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中国的民族教学设计
【目标确定的依据】
1.相关课程标准陈述
运用中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分布特征。
2.学情分析
通过以前地理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地理学习方法,初步养成了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学习习惯,并且有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储备,在此基础上学习本节内容感觉较容易,但是本节内容中“独特的民族风情”这一部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还是生疏的。
为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介绍傣族泼水节、蒙古族那达慕大会和侗族风雨桥,展现我国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使呆板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提高学习兴趣。
3.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五十六个民族”、“中国的民族分布”、“独特的民族风情”三部分内容,渗透了增强民族团结的意识。
为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来建构新知识,教材选择一组少数民族歌舞图片设计了相关活动,采用读图填表、举例说明等形式,设计了一组相关活动。
这组活动侧重于读图归纳能力的训练,对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和日常交往都有重要影响,是中学生未来工作和生活必备的知识,也是学习中国地理(八年级上下册)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
独特的民族风情是各民族地区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教材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介绍了傣族泼水节、蒙古族那达慕大会和侗族风雨桥,展现出我国少数民族的风土民情,为训练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和交流表达的能力,教材设计了“多彩民族风”活动。
所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从地图中提取有用知识的能力,提升读图、看图能力是本节课的重要任务。
【教学目标】
1.通过图文资料知道中国是一个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运用中国民族分布图说出各民族的分布特点。
3.运用图文资料了解各民族的民族风情及民族政策,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中国民族分布图说出各民族的分布特点。
难点:运用图文资料了解各民族的民族风情及民族政策。
【课时安排】
1课时
训练环节
(13分钟)
A.汉族分布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
B.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等边疆地区
C.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D.我国的东部和中部没有少数民族分布,有的省级行政单位全为
汉族
3.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及分布民族数目最多的省区分别是()
A.壮族、广西壮族自治区
B.回族、宁夏回族自治区
C.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
D.壮族、云南省
4.我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和传统的
体育活动,看下图完成各题。
(1)A 族的手鼓舞,主要分布省区是;
B 族的孔雀舞,主要分布在省;
C 族的跳板,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
D 族的摔跤,主要分布省区是。
(2)“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对图中(填
字母)少数民族聚居的草原景观的描述。
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中国的民族,以及民族分布
特点。
同学们谈一下自己的收获与反思。
1、2】
第3、4题
【考查目标
3】
附:板书设计
1.4中国的民族
一、多民族统一的国家
二、民族分布特点
三、民族风情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和读图分析以及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安排他们查找整理一些少数民族的风俗资料,既能预习新知,也可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中国的民族学生并不陌生,学生对本节知识有亲切感,很多内容都是生活中常见的。
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一点,让学生能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来。
效果分析:
《中国的民族》一课教师用歌曲《爱我中华》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自主学习环节学生全身心投入,教师及时了解学情,展示时教师让学生多次走上讲台指图、填图、说图,教师运用多幅地图进行讲解和展示,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特色,注重德育的渗透和地理学科素养的培养,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注重评价,效果很好。
本节教材包括“五十六个民族”、“中国的民族分布”、“独特的民族风情”三部分内容,渗透了增强民族团结的意识。
为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来建构新知识,教材选择一组少数民族歌舞图片设计了相关活动,采用读图填表、举例说明等形式,设计了一组相关活动。
这组活动侧重于读图归纳能力的训练,对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和日常交往都有重要影响,是中学生未来工作和生活必备的知识,也是学习中国地理(八年级上下册)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
独特的民族风情是各民族地区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教材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介绍了傣族泼水节、蒙古族那达慕大会和侗族风雨桥,展现出我国少数民族的风土民情,为训练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和交流表达的能力,教材设计了“多彩民族风”活动。
所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从地图中提取有用知识的能力,提升读图、看图能力是本节课的重要任务。
评测练习:
1.在我国各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
A.壮族
B.蒙古族
C.维吾尔族
D.汉族
2.下列有关我国民族分布的叙述,错误的是()
A.汉族分布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
B.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等边疆地区
C.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D.我国的东部和中部没有少数民族分布,有的省级行政单位全为汉族
3.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及分布民族数目最多的省区分别是()
A.壮族、广西壮族自治区
B.回族、宁夏回族自治区
C.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
D.壮族、云南省
4.我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和传统的体育活动,看下图完成各题。
(1)A 族的手鼓舞,主要分布省区是;
B 族的孔雀舞,主要分布在省;
C 族的跳板,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
D 族的摔跤,主要分布省区是。
(2)“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对图中(填字母)少数民族聚居的草原景观的描述。
课后反思
基于学校三效课堂基本式,我在设计学程时严格按照“四环节一评价”进行设计,将导入、先学、后教、训练、评价贯穿始终。
1.学法指导方面,地理学科一定要建立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于是本节课多次强调对地图的运用。
首先在自学指导里面强调结合课本插图进行学习,然后让学生结合地图进行讲解和展示。
合作探究里面展示了多幅地图,目的都是帮助学生建立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2.学习过程的设计是本着让学生在宽松愉悦而又紧张的过程中自己去感悟知识,安排他们查找整理一些少数民族的风俗资料,既能预习新知,也可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学习过程当中注重了让学生通过生生互助、展示点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考力,又培养了
学生的表现力与表达能力,落实了三维目标。
3.注重课堂评价,每个孩子都是课堂的一份子,不能放弃每一个孩子,展示时基本上都是先让后进生(5、6号)先来,其余同学再来补充。
小组是学习的单位,为了让孩子们都能积极地、有效地参与课堂,我运用多元多维的小组捆绑式评价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但小组教学很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的极端,我在运用小组的过程中尽量让他们做到均衡发展,并适时照顾弱势群体。
当然,在授课过程当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课堂基本上是按照自己预先设计的思路去进行的,课堂上生成的东西很少;其次,如果时间紧凑的话,带领学生一起填充各民族的分布图,那样效果可能会更好。
《中国的民族》课标要求:
运用中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分布特征.
通过对课标的分析,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有不同的分布特点,并且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风情和民族特色。
因此制定目标如下:
1.通过图文资料知道中国是一个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运用中国民族分布图说出各民族的分布特点。
3.运用图文资料了解各民族的民族风情及民族政策,树立正确的民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