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经济发展中的旅游环境承载力问题浅析【文章摘要】发展旅游业,必然会对旅游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近些年的旅游业发展实践表明,曾被誉为“无烟工业”的旅游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越来越不容忽视。
旅游高峰期交通拥挤、景点人满为患、景区环境污染严重、旅游体验质量下降等问题日益凸显。
因此,旅游环境承载力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相关的研究也呈现升温趋势。
本文就旅游环境承载力的一般概念与构成体系、在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应注意的问题等进行了阐述,以期形成对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正确认识。
【关键词】旅游经济旅游环境承载力可持续发展生态足迹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形成和旅游业的发展,各种对旅游目的地过度开发而产生的消极效应也开始出现: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旅游景区的粗放式经营,旅游设施的无序建设,环境质量急剧恶化等等。
所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了旅游市场的合理运行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此背景下,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日益受到重视。
它是衡量旅游环境与旅游发展是否协调的重要依据。
通过研究旅游环境承载力,能分析评价区域旅游开发潜力并掌握区域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和关键性限制因素,并能为区域旅游部门制定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指导。
近些年来,国内学者分别用“旅游承载力”、“旅游环境容量”、“旅游容量”等来表述“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意思。
本文采用的是“旅游环境承载力”这一表达方式。
一、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可持续发展这一全球性话语而深入人心的。
1990 年,在加拿大举行的全球可持续发展大会上,业界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做出如下定义:在维护文化完整、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 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要求。
它能为今天的主人和客人们提供生计,又可保护和增进后代人的利益并为其提供同样的机会。
在国内外众多的关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中,对旅游业实践中所遇到的旅游地的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环境承载力(Carrying Capacity of Environment)的概念是从生态学中发展起来的。
旅游环境承载力(Tourism Carrying Capacity of Environ- ment)的概念则是由Lapage 在1963年首次提出的。
真正深入地研究是到1977 年, 由Lawson 等人写了《旅游和休闲的发展:旅游资源评价手册》,其中专门探讨了旅游环境承载力的问题。
1997年,世界旅游组织将旅游环境承载力定义为: 在不会引起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环境发生恶化以及旅游质量的出现不可接受下降的同时, 能够容纳旅游者的最大数量。
与旅游环境承载力相关的概念众多, 但旅游环境承载力尚未有统一的表述, 表述最多的是“在发生不利的环境影响之前能够承载的旅游者数量,在游客满意度下降之前的承载程度。
”一般地说,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以既定的管理目标为约束,某一旅游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环境系统不发生对该旅游地和旅游者的现实利益与未来需求产生不可接受的改变时,该旅游地所能承受的旅游活动强度。
旅游环境承载力,在本质上是旅游环境系统组成与结构特征的综合反映,它通常分成自然环境承载力、经济环境承载力和社会环境承载力三个分量,每个分量都从不同侧面反映旅游环境对人类旅游活动承受能力的大小。
二、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构成体系既然旅游环境承载力是在某一旅游地理环境的现存状态和结构组合不发生对当代人及未来人有害变化(包括环境美学价值的损减、生态系统破坏、环境污染、适宜度减弱等过程)的前提下,在一定时期由旅游地所能承受的旅游活动强度,那么可以将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构成体系分为生态环境承载力、资源空间承载力、心理承载力和经济承载力四部分。
具体分析如下:(1)生态环境承载力生态环境系统本身有一定的自净能力,但这种自净能力是有阈值限度的,一旦超出了这个限度就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旅游生态环境承载力就是指在维持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的条件下,某一旅游地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量,在现实中通常转换为旅游人数加以衡量。
(2)资源空间承载力旅游者消费旅游资源,表现为在一定时间内对一定空间场所的占有。
为了保障旅游者的消费质量和保护旅游资源,就需要在时间和空间上对旅游者的数量加以限制。
资源空间面积所能容纳的最大旅游人数,即为资源空间承载力。
(3)居民心理承载力心理承载力是指居民和游客所能忍受的拥挤程度,实际上心理承载力与资源空间承载力具有一定的一致性。
开展旅游活动必然会对旅游地居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价值观念以及传统文化等带来一定的冲击,还可能造成交通拥挤、物价上涨、治安不稳定、环境污染等问题,因而,过多的旅游负面效应会使旅游地居民对发展旅游业产生排斥心理。
居民的心理承载力反映了当地居民对旅游者及其旅游活动的理解和支持程度。
