荧光定量PCR:比常规PCR多一个寡聚 核苷酸探针(带一个荧光发光分子 和一个荧光淬灭分子) 应用:PCR查PBMCs前病毒DNA;RT-PCR 查血浆中的病毒RNA
•4
综合症:表示在临床症
状方面,由于免疫缺陷 导致的各个系统的机会 性感染、肿瘤而出现的 复杂症状群。 具有传播迅速、发病缓慢、 病死率高的特点。
艾滋病皮肤病变
•5
流行病学
全球3500万感染者,目前感染最严重的地域 是南非洲,占全球的74.4%,已死亡1370万, 占全球的84%。 其次为亚洲(南亚和东南亚)约为726万,以 印度和泰国最严重,约占亚洲感染总数的 80%。
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期 除腹股沟淋巴结外,全身其他部位两处 或两处以上淋巴结肿大,直径在1cm以上, 质地柔韧、无压痛、无粘连能自由活动。活 检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淋巴结一般持续肿大3个月以上。
艾滋病期
体质性疾病:发热、盗汗、体重下降、厌食、慢性 腹泻、肝脾肿大等 机会性感染:卡式肺孢子虫、隐孢子虫、弓形虫、 念珠菌、隐球菌、鸟型分支杆菌、巨细胞病。 神经系统症状:头痛、癫痫、进行性痴呆、下肢瘫 痪等。 继发肿瘤:如卡氏肉瘤、非何杰淋巴瘤等。 继发其他疾病:如慢性淋巴性间质性肺炎。
实验室检查
•37
免疫学检测
AIDS患者
R2
正常 (×109/L) 1(0.8~ 1.2) 1.2~2.1 2~3
CD4 CD4/CD8
M1
<0.2 <1 <1
淋巴细胞总 数
流式细胞仪测定
•38
血清学检测
HIV抗原检测——ELISA夹心法
测定p24抗原 敏感性很高(7~10 pg/ml) 特异性稍差(可有假阳性)
( 5 )眼部:巨细胞病毒、弓形虫引起的视网膜炎, 眼部卡波西肉瘤等。
卡氏肺孢子虫肺炎
临床表现
慢性咳嗽,短期发热, 渐进性呼吸困难,发绀 和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仅少数患者肺部能闻及 啰音,X线特征为间质性 肺炎,但无特异性。
在
很 常 见患 ,者 像中 鹅念 口珠 疮菌 。属 感 染
AIDS
一般情况下,皮疹出现在感染艾滋病毒后的2~4周, 持续4周左右,至少持续7天。 在感染艾滋病毒2周后,直至发展为艾滋病的整个期 间,都可能出现皮疹。
•抗 体 产 生
•一 般 症 状
•严 重 症 状
•死 亡
急性感染期
人体感染HIV后2-6周,会出现发热、全身 不适、乏力、头痛、肌痛、关节痛和淋巴 结肿大,持续 2 周左右。 3 ~ 14 日自行消 失。 在被感染 2~6 周后,血清抗 HIV可呈阳性反 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