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的普通热处理
返回目录
回 火 脆 性
钢的普通热处理
钢的淬硬性与淬透性
注意有效淬硬深度和淬透性不是一个含义
1、钢的淬透性 是指钢在淬火时获得马氏体层深度的能力。工程上规定 淬透层的深度是从表面至半马氏体层(50%马氏体+50%托氏体)的 深度,将其称为有效淬硬深度 有效淬硬深度。由表面至半马氏体层的深度越大,则 有效淬硬深度 钢的淬透性越高。
钢的普通热处理
淬 火 方 法 选择适当的淬火方法同选用淬火介质一样,
可以保证在获得所要求的淬火组织和性能条件下,尽量减 小淬火应力,减少工件变形和开裂倾向。 常见的淬火方法有:
单液淬火:它是将奥氏体状态的 工件放入一种淬火介质中一直冷 却到室温的淬火方法(见图1曲线)
等温淬火:它是将奥氏体化后的工件 在稍高于Ms温度的盐浴或碱浴中冷 却并保温足够时间,从而获得下贝氏 体组织的淬火方法。 分级淬火:它是将奥氏体状态的工 件首先淬入略高于钢的Ms点的盐浴 或碱浴炉中保温,当工件内外温度 均匀后,再从浴炉中取出空冷至室 温,完成马氏体转变(见图3曲 线)。 双液淬火:它是先将奥氏体状态 的工件在冷却能力强的淬火介质 中冷却至接近Ms点温度时,再立 即转入冷却能力较弱的淬火介质 中冷却,直至完成马氏体转变 (图2曲线)
钢的普通热处理
淬 火 三 要 素 :淬火温度
亚共析碳钢: T= Ac3+(30~50)℃ 共析、过共析碳钢: T= Ac1+(30~50)℃
返 回
钢的普通热处理
淬 火 三 要 素 :淬火保温时间
加热时间由升温时间和保温时间组成。 由零件入炉温度升至淬火温度所需的时间为升温时间, 并以此作为保温时间的开始。保温时间是指零件烧透及完成 奥氏体化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加热时间通常根据经验公式估 算或通过实验确定。生产中往往要通过实验确定合理的加热 及保温时间,以保证工件质量。
例如:低碳合金钢的淬透性很好,而淬后硬度却不是很高。
返回目录
钢的普通热处理
回 火
回火一般是紧接淬火以后的热处理工艺,回火是淬火 后再将工件加热到Ac1温度以下某一温度,保温后再冷却到室 温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尽管回火温度低于相图的相 变温度,但仍然发生组织的 转变,请和去应力退火区分
回火目的:
淬火后的钢铁工件处于高的内应力 状态,不能直接使用,必须即时回火,否则会有工件断裂的危险。 淬火后回火目的在于降低或消除内应力,以防止工件开裂和变形; 减少或消除残余奥氏体,以稳定工件尺寸;调整工件的内部组织 和性能,以满足工件的使用要求。
钢的普通热处理
回 火:
钢在回火时的转变
共析钢在淬火后,得到的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组织是不稳定的, 存在稳定组织转变的自发倾向。回火加热可加速这种自发转变过程。 根据转变发生的过程和形成的组织,回火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00℃):碳原子的偏聚。 第二阶段(100~200℃):马氏体分解。 第三阶段(200℃~300℃):残余奥氏体分解。 第四阶段(200℃~350℃):碳化物的转变。 第五阶段(350℃以上):渗碳体的聚集长大与α相的再结晶。
钢的普通热处理
退火的常见类型: 退火的常见类型:
完全退火:
完全退火是将钢件或钢材加热到Ac3以上20℃~30℃,经 完全奥氏体化后进行随炉缓慢冷却,以获得近于平衡组织 的热处理工艺。
应用:
用于亚共析钢的铸锻件、也用于焊接结构。过共析钢不用 该方法。
图 示
钢的普通热处理
退火的常见类型: 退火的常见类型:
钢的普通热处理
• 退 火 • 正 火 • 淬 火 • 回 火
钢的普通热处理
退火 将钢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持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通常为
随炉冷却)至500℃以下空冷,从而获得接近平衡状态组织 接近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 接近平衡状态组织 艺称做退火。
思考:退火冷却速度和C曲线如何对应? 思考:
退火目的:
注意事项:
炉冷通过Ar1时冷却速度应该足够缓慢。
图 示
钢的普通热处理
退火的常见类型: 退火的常见类型:
去应力退火:
去应力退火不产生组织的转变
一些铸铁件、焊接件和变形加工件会残存很大的内应力,为了消除由 于变形加工以及铸造、焊接过程引起的残余内应力而进行的退火称为 去应力退火。
应用:
消除铸、锻件、焊件和冷冲压件的残余应力。
钢的普通热处理
淬 火 三 要 素 :淬火冷却介质
淬火过程是冷却非常快的过程。为了得到马氏体组织,淬火 冷却速度必须大于临界冷却速度Vk。但是,冷却速度快必然产 生很大的淬火内应力,这往往会引起工件变形。因此,淬火的 目的是得到马氏体组织,同时又要避免产生变形和开裂。理想 淬火冷却曲线如图示。
如何解决呢?
