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

社会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

社会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
二、对精神分析学派社会心理学理论的评价
突破了科学主义心理学严格的实验程序的束缚, 使得对于人类行为的研究能够更多地与社会文化 的各种变量相关联,对于心理与社会的关系给予 了真切的关注。
社会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
二、对精神分析学派社会心理学理论的评价
在探讨个体心理发展的理论中,精神分析所提供 的力比多、本能及冲突、焦虑和防御机制等概念 体系最为系统和实用。
我”之间的联系。
社会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
一、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
3.新精神分析学说: 开始把精神分析的潜意识概念 和社会文化因素相调和来解释人的心理问题和社会 状况。 ▪ 人的行为主要并不是过去(童年)经验所决定,而 是决定于为克服原始自卑而不断追求超越的意向, 即行为的动力在未来,而不是在过去。 ▪ 强调社会文化对于人格的重要性,认为人的个性化 是在社会的各种复杂关系中实现的。
情绪就会改变。
社会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
中国本土行为主义心理学思想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易经
习以成性。
-孔子
鸡鸣而起,孳孳(zi)为善者,舜之徒也;
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趾之徒也。
-孟子
性尤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分于东西也。 -孟子
第3章社会心理学主要理论 流派指导教育培训教程
社会心理学理论
科学理论发端于这样的假设:
社会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
第三章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理论学派
第一节 精神分析学派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第二节 行为主义学派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第三节 认知学派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第四节 符号互动学派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社会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
社会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
二、对精神分析学派社会心理学理论的评价
理论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导致对人类理性的漠 视和对个体能动性及创造性的抹煞,造成了精神 分析对理性价值的疏失,这一点使精神分析理论 面对人类高级的社会心理现象时,往往显得力不 从心。
社会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
第二节 行为主义学派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会学、文化学、人类学和哲学等的成果: 霍妮、弗洛姆、宾斯汪格、鲍斯、拉康
社会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
一、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
1.经典精神分析学说: 主要从人的原始冲动、本能 欲望和文化理想、道德要求之间的冲突的角度来解 释、理解人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着重强调在人的个 性发展的过程中,童年时期的经验会影响个体的一 生。 ▪ 人格组织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 人格发展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
行为主义学派将注重人的内在心理的研究转移到 研究人的外显行为,其理论要点有: 1、学习原理 2、教育原理 3、可测量原理 4、量积累原理 5、治疗原理
社会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
1、学习原理
• 心理意识虽然是主观的,但是行为是外显和客观的, 只有行为才是内心活动的真正体现。即有什么样的 行为,就可以推知有什么样的心理。
染苍则苍,染黄则黄。
-墨子
人受谏,则圣。木社受会心绳理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要理则论流直派 ,金受砺,则利。-荀子
新的新行为主义学派 (1960-)
早期行为主义学派 (1913-1930)
新行为主义学派 (1930-1960)
行为主义学派的发展史
社会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
一、行为主义学派的演变和发展
1.早期行为主义(S—R)的特征: - 实证主义。强调直接的经验证实,即强调
• 对于行为来说,可以归结为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 而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来源于外部或内部的刺 激。
社会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
2、教育原理
否认行为的遗传和本 能的作用,认为环境 和教育决定人的一切。
社会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
3、可测量原理
在研究题材上只重视可 观察的外显行为(acts), 认为即使是内隐的语言 习惯也是由外显的语言 习惯逐渐演变而来。
精神分析理论的演变
社会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
食物 呼吸
超我
(需求)
意识层
自我 本我
前意识层 (需求) 性
潜意识层 (需求)
生理需求之驱策力

安全
社会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
弗洛伊德之后精神分析的演变—两条主要路线 一是从精神分析内部进行的修正和发展:
荣格、阿德勒、哈特曼、克莱因 二是从精神分析外部进行的突破和发展,结合社
可观察行为的研究。 - 把意识和心理还原为行为,以刺激-反应解
释心理与行为。 - 教育万能论和机械环境决定论
巴甫洛夫
(И.П.Павлов, 1878-1958社)会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
约翰·华生
(John B.Watson, 1878-1958)
一、行为主义学派的演变和发展
2.新行为主义(S--O—R)的特征: - 逻辑实证主义,即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逻 辑推理而间接证实。 - 以操作主义作为哲学基础,坚持可观察行为的描 绘,抛弃虚假,即不能进行任何客观测试的问题。 - 对于学习过程的重视,强调有机体内部-中介变量 (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的研究。
潜伏期、两性期
社会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
一、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
2.精神分析对象关系学派: 强调本能的对象的重要 性,从而把对象关系即人际关系,特别是亲子关系 作为理论和临床的中心。 - 修正了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把弗洛伊德创立的
精神分析的驱力结构模式转换成对象关系模式。 - 婴儿与母亲的关系是一切对象关系的基础。 - 对象与对象之间的联系方式,或者是“我”与 “非
第一节 精神分析学派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主要从人的原始冲动、本能欲望和 文化理想、道德要求之间的冲突的角度来解释、 理解人的社会心理和行为。
社会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
新精神分析(社会关系学派): (20世纪40年代-)
经典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派):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精神分析的对象关系学派: (20世纪40-70年代)
社会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
4、量积累原理
变态行为和正常行为之间并没有质 的区别,而只是数量上的差异,即 过剩和不足;
人格是一切动作的总和,是各种习 惯系统的最后产物。
社会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
5、治疗原理
治疗只需就事论事,不必考虑深层的原因。 治疗就是去其有余,补其不足。 只要当事人的行为发生了改变,其认知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