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与对策

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与对策

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与对策
发表时间:2008-12-19T16:49:20.250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供稿作者:曹荣华
[导读] 摘要:会计信息失真一直以来就是有目共睹的问题,也是管理层一直希望解决的问题,对于我国刚刚起步的市场经济,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是灾难性的、毁灭性的。

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显得迫在眉捷,刻不容缓。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对策
摘要:会计信息失真一直以来就是有目共睹的问题,也是管理层一直希望解决的问题,对于我国刚刚起步的市场经济,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是灾难性的、毁灭性的。

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显得迫在眉捷,刻不容缓。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对策
1 当前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及危害
1.1 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①资产不实。

②负债不实。

债权、债务不对应,手续不合法、不完备,确认不及时,有名无实,名存实亡。

③会计账簿记录不实。

④税金核算不实。

⑤披露信息不实。

⑥成本费用核算不实。

⑦财务分析指标不实。

⑧会计报表编制不实,等。

1.2 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①会计信息失真导致了宏观调控与微观决策的失误。

会计信息失真导致传递给全国全社会的信息失去真实性,影响国民经济的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等统计资料,凭此制定国家中长期发展计划和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就会起误导作用,造成决策失误的如果。

②会计信息失真削弱了国家财经法律、法规的权威。

会计信息失真直接冲击的是《会计法》、《会计准则》、《税法》、《审计法》等,使国家财经法律、法规流于形式,其严肃性和权威性受到挑战。

2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所谓会计信息失真,就是会计核算的依据不真实、反映的财务状况或经营成果虚假,不符合实际生产经营情况。

2.1 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经济领域中的法律法规已初见规模,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起着共同作用,显现出依据尺度不严、模凌两可的现象。

并且一些法律法规中使用“情节严重、数额较大”等词语,缺少量的标准,可操作性不强,使相应的法律法规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针对于此应出台相应的实施措施。

2.2 单位领导指导思想不正确单位领导本应对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然而一些单位领导的指导思想不正,为了小集团或个人的利益,指使会计人员弄虚作假,甚至强令会计人员作假,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2.3 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这种“产品”的“生产者”,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

然而我国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却不高。

2.4 会计人员管理体制陈旧会计人员作为企业的一员,受本单位领导的控制和制约,其经济待遇、工作安排、职务任免等都基本上由领导决定。

2.5 监督机制不健全企业的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的财务行为与会计法规制度发生抵触时,往往片面强调搞活经营,而放松对违纪违规行为的监督,削弱了会计监督。

并且会计监督、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税务监督等各种经济监督之间监督标准不统一,管理上各自为政,功能上相互交叉,无法有机结合,不能从整体上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

2.6 企业产权制度不明晰现行国有企业产权制度不明晰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

我国国有企业经过多年的“放权让利”改革,在围绕落实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没有从根本上革除传统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弊端。

2.7 企业业绩评价体系不合理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把注意力集中在利润、资产收益率等财务性评价指标上,而较少运用和分析一些相关的非财务性评价指标;只强调企业的经营结果是否达到了既定的目标、与过去和相关单位比处于何种水平等,而忽视企业是通过什么程序或采取哪些过程来达到这种结果的。

2.8 对违反会计法规的处罚力度不够尽管我国的会计法规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对违反会计法规的处罚力度不够,使得违法的机会成本很小。

3 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
3.1 加强经济领域中法律法规的建设为保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我国相关部门机构应在现有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广泛征求相关人士的意见,加快经济领域中的法制建设,对不符合经济运行,以及与现实相矛盾的,及时进行修改,以满足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保证经济平稳运行。

3.2 提高单位领导的会计法规意识明确单位负责人的责任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根本保证《会计法》明确了单位责任人为本单位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分清了单位负责人与会计人员对本单位会计工作、会计资料应负的责任。

3.3 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提高会计工作的质量,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要通过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来实现。

应加强会计人员培训,使其准确掌握会计准则,按要求进行会计核算;不断吸收优秀的人才加入到会计队伍中来,进一步提高会计队伍的整体水平。

3.4 改革现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变会计人员隶属关系,变企业单位所有为社会所有。

将会计人员全面推向市场,实行社会化管理。

3.5 强化会计监督提高企业对会计监督的认识,各经济监督部门既要明确各自监督职能的管理目标、职权、业务范畴,又要在各监督职能之间实行相互协调,保证各监督职能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协调、有机结合,从整体上有效发挥监督作用,实现经济监督的总体目标。

3.6 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健全的内控制度能为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奠定良好的基础,各单位应规范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
3.7 加快会计电算化和会计网络建设实现会计电算化,使会计信息的收集、加工和生成有了相对统一的规范,可有效克服因手工操作出现的失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

3.8 明晰企业产权,强化约束机制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对企业产权进行明确。

只有产权明确,才能财务清晰,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才能解决。

3.9 改进企业业绩评价体系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应当注重过程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科学性,考核方案设计和业绩评价指标的选择中应加强对会计信息产生全过程的考核,避免对于结果状态的偏爱,以正确引导会计工作的运行,保证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3.10 完善社会监督体系①会计师事务所按国家要求脱钩改制,要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独立承担审计责任和风险,彻底消除行政干预审
计,②建立完善的审计法规体系,确保审计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③加快注册会计师队伍建设,以满足市场经济对信息鉴证的要求;
④建立注册会计师的再审制度,对出具虚假审计结论的机构应吊销其营业执照,并对有关责任人做出取消其执业资格的处罚,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司法机关依法处理,以提高中介机构的社会责任,让失真的会计信息难以过关。

3.11 加大对违反会计法规的处罚力度我国近年来先后制定并发布了一系列会计法规,尽管会计法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只要严格执行,基本能够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总之,会计信息失真一直以来就是有目共睹的问题,也是管理层一直希望解决的问题,对于我国刚刚起步的市场经济,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是灾难性的、毁灭性的。

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显得迫在眉捷,刻不容缓,也建议广大会计界的有志朋友共同行动起来,共筑诚信长城,为我国经济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庄恩岳.会计信息失真与假账鉴别.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2]咎爱军.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问题的探讨.事业财会2001
[3]庄恩岳.会计信息失真与企业经营风险防范.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
[4]张杰明.会计信息的质量.会计时空.2001(3)
[5]刘峰.会计准则研究大连:乐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6]高言.关于会计人员委派制试点情况的调查财会通讯,2001
[7]王开田.现代会计角色论——从企业的性质看会计的地位与扮演的角色会计研究,1998
[8]黄少安.产权经济学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9]伍中信.产权与会计.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
[10]马费成.信息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