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肾脏的重吸收

关于肾脏的重吸收

关于肾脏的重吸收
重吸收(reabsorption):是人体尿液生成过程中的第2个过程。

人体代谢废物由血液运输到肾脏,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等外,血浆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维生素和尿素等经由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

原尿流经肾小管时,被进一步地吸收,称为重吸收。

重吸收的对象是原尿中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大部分的氨基酸、维生素和部分无机盐等,这些物质会被重新吸收到毛细血管中。

无机盐中67%的钠离子和一定数量的氯离子被主动转运出去。

99%的水会被重吸收。

最终原尿仅有1%会成为尿液。

尿的形成过程
肾脏是生成尿液的器官。

当人们喝了汽水、茶水、汤等液体,经过胃肠道吸收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再经过肾脏处理后形成尿液排出体外。

因此,尿直接来源于血液。

当血液流过肾小球毛细血管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几乎所有血浆成分,包括少量分子量较小的血浆蛋白都通过肾小球膜,滤到肾小球囊内形成原尿。

这是尿生成的第一步。

正常成人两侧肾脏的血流量每分钟约为1000~1200毫升。

其中,血浆流量每分钟约为600~700毫升。

这个数据表明,肾小球的滤过液不是都排出体外,其中大部分被肾小管重吸收。

因此,把肾小球的滤过液叫做“原尿”,而经过膀胱排出的尿才叫做尿或称为“终尿”。

从数量上看,两侧肾脏每分钟形成的滤液约为125毫升,每天就有180升,而每分钟经肾脏最后形成的尿液约1毫升,每天约为1.5升,这就是说,尿量只为滤液量的1%。

从质量上看,原尿的成分与血浆成分很接近,几乎相同,但与排出的终尿有显著差异。

尿的生成主要经过3个过程:
(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的水分和其它物质(电解质和小分子有机物)从肾小球滤过,而形成肾小球滤过液,即原尿。

(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原尿经过肾小管,99%的水分被重吸收,还有葡萄糖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也全部被重吸收到血液中。

钠离子、氯离子、水和尿素,虽然在肾小管各段均能重吸收,但主要是在近曲小管重吸收。

(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

尿中有相当一部分物质是由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将它们周围毛细血管血液中的一些成分,以及这些细胞本身产生的一些物质分泌或排泄到管腔中的。

人排出的尿,其尿量和成分之所以能维持在正常状态,均与滤过、重吸收、分泌三个过程有密切的关系。

如果肾小球的通透性增加了,或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减弱了,或肾小管的排泄与分泌功能失常了,都会直接影响到尿量或尿中成分的改变。

由此,对尿量的变化和尿中异常成分的分析,有助于临床诊断和对治疗情况的观察。

重吸收特点
选择性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有选择性。

一般说来,滤液中对机体有用的物质全部或大部分被重吸收。

如葡萄糖、氨基酸全部被重吸收,水、Na+、Cl-等大部分被重吸收。

对机体无用的物质,如代谢终产物肌酐,则完全不重吸收,尿素只部分被重吸收。

这一特点有利于肾排泄代谢废物,维持内环境中各种成分的正常浓度。

有限性重吸收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有一定限度。

当血浆中某物质浓度过高,使滤液中该物质含量过高而超过肾小管重吸收限度时,尿中便出现该物质。

以葡萄糖为例,滤液中的葡萄糖来自血糖,当血糖浓度过高,滤液中葡萄糖含量超过肾小管重吸收限度时,尿中即出现葡萄糖,称为糖尿。

把尿中不出现葡萄糖的最高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正常肾糖阈为8.88~9.99mmol/L(160~180mg/dl)。

----------------------------------------------------------------------------------------------------------------------
关于肾脏
肾脏kidney 人或高等动物的主要排泄器官,左右各一,在腰椎骨的两边。

也叫腰子。

为暗红色实质性器官,形似蚕豆。

肾表面光滑,可分为上、下两端,前、后两面,内、外侧两缘。

1.肾门renal hilum 是肾内侧缘中部的凹陷,为肾动脉、肾静脉、肾盂、神经及淋巴管等结构出入的部位。

2.肾蒂renal pedicle 出入肾门所有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称肾蒂。

右侧肾蒂较左侧肾蒂长。

3.肾窦renal sinus 是肾门向肾实质内凹陷而形成的腔隙。

其内含肾小盏、肾大盏、肾盂、肾动脉分支、肾静脉属支、淋巴管、神经和脂肪组织等。

肾位于脊椎动物体腔内脊柱近旁的一对内脏器官,它排出尿液、尿酸和其它代谢的排泄物
2.肾脏
用显微镜观察,可见到每一个肾脏主要由约100万个具有相同结构与机能的肾单位和少量结缔组织所组成,其间有大量血管和神经纤维。