亚共析钢必须加热到Ac3以上进行完全淬火。这是因为亚共析钢 如果在Ac1 ~Ac3之间加热,必然淬火时有一部分铁素体保留在淬火组 织中,粗大且较软的铁素体块分布在强硬的马氏体基体上,严重降低 了钢的强度和韧性; 过共析钢都必须在Ac1 ~Accm之间加热,进行不完全淬火,使淬 火组织中保留一定数量的细小弥散的碳化物颗粒,以提高耐磨性。加 热温度高于Accm时,淬火会得到粗大马氏体和过量残余奥氏体,这反 而降低硬度和耐磨性,增大脆性和淬火应力,使工件变形甚至开裂。
3)高温回火(500-650°C)-回火索氏体S’ • 金相组织特征:多边形F和粒状Fe3C • 碳钢调质处理后S’中已成等轴状
(低温回火)回火马氏体组织 低温回火)
(中温回火)回火屈氏体组织 中温回火)
(高温回火 回火索氏体组织 高温回火) 高温回火
钢的普通热处理
一般情况下,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钢的 冲击韧性不断升高;但是,有些钢在某些温度范围内,冲击韧 度反而比在较低温度时低些,这种脆化现象称为回火脆性。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 在250℃~400℃和450℃~650℃钢的冲击韧性明显下降。 第一类回火脆性:250℃~350℃ 解决方法:避免在这个温度范围加热。 第二类回火脆性:450℃~650℃ 解决办法:在这个温度范围内快速冷 却。
钢的普通热处理
回 火 工 艺
按照回火后性能要求,淬火以后的回火有低温回火,中温 回火、高温回火。如下表:
低温回火 中温回火 高温回火 注意:通常,将淬火和高温回火称为调质处理。
1)低温回火(150-250℃)-回火马氏体(M’) • 高碳钢:M’和AR组织 • 低碳钢:在低温回火后,M中只发生C原 子的偏聚,尚未析出碳化物 • 中碳钢:淬火后得到条状和片状M混合组 织
应用:
主要适用于铸造后的高合金钢。
图 示
钢的普通热处理
正火
将钢加热到Ac3或Accm上30~50℃,保温适当时间,出炉
后在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亚共析钢的正火加热温度为Ac3+30℃~50℃;而过退火的主要区别:
在于冷却速度不同,正火冷却速度较大,得到更细的的珠光体组织, 因而强度和硬度也较高。当碳钢中含碳量小于0.6%时,正火的组 织为铁素体和索氏体,含碳量大于0.6%,正火后组织为索氏体。
再结晶退火:
一些经过冷变形的材料在加热到再结晶温度以上时,由于冷变形产生 的缺陷基本消失,重新生成等轴均匀的晶粒,消除乐形变强化引起效 应和残余应力的热处理工艺。
应用:
用于经过冷变形的钢件。
图 示
钢的普通热处理
退火的常见类型: 退火的常见类型:
扩散退火(均匀化退火)
扩散退火是将工件加热到略低于固相线的温度(亚共析钢通常为 1050℃~1150℃),长时间(一般10~20小时)保温,然后随炉缓 慢冷却到室温。扩散退火的主要目的是均匀钢内部的化学成分。
球化退火:
钢随炉升温加热到Ac1以上Accm以下的双相区,较长时间保温,并缓 慢冷却的工艺。这种工艺主要适用于共析或过共析的工模具钢,目的 是让其中的碳化物球化(粒化)和消除网状的二次渗碳体,因此叫做 球化退火。
应用:
用于过共析钢,使FeC3球化。若在退火前组织有严重的二次渗碳体网 则用正火消除,保证退火效果。
2)中温回火 (350-500℃)-回火屈氏体T’
• 金相组织特征:条状或片状M形态仍 基本保持不变,T’中Fe3C颗粒很细小, 光镜下仍难分辨,电镜下Fe3C颗粒 已明显长大,呈颗粒状。
区别: T与T’区别: 区别 T’是淬火M中温回火产物,Fe3C呈颗粒状; 是淬火M中温回火产物, 呈颗粒状; 是淬火 过冷时直接形成, 呈片状。 T是A过冷时直接形成,Fe3C呈片状。形态 性质均不同。 性质均不同。
影响淬透性的因素: 化学成分,除Co以外,所有溶于奥氏体中的合金
元素都提高淬透性。另外,奥氏体的均匀性、晶粒大小及是否存在第 二相等因素都会影响淬透性。
淬透性研究意义: 是合理选用钢材及制定热处理工艺的重要依据之一。
淬透性大的钢在淬火冷却时可选用冷却能力较缓和的淬火介质,这对 减小淬火应力、变形和开裂十分有利,尤其对形状复杂和截面尺寸变 化大的工件更为重要。
只要在“鼻尖”温度附近快冷, 只要在“鼻尖”温度附近快冷,使曲线躲过 鼻尖” 不碰上C曲线 就能得到马氏体。 曲线, “鼻尖”,不碰上 曲线,就能得到马氏体。也 就是说, 鼻尖”温度以上, 就是说,在“鼻尖”温度以上,在保证不出现珠 光体类型组织的前提下,可以尽量缓冷;在“鼻 光体类型组织的前提下,可以尽量缓冷; 温度附近则必须快冷,以躲开“鼻尖” 尖”温度附近则必须快冷,以躲开“鼻尖”,保证 不产生非马氏体相变;而在Ms点附近又可以缓 不产生非马氏体相变;而在 点附近又可以缓 以减轻马氏体转变时的相变应力。 冷,以减轻马氏体转变时的相变应力。但是到 目前为止,还找不到完全理想的淬火冷却介质。 目前为止,还找不到完全理想的淬火冷却介质。 常用的淬火冷却介质是水、盐或碱的水溶液和 常用的淬火冷却介质是水、 各种矿物油、植物油。 各种矿物油、植物油。
1.调整硬度以便进行切削加工。工件经铸造或锻造等热加工后,硬度偏高 或偏低,且不均匀,严重影响切削加工。适当退火或正火后可使工件的 硬度调整到HB170~250且比较均匀,从而改善了切削加工性能。 2.消除残余内应力,以防止钢件在淬火时产生变形或开裂。 3.细化晶粒,改善组织,提高力学性能。 4.为最终热处理(淬火+回火)作好组织上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