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文化对大学生影响的问卷调查1.你的专业属于?A.工科B.理科C.文科D.体艺2.你是否关注时下最流行的文化?A.一直关注B.有时关注C.偶尔看一次D.从不3.一般你接触流行文化通过哪些途径?A.网络B.电视C.报纸D.与他人交流4.你对网络流行词的来源及其含义是否清楚?A.很清楚B.清楚一点C.不清楚5.你认为网络流行词具有什么特征(可多选)?A.追求标新立异B.常用情绪化,异化的语言表达情感C.创建一种轻松自由的氛围D.摆脱传统语言形式上的限制6.对于网络上出现的很多流行语,你是怎么看的?A.有内涵B. 搞笑C.不关心D。
没有内涵,是文化的糟粕7.你觉得这些流行文化对自己有什么影响(可多选)?A.陶冶了情操,增长了见识B.纯粹娱乐,仅以消遣C.没有内涵,很反感D.没听过8.你认为大学生平均年消费应该为多少?A.1万元B.2万元C.9000元D.一万元以上9.你认为什么东西更容易吸引自己(可多选)?A.喜欢追求富于挑战、新奇和变化的东西B.自己的穿着更加时髦C.品牌偏好D.自己喜欢的东西10.你认为在近期你买了些什么东西(可多选)?A.喜欢买有个性的产品B.流行、时髦与新奇的东西C.现在最流行的东西D.卖的最多的东西11.你觉得高校十大流行语哪个最好(可多选)?A.郁闷B.牛BC.去shi(吧)D.联盟12.你觉得过洋节的流行文化的兴起对大学生有什么样的影响?A.有利于了解外国文化,扩展视野 C.过分追求新潮忽视传统B.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表示担忧 D.其他13.你认为流行文化有以下哪些特征(多选)?A.没有长期的积淀B.没有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C.流行文化只是短时间的风靡D.缺少提升人们内心世界的力量E.急速传播的文化超越地域性F.流行文化的传播有很大的利益驱动14.流行文化对大学生有什么影响(多选)?A.拓展视野,可以充分了解外面世界B.与时俱进,思想不局限于学校周围C.可以向别人炫耀,好像自己知道很多D.部分低俗文化,不利于陶冶高尚的情操E.快餐式的文化不能沉淀成为人生的底蕴F.流行文化对传统的错误解答不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G.恶搞仅供消遣,并不能有什么影响H.其他15.你最喜欢的流行文化来自哪些方面?A.电影B.歌曲C.网络流行语D.其他16.你会向周围的人推荐最新的流行文化吗?A.强烈推荐B.偶尔交流一下C.从不90后大学生流行文化调研报告摘要:本文从当代大学生流行时尚的想法入手, 分析了流行时尚文化对大学生成长的积极消极影响,并进就流行时尚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提出相应的对策。
定义:流行时尚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的历史地点产生的,随着它的日益盛行,就逐渐形成了流行时尚文化。
流行时尚文化是流行的,每当一个潮流该流行起来时,就迅速贯彻到任何一个角落。
而当一个更新的潮流出现后,旧的那曾经流行得如日中天的潮流就马上消失得无影无踪,如此往复不断。
流行时尚文化对当今社会和人类正在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持时尚手机、看英文原版影片、听一些外文歌曲、在网络中冲浪、参加户外登山运动等等所有这些, 都是当代许多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时尚内容。
“流行”、“时尚”是当今社会出现频率极高的词汇, 它是以青年人为主体, 表现青年人群的生活方式、品味及其消闲娱乐要求的亚文化现象。
作为青年中的一个部分, 大学生们则通过认同、接受这些东西来张扬个性, 表达其内心世界。
高校学生是社会中具有较高知识素养的青年一族, 思想活跃、敏锐,对社会新生事物的敏感性和接纳性都比较强, 其传统的文化承袭较为薄弱, 更少文化惰性, 最易于接受社会流行文化潮流的时代变迁, 并对此做出敏捷的反映。
正视大学生文化的时尚潮流, 引导大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和对待流行时尚文化, 是高校德育研究的一个新的视角和领域, 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摘自《引进与咨询》)一、当代大学生在流行文化中表现1消费文化当社会的目光突然转向关注个性时尚的时候, 思想最活跃、最喜欢追求新鲜事物的大学生当然也会不失时机地去时尚一把。
穿个性服饰、换新款手机、做头发、出入健身房等等, 总之想去做一切可以看起来让自己更“入时”的事情。
调查表明, 大学生平均年消费至少在1 万元之上, 有95%的大学生拥有手机, 笔记本电脑的拥有率与同龄的工薪阶层也接近。
调查中有70%的学生表示“喜欢追求富于挑战、新奇和变化的东西”, 30%的学生以“自己的穿着更加时髦”而自豪。
为此, 不少高端消费品进入了大学生的消费图谱。
其中,95%的人拥有手机; 60%的人拥有电脑; 12%的人拥有pad。
大学生已经具有明显的品牌偏好。
调查显示, 首位是“喜欢买有个性的产品(60%)”,其次就是“流行、时髦与新奇的东西(40% ) ”。
此次调查也清晰地反映出, 当代大学生在消费结构方面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除了基本的生活、学习消费外, 用于网络通信、交际、非正规学历考试培训、旅游等方面的消费也越来越多。
2、休闲文化。
上网聊天、读小说、听音乐、打电子游戏已经成为青年一种时尚的文化生活方式。
大学生中不懂流行音乐的人常被他人嘲讽, 缺少智慧和品味。
从20世纪80年代的“港台风”, 到90 年代后日益盛行的“欧美风”、“拉丁风”、“日风”、“韩潮”, 流行音乐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流动。
游戏文化已成时尚大学生的流行休闲娱乐方式。
网络聊天作为双向互动式的流行文化,已在更大范围内受到大学生的欢迎。
现在的大学生喜欢泡吧, 在“吧”里可以聊天、打牌、喝酒, 困了直接趴下就可以睡觉。
适应大学生的这种时尚要求, 各高校周边都有装点得各具特色的“吧”, 泡吧成了当代大学生的一种流行时尚。
3、语言文化语言是生活的直接反映。
经济和文化生活的丰富和发展, 给语言带来了无穷的活力, 新词语层出不穷。
特别是在大学校园里, 流行语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调查显示高校流行语依次是: 郁闷、牛B、去shi(吧) 、联盟。
