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经济学院2013~2014学年春夏学期《微观经济学》(甲)课程论文题目:论西方经济学中的价格与劳动价值论的解释力院系:竺可桢学院专业年级:人文社科实验班 2013级姓名学号:宋迪 3130000083 指导老师:朱秀君副教授完成时间:2014年5月19日论西方经济学中的价格与劳动价值论的解释力【摘要】西方经济学中的价格理论和劳动价值论是两套不同的理论体系。
近些年来,不同流派的经济学家对其争论不断。
本文立足于两种理论的理解力问题,站在支持西方经济学均衡价格理论的立场上,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根基进行了一些质疑。
【关键词】均衡价格;劳动价值论;价值;解释力一、均衡价格理论与劳动价值论供求定理,是说任何一种物品的价格都会自发调整,使该物品的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1]。
供给和需求相互作用,形成均衡价格,最终形成完善的价格机制。
均衡价格理论认为,需求和供给是相互作用的两种最基本的力量,这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市场的均衡价格及其变动[2]。
商品的均衡价格通过供求曲线的变动而变化,相关商品价格、消费者收入水平、消费者的偏好等因素决定了需求曲线的位置,而投入及成本的变化、生产技术水平的变化、生产者预期、自然条件等又决定了供给曲线的位置。
供求曲线及其变化灵活的反应了市场的变化,价格作为市场信号又指导着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各种行为。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3],也就是说,商品的价值是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的。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认为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以上是微观经济学的均衡价格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的大致内容。
可以发现,两者同时提到了供给和需求的概念,但是它们的地位完全不同。
均衡价格理论认为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市场的均衡价格,而马克思认为价格由价值决定,也就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供求关系只是影响商品的价格。
这样,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给我们提供了两条关于“价格”的理论,而且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矛盾关系。
说到理论,解释力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哪一种理论的解释力更强呢?笔者将以两者的概念出发在后面的内容中详加论述。
二、完美的劳动价值论的完美缺陷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 突破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局限, 最终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4]。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站在无产阶级的角度上向资产阶级“剩余价值”进行挑战,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重要思想武器。
劳动价值论以“价值”和“价格”的概念为基础系统的论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
然而,看似完美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就真的无懈可击吗?世界上最厉害的逻辑思维专家马克思在它的理论基础上留下了巨大的破绽。
以下内容笔者就围绕之进行论述。
(一)价格到底是由谁决定的马克思认为,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进一步说,是用生产该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与此不同,微观经济学认为市场价格是由供求决定的。
那么价格到底是由哪一种因素决定的呢?1.品牌效应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一件LV或GUCCI的手提包价格通常在1万元以上,而路边小摊的手提包的价格经常不到100元。
那么,生产一件名牌包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真的是一款普通包的几百倍吗?显然不是。
从原料的供给,到加工,再到销售,两者的生产工序是类似的,有差距但是不会这么明显。
至于LV包为什么卖的贵,主要是由于其名牌效应,而不是因为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长。
这显然与马克思所倡导的劳动价值论不相符。
2.中国房价十年来,全国主要居住地价涨幅达到了332%,浙江大学所在的杭州在2011年的涨幅甚至超过了50%[5]。
与此相对的,中国的人均GDP和工人的工资在十年来的涨幅远比不上房价的涨幅。
房价上涨的主要因素并不是生产单位面积房屋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飞速增加,而主要是源于供求关系的调整。
中国的房价是由供求关系直接决定的,而不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
3.票贩子问题《微观经济学教程》在讲到价格机制时举了一个例子叫“票贩子为什么屡禁不止?”。
现在,笔者把它借用过来论述价格的形成。
在一列高铁上,除去商务座、一等座、二等座的差异,每张票的持有者所得到的服务是相同的,铁路总公司为每位旅客提供服务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是相同。
例如一张车票的价格为200元,若票贩子想将票兜售给买不到票的旅客,300元的价格对很多人来说也是可以接受的。
如果旅客非常非常急,1000元的价格他也不得不买(好在铁路总公司实行实名制购票和上车补票业务)。
这里可以看出,劳动价值论所鼓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格在这里是不适用的。
4.两种价格决定理论的比较为了更清楚的展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西方经济学中的价格决定因素,笔者抽象出其本质于下面两张图。