为了获得居民对发展旅游业的支持,可持续地发展旅游业,就要求旅游目的地接待的游客数量必须限定在居民心理感知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对于远离居民点的旅游目的地居民心理承受力,可视为无穷大。
(4)经济承载力经济承载力是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外部条件,是指满足游客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条件的物资供给,主要包括酒店床位、副食供应、水、电、交通及通信等诸多方面的供应水平所能承载的旅游者人数。
三、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测度法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测度法有多种,如环境容量测度法、模型构建综合评价法、限制性因素分析法和生态足迹法等。
这里只简单介绍环境容量测度法。
旅游环境容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最多能容纳的游客数量,它是游客数量与环境规模之间适度的度量。
具体来说,又可以分为线路容量法、面积容量法、瓶颈容量测度法三类。
(1)线路容量法①完全线路法:适用于游客进出口在同一位置,其计算方法为:C =M/m•D式中,C 为环境日容量(人次);M为游路全长(m);m 为每位游客占用合理游路长度(m);D 为周转率(D =游路全天开放时间/游完全游路所需时间)。
②不完全线路法:适用于游客进出口在同一位置,游至终点必须按原路返回。
其计算方法为:C =M/m(m•E /F )•D式中,C 、M、m 、D 为同完全游路法;E 为沿途返回的时间;F 为游完全程所需要的时间。
(2)面积容量法计算方法:C =A /a •D式中,C 为环境日容量(人次);A 为可游览面积(m2);a 为每位游客应占有的合理面积(m2/person);D 为周转率(D =景点开放时间/游览景点所需时间)。
(3)瓶颈容量法。
计算方法:C =D •A式中,C 为环境日容量(人次);A 为每批游客人数(人);D为日游客批数(D =t l/t , t 1/H -t 2);t 1为每天游览时间(min);t 为两批游客相距时间(min);t 2为游完全程所需的时间(min);H 为每天开放时间(min)。
需要注意的是,环境容量测度法将旅游环境承载力等同于旅游环境容量,从景区全域、旅游线路或特殊瓶颈点着眼,测算游客数量和调查游人感受,分析景区的旅游环境容量。
这种方法直观简便,易于操作。
但是,环境容量测度法仅从游客密度角度出发,忽略了游客人数增长所带来的景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社会经济承受力等问题,评价指标较为单一。
环境容量测度法分析结果是一种理想的静态结果,很难反映其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演变轨迹,也无法比较旅游区之间的优势与劣势。
四、旅游环境承载力问题的解决对策旅游景点与设施的超载运行不仅会降低旅游者的游览质量,还会使旅游资源遭到破坏甚至导致旅游生态环境系统失衡,。
因此,相关政府管理部门要采取切实措施提升旅游地的旅游综合环境承载力,平衡“纵与横、热与冷”的不协调现象。
加快旅游开发和扩建工程,扩大新旅游景点的宣传,对热点景区实行严格的日旅游人数控制, 实行景点差价和季节差价,用市场手段来调节旅游者在景点之间、季节之间分布不均的问题。
还应加强旅游淡季的市场促销力度, 尤其是加强会议旅游、文化旅游、节庆旅游等季节性不明显的旅游产品的促销,将开发重点向淡季倾斜, 努力缩小淡旺季之间差异, 实现景点之间、季节之间的均衡发展。
然而,我们不难发现,旅游环境承载力虽然是一个很好的、很诱人的概念,但如果将旅游环境承载力简单地理解成数字问题或数学计算的话,在实践中往往得到失败的结果。
因为旅游环境承载力作为一个数字来讲,变量太多,很难得到一个准确的答案。
至少有4个原因使得确定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数据变得很困难: (1) 旅游环境承载力体系很复杂,几乎不可以计算出一个准确或者较为准确的旅游环境承载力数据;(2) 游客的旅游目的不同,而不同的游客体验需求会产生不同的旅游环境承载力数字;(3) 只要有使用,旅游地环境就会产生变化,困难在于一个静态模型公式很难确定“多大的变化是太大的变化”;(4) 应用游客人数作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唯一指标是有问题的,因为即使是在游客人数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游客行为、小组规模、游客素质、资源状况、时间和空间等因素对资源的影响也会有很大的区别。
总之,旅游地自然、经济和社会环境系统承受人类旅游活动强度的能力是有限的,要实现旅游环境的可持续承载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合理利用、科学保护旅游环境,通过建立自然环境系统的维护机制、发展经济环境系统的保障机制、建设社会环境系统的和谐机制以及完善旅游环境可持续承载的配套机制等举措,使旅游开发强度和发展规模控制在旅游环境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需要指出的是,旅游环境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动态复杂系统,旅游环境承载力也是迄今为止争议最多、尚无定论的旅游研究问题,旅游环境可持续承载有效路径的选择要根据具体旅游地旅游环境的时空特征来确定。
因此,对于旅游环境可持续承载评价指标的建立及其量化分析、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系统的构建及其技术支撑等问题,还需要在理论上进一步探讨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和修订。
【参考文献】[1]李淑娟,孟芬芬,李航.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青岛市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03[2]王建军, 王叶峰, 迟国泰. 大连市旅游环境承载力实证研究[ 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2007, 28[3]梁智, 王碧含. 旅游目的地社会心理承载力的实证研究[ J]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 09[4]王静,李辅斌.国内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综述[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