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老山界
1.了解作者陆定一和本文的写作背景;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
字生词。
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
排材料的特点。
学习本文,应边读边思考,理清记叙的要素,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并背诵精彩的语段。
理解生动描写对表达中心的意义。
教学过程
在我国湖南省与广东、广西两省的交界处,绵延逶迤着一个被称为南岭的五岭山脉,它是我国华南与中南的分界线,也是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的分水岭。
这里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毛泽东在《七律·长征》中曾诗曰“五岭逶迤腾细浪”,越城岭就是五岭之一。
红军长征途中所翻越的第一座大山老山界是越城岭中的一段,老山界也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老山界。
一、深层探究
1.课文写道:“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从文中看,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
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2.对于这些“难”,课文是怎样描述的?
走路难:“向上看……就在脚底下。
”“果然陡极了……只有一尺多宽。
”——山路陡峭,悬崖峭壁。
睡觉难:“路只有一尺来宽……不就骨碌下去了吗”“寒气逼人……浑身打着颤。
”——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吃饭难:“肚子很饿,气力不够。
”——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处境难:“伤员病员都下了担架走,旁边需要有人搀扶着”“机关枪声很密”——伤病员多,敌人追击。
3.面对这重重困难,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酣然入梦、观赏夜景;鼓着勇气、继续前进;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4.这些描述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品质?
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
5.作者除了从语言、动作上描写描写红军战士还通过场面描写和景物描写来表现红军战士的品质。
阅读22段,思考:
(1)这里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描写顺序是什么?
主要描写了星星、山峰、山、山谷,是按自上而下、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
(2)作者描写星星、山峰、山、山谷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比喻。
比如:“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把“星星”比作“宝石”,形象而美丽;“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把“山峰”比喻成“巨人”,写出山的气势;“四周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把“山谷”比喻成“井”,写出红军当时所处环境的特点。
这些比喻不仅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自然景物,而且表现了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高尚情趣。
(3)作者在这段中除了从视觉方面写所见到的景物,还从听觉方面写了所听到的各种声响,思考:作者是怎样写所听到的声响的?
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这段声响的描写尤其精彩,连续比喻把各种不可捉摸、难以言状的声响写得活灵活现。
兼用排比句式,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声音的变化。
比喻声音轻小的时候,用“春蚕在咀嚼桑叶”“山泉在呜咽”;比喻声音大时,用“野马在平原上奔驰”“波涛在澎湃”。
(4)这些声响突出了夜的什么特点?
寂静。
(5)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这段文字采用以声写静的手法,写一个极度疲劳的人冻醒后又欲入睡,在恍惚迷离中听到的难以名状的声音。
用“远——近、洪大——细切”两组反义词,以四个比喻句,显示出声响的起伏变幻。
“春蚕、野马、山泉、波涛”四种形象,想象新奇,使听觉效果转化为一幅幅的视觉画面,既写出了夜半
环节三合作探究深山的静谧、红军夜宿的艰苦,又不失乐观的情趣。
(6)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
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颤,而红军战士却能平心静气地欣赏眼前景、细听耳边声,可见红军战士的镇定与豪迈。
这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形象刻画。
二、语言赏析
1.在“半夜露宿”这一部分,作者交代说战士们是“横着心躺下去”,但又说“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这两者是否矛盾?
“横着心”说明战士们不怕困难,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又说明红军严明的组织纪律性。
“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既说明战士们太疲劳了,又写出了他们置生死于度外、从容镇定、坦然的襟怀。
2.怎样理解“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这句话。
作者用“叹息”一词,拟人化地讽刺了围追红军的反动军队,又用了反问的手法想象出敌军士兵无可奈何、厌恶内战的情绪,进一步衬托出红军北上抗战,不怕远征难的革命豪情。
3.体会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1)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
..,一直连到天上
....,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之’字形”,表明老山界的山势的陡峭,山路的险峻,爬山的艰难;“连到天上”显示老山界的高峻,也显示了红军指战员壮志凌云的英雄气概。
(2)抢.了一碗就吃。
“抢”字是一个中性词,这里有抢先争先的意思,用在红军身上是为了说明吃饭的迅速,“抢”字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为了爬山任务而抓紧时间吃饭的动人场面。
(3)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
.......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
指红军指战员为北上抗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而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
点出红军进行长征的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
三、探究写法
1.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2.以生动的描写具体而形象地表达中心意思。
3.本文语言朴实而优美,凝练而细腻,字里行间流露着朴实而强烈的感情。
环节四点拨归纳文
章
主
旨
本文真切、生动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
学
板
书
环节五
拓展延伸
同学们课后搜集红军长征中的故事,可到图书馆、网上查找资料,以“长征”为主题开一次故事会,体会长征的伟大壮举。
教学反思
根据这篇课文特定的历史背景,我在课前利用多媒体进行充分的情境创设,以此激起学生的感情,引导学生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体会文中所寓含的思想高度、深度和广度,把思想精华牢牢抓住;揭示阐发,启发学生深思、联想、扩展,增添感情浓度和知识趣味性;尽量发挥课堂教学的多种功能,使思想、知识、能力、智力、情感相互影响,熔思想、语言、认识能力、素质培养于一炉。
同时以练代讲,讲练结合,有助于所学知识的消化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