如消极(郁闷) , 愤怒(去shi) , 赞叹(牛B) 。
在高校流行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网络流行语, 如“MM”、“BT (变态) ”、“TMD”、“大虾”等。
流行语现象作为青年流行文化现象的一个方面, 在网络时代体现出其独有的特色。
这些校园流行语基本上反映了当今青年学生的生活心态和部分人生观, 并从某个角度折射出了当代学生的无奈和自嘲心理, 是校园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二、理性看待高校学生的流行时尚文化1、流行时尚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一:加速大学生社会化。
社会化是指大学生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与外界的交互作用而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目前, 流行文化时尚开辟了大学生社会化的崭新时代, 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流行文化时尚有助于大学生建立新型的社会关系, 进一步拓展了大学生社会化的范围。
流行文化时尚在全球化趋势下通过跨国家、跨时空、跨民族的文化交流, 为大学生提供了方便且范围更大的社会交往机会, 使大学生的社会性得到空前延伸和发展。
流行文化时尚的传播, 克服了大学生在校园内“点对点”交往的局限性, 实现了与社会的“点对面”, 甚至是全方位的接触。
二: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为培养他们现代化的生活观念和价值取向起到了显著的促动作用。
随着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文化时尚的评价标准也趋向于主体价值观, 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这就必然会影响大学生追求时尚的价值观的形成, 在他们追求自由、张扬个性、享受生活、创造激情的文化时尚的同时, 要注重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为时尚的流行提供了市场。
这样的社会契机, 大学生不再重视服从别人或者别人服从自己, 改以平等、公正的态度与人相处。
因而, 大学生可以毫不在意别人的目光如何, 大胆地追逐时尚, 在感受时尚, 享受时尚的同时,他们的生活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变化。
三是可以缓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的压力。
流行时尚是大学生展示青春的一种方式, 流行时尚的娱乐功能, 极大地缓解了大学生学习的压力和心情的郁闷。
“陌陌”之所以受到大学生的青睐, 成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网上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 原因就在于网络交际的虚拟性、隐蔽性, 对交流的双方既充满了新鲜感, 又可以畅所欲言。
选择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聊天, 会有一种群体的归属感而不会寂寞, 也使现代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2、流行时尚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一:价值取向“流行化”, 道德偏离。
流行时尚你方唱罢我登台充斥各种大众传媒, 往往通过轮番轰炸、强迫接受、暗示等方式, 提供给大学生千人一面的成功者形象, 譬如着名牌服装、开私家车、住高级别墅的时尚包装, 媒体缺乏批评地把这一些隐含的或公开的价值理想标准和价值倾向推销给大学生, 使他们追求社会形象单一化、狭隘化, 形成大学生不良的心理定势, 使大学生不自觉地怀疑、调整和拓展自己的时尚欲求。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 部分大学生长期沉迷在网络游戏之中, 网上渲染色情、暴力和低级趣味的信息垃圾, 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甚至使之步入歧途, 走上网络犯罪的道路。
二:生活方式外在化, 人格缺失。
为了追逐时尚, 一些大学生极力按照市面上的流行模式包装自己, 给自己贴上时尚、现代的标签, 其结果就是使大学生更多的是追求外表的独特与新奇, 追求感官的新鲜与刺激, 而不注重内在素质的提高, 以颓废的外表为时尚, 从而造成人格的缺失。
一些大学生对名牌的追求已经到了非分的程度, 攀比使他们承受着沉重的负担, 引起老师和家长的不安, 也增加了父母的经济负担。
据《青年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 一些才入高校的一年级大学生开学几天, 已花掉了半年的生活费, 表现为请客吃饭、炫耀消费, 彰显个性的名牌消费、追求时尚的美容消费、减轻家务压力的保姆消费等。
尽管这些高消费行为只是表现在个别学生身上, 但却助长学生之间的攀比心理和奢侈风气的盛行。
三是校园文化商业化, 行为功利。
流行时尚文化使历来被誉为精英文化的大学文化受到强有力的挑战。
大学生对娱乐的关注超过对社会新闻、社会问题的关注, 消费主义的盛行使大学生的关注点更多地集中在生活、娱乐层面,沉重而艰难的话题不再是大学生媒体的重点, 体育类成为大学生最喜爱的电视节目, 其下依次为影视剧、新闻类、综艺类、社会类。
当代大学生正从思想先锋转化为时尚先锋。
许多大学文学社团冷冷清清,做文学梦的青年越来越少; 大学社团的发展更看重经济因素, 拉赞助、寻求投资已成为大学社团最时髦的活动, 有些社团活动的积极意义不大, 如十佳歌手比赛只是模仿文化炒作, 只为少数人的“成名”。
校园文化的世俗性体现了青年一代功利、金钱意识的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功利性意识及其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利益驱动性集中体现了当代青少年文化“物质主义”的精神特征, 他们越来越依赖于物欲的满足以追求世俗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