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分组成。

肾小管又汇合入集合管。

【部位】
肾脏位置肾脏的位置:右肾门针对第二腰椎横突,左侧针对第一腰椎横突,右肾由于肝脏关系比左肾略低1-2厘米。

正常肾脏上下移动均在1-2厘米范围以内。

肾脏是在横膈之下,体检时,除右肾下极可以在肋骨下缘扪及外,左肾则不易摸到。

肾位于脊柱两侧,紧贴腹后壁,居腹膜后方。

左肾上端平第11胸椎下缘,下端平2腰椎下缘。

右肾比左肾低半个椎体。

左侧第12肋斜过左肾后面的中部,右侧第12肋斜过右肾后面的上部。

肾门的体表投影:在腹前壁位于第9肋前端,在腹后壁位于第12肋下缘与竖脊肌外缘的交角处,此角称肾角或背助角。

肾病变时,此处常有压痛或叩击痛。

肾的体表投影:在后正中线两侧2.5cm和7.5~8.5cm处各作两条垂线,通过第11胸椎和第3腰椎棘突各作一水平线,肾即位于此纵横标志线所组成的两个四边形范围内。

此范围内如有疼痛等异常表现时,常提示肾有病变。

肾的位置可有变异,位于盆腔或髂窝者为低位肾;若横过中线移至对侧,则为交叉异位肾。

肾的位置异常比较少见,在腹部肿块的诊断中,应注意与肿瘤相鉴别。

临床上常将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肋之间的部位,称为肾区(脊肋角),当肾有病变时,触压或叩击该区,常有压痛或震痛。

【形态】
肾脏为成对的扁豆状器官,位于腹膜后脊柱两旁浅窝中。

约长10-12厘米、宽5-6厘米、厚3-4厘米、重120-150克;左肾较右肾稍大,肾纵轴上端向内、下端向外,因此两肾上极相距较近,下极较远,肾纵轴与脊柱所成角度为30度左右。

肾(kidney)为成对的实质性器官,红褐色,可分为内、外侧两缘,前、后两面和上、下两端。

肾的外侧缘隆凸,内侧缘中部凹陷,称肾门,是肾盂、血管、神经、淋巴管出入的门户。

这些出入肾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裹,合称肾蒂。

由肾门凹向肾内,有一个较大的腔,称肾窦。

肾窦由肾实质围成,窦内含有肾动脉、肾静脉、淋巴管、肾小盏、肾大盏、肾盂和脂肪组织等。

肾的内缘中央有一凹陷,称为肾门。

肾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输尿管均由此进出,这部分结构总称肾蒂。

肾外缘为凸面,内缘为凹面,凹面中部为肾门,所有血管、神经、及淋巴管均由此进入
肾脏,肾盂则由此走出肾外。

肾静脉在前,动脉居中,肾盂在后;若以上下论则肾动脉在上,静脉在下。

【构造】
肾脏构造解剖示意图肾脏内部的结构,可分为肾实质和肾盂两部分。

在肾纵切面可以看到,肾实质分内外两层:外层为皮质,内层为髓质。

肾皮质新鲜时呈红褐色。

由肾小球和曲小管所构成,部分皮质伸展至髓质锥体间,成为肾柱。

肾髓质新鲜时呈淡红色,为10-20个锥体随构成。

肾锥体在切面上呈三角形。

锥体底部向肾凸面,尖端向肾门,锥体主要组织为集合管,锥体尖端称肾乳头,每一个乳头有10-20个乳头管,向肾小盏漏斗部开口。

在肾窦内有肾小盏,为漏斗形的膜状小管,围绕肾乳头。

肾椎体与肾小盏相连接。

每肾有7~8个肾小盏,相邻2~3个肾小盏合成一个肾大盏。

每肾有2~3个肾大盏,肾大盏汇合成扁漏斗状的肾盂。

肾孟出肾门后逐渐缩窄变细,移行为输尿管。

肾的基本组成和功能单位,称为肾单位。

每个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肾小体内有一个毛细血管团,称为肾小球,它由肾动脉分支形成。

肾小球外有肾小囊包绕。

肾小囊分两层,两层之间有囊腔与肾小管的管腔相通。

肾小管汇成集合管。

若干集合管汇合成乳头管,尿液由此流入肾小盏。

两肾的内下方以肾盂续输尿管。

左肾的内侧有腹主动脉,右肾的内侧有下腔静脉,两肾的内后方分别有左、右腰交感干。

肾前方的毗邻,左、右侧有所不同。

左肾的上部有胃后壁,中部有胰横过,下部有空肠样及结肠左曲;
右肾的上部为肝有叶,下部为结肠右曲,内侧为十二指肠降部。

肾后面第12肋以上部分与膈邻贴,并借膈与胸膜腔相邻。

肾周围炎或脓肿时,腰大肌受到刺激可发生痉挛,引起患测下肢屈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