图1表示商品的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并不会偏离价值过远;图2表示商品的价格由供给和需求决定,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对应的纵轴便是市场的均衡价格。
从1~3节笔者所展示的三个案例中可以清楚的看出,商品的价格有时候会有“剧烈的变化”。
对于这一变化,图1的解释力完全不够,而图2涵盖了这所用的变动可能性。
图1 图2(二)所谓的价值是否存在“价值”的概念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底层支柱,他把“价值”又细分为了“使用价值”和“价值”,对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进行了重新定义,旨在反对资本家剥削工人,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支持。
然而,笔者通过这几年的学习,越来越怀疑“价值”这一概念了。
1.黄油换大炮问题与信息经济黄油与大炮的生产组合问题是经济学的一个常用例子,这里笔者把它借用过来分析价值问题。
若A厂家是食品企业,专门生产黄油;B厂家是军工企业,专门生产大炮,且大炮可在市场上销售。
(A、B两厂家都按照社会“平均”生产水平生产)假设一名工人一天8小时可以生产4kg黄油(把原料成本、管理等费用都等价为黄油后的结果);又假设十名工人十天共80小时可以生产1门大炮。
那么,1kg黄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2小时,1门大炮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800小时。
除开所谓的“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因素,按照马克思的说法,1门大炮=400kg黄油。
上述精妙的计算真的就无懈可击吗?关键是,我们不能够清楚的知道生产单位质量黄油和生产单位数量大炮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且更不可能是在社会平均熟练程度之下)。
信息无法畅通到所有厂家都清楚对方的生产状况,消费者也根本不可能知道生产一样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一点在后面会更加详细的进行论述的)。
所以,笔者认为,生产时间来计算价值只能在生产环节并且在一定范围内来衡量产品“价值”,远不具备在马克思所提出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环节中畅通无阻的使用。
2.信息的集中与分散和奥地利学派对信息的阐述针对上一节提到的社会不能将所有信息综合起来以判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表述,各种思潮和政策实施者已经进行过多次争论和实践。
其中,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衡量的唯一途径就是有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这个政府可以控制几乎所有信息——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我国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就走的是这样的一条道路。
很容易发现,这样的道路虽然使得中央政府集中了大量的信息,但整个国家的经济近乎崩溃(虽然苏联时期和人民公社时期苏中两国重工业迅速发展,但不得不说它们的机会成本实在是太大了)。
一种关于信息的观点来自于奥地利学派,它们主张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强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价格机制的作用。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是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著名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利用》一文中提出问题——决策“是由一个权威机构为整个经济体系集中地制订?还是由许多个人分散地制订?[6]”他从知识(信息)的角度解释这一问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息,不可能有一个中央机构对每个人的信息进行汇总——第一,选不出这样的一批人能够覆盖社会中所有人的信息;第二,不可能有足够畅通的通道集中和下放信息。
哈耶克严谨的论述和苏中在上世纪失败的经验都说明了中央集中信息是不可能的,进一步说明了想要精确的算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是不可能的——劳动价值论不攻自破。
三、总结本文主要讲的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一些漏洞,介于笔者刚刚接触西方经济学,对经济学认识还不够深刻,只能流于表面的提出一些观点。
文章的关键词落在了“解释力”上。
文章大部分篇幅都在论述劳动价值论的问题,但是笔者也不敢全盘否定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因为这毕竟是一百多年来人类思想在某一特定方面的精华,而且还是有许多实际意义的。
笔者想表达的不是简单的西方经济学就是好的,劳动价值论就是错的,而是劳动价值论的解释力不够,也就是说,通过对其根基的反击,使其看起来说服力没有那么强。
任何一套理论都不可能完备,而且我们也不可能把一套理论永远奉为“真理”,但是它给予人们的思想力量和实用价值是不能被忽略的。
马克思主义现在被证明出有许多方面不太有说服力,但这不能否认马克思主义的价值。
同样的,微观经济学的价格机制在未来也有可能遭受挑战,现在经济学家要做的,就是使该理论更加完备,更具有解释力。
参考资料[1] 曼昆.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六版)[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 李建琴,史晋川. 微观经济学教程[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3] 张雷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4] 罗英. 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之比较[J]. 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第11期[5] 中房网. 中国房地产十年系列回顾之四:十年炒房终结与误伤[DB/OL]./zt/tk10.html[6] 哈耶克著邓正来译. 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M]. 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