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哲学导论复习(完全版)

哲学导论复习(完全版)

《哲学导论》复习1、迄今为止人类精神在其中达到自觉的基本形态有哪些?哲学是关于精神自身、关于文明之根基、关于人的文化创造之原动力的“知识”。

我们称这种知识为“智慧”。

智慧就是精神之达到自觉。

在某些伟大的艺术作品中,或在某些伟大的宗教观念中,精神也曾达到了自觉,就是说,在伟大的艺术和深邃的宗教思想中也包含智慧。

所以在德国近代哲学家黑格尔看来,艺术和宗教皆以真理(“绝对精神”)为内容,故可与哲学并置。

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艺术、宗教、哲学三者共同构成精神发展的最高阶段。

2、为什么可以在一种比喻的说法上说:“大自然把人只造到一半就推他上路了”?与动物相比,人的器官未曾达到高度的专门化,人在本能装备方面也相当缺乏。

例如,人的牙齿既不是专吃植物的,也不是专吃肉类的,因此,自然没有规定人是食草动物或肉食动物;再如,人的生育并无季节上的限定,人的性活动也无特定的时期。

凡此都表明,就大自然自身的尺度而言,人的本能装备上是不完善的。

作为一个物种,人具有未完成性。

大自然似乎把人只造到一半就推他上路了,让人自己去完成那另一半。

人要么作为一个怪种而灭绝,要么去保持和发展幼年类人猿所具有的尝试和学习的能力,并且把尝试和学习看作是自己永远的任务。

3、柏拉图“理念论”的真理性因素是什么?(柏拉图“理念论”包含哪些真理)人所生活于其中的观念世界比他同样生活于其中的外部感觉世界更真实。

(真理比实践更真实)这一点立即使我们看到了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念论所包含的真理性因素。

按照柏拉图的看法,有两个世界,一个是理念的世界,一个是感性事物的世界。

前一个世界是超感性的、非时间的,(因此是真实而不朽的)。

另一个世界由具体的感性事物所组成。

具体的感性事物都是理念的不完善的、易逝的显现。

这种学说表面看来是一种独断的唯心主义,但若认真去想一想,可以发现其中的真理因素。

柏拉图把这种观念(人对外部世界的感觉,尽管可以有真实性,文明却并不以之为基础。

文明不是奠立在关于自身活动与外部自然的“关系”的自为意识上,这种自为意识就是观念。

)说成是不朽的理念其合理的地方在于强调了一种比感觉的真实性更高的真实性,即观念的真实性。

观念的真实性使动物的感觉提升为人的感觉。

4、时间的本体论意义是什么?时间的真正的本体论意义,在于它是人对于死亡的动情的觉知。

安静地燃烧着的蜡烛,只有当它不断地被时间之风所播弄时,才放射出更为耀眼的光芒。

人的生命的价值,人的存在的尊严与高贵性,正是由于对于死的觉知才可能被真正注意到。

在这个意义上,死亡的不可理解性,人对死亡的惊觉,虽然挫败了理性,却要求着人的生命的最高凯旋。

人之自由存在的能力,归根到底不是来自理性,而是来自与虚无的直面遭遇。

海得格尔说先行入死而后生,亦是此意。

通过面对死亡,我们筹划真正的人生。

在筹划中,我们的存在浸透着时间,并因而熠熠闪光。

5、试述价值意识在实践中的作用。

1)价值意识是实践的精神动力。

人们从事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是满足物质和精神的需要,这种需要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动因。

而价值意识正是人类这种需要在头脑中的反映。

价值意识的形成是有用或无用,好或不好,应该或不应该,要或不要,意义或无意义的反映。

价值意识反映人在实践活动中所要创造和改造对象客观的关系,同时推动和驱使人类改造和创造的过程。

2)价值观制约实践的目标和过程。

价值意识是实践中的精神动力。

在实践中,用价值意识来加以引导。

价值意识防止我们偏离目标,导致实践失败。

3)价值意识对实践的发展有导向作用。

人的需要是不断满足和发展的过程。

实践也是这样。

在发展过程中,个体需要与群体需要,长久需要与短暂需要是一个辨证制约的关系。

要使其成为循序渐进的良性过程,就要求价值意识反映人的实践目标和发展规律。

6、一般研究者是怎样划分哲学内容的?(第一讲/四)(一)哲学的两个主体—1、对于存在与存在本质的研究,构成哲学中的本体论—2、对人的认识的本质研和认识对象的研究,称为认识论(其分支有道德政治哲学、美学宗教哲学、科学哲学)(二)五个研究理论—逻辑学——思维和思维理想的方法—美学——对理想形成的艺术哲学—伦理学——对理想行为的研究—政治学——对理想的社会体制的研究—形而上学——对一切事物终极存在(物质属性)的研究,哲学心理论(三)三个组成部分—形而上学(没有形象的、抽象的事物。

如:理念、本质等)—伦理学(用“哲学之眼”看待伦理与道德的关系)—认识论(关于知识的理论,是认识世界规律的理论,包括唯理论与经验论)7、试对哲学品格作一简要概括。

(第一讲/五)1)深厚的历史感——哲学用历史的尺度考查和批判,是人类认识历史思考智慧的结晶。

2)哲学的现实感——哲学是思想中的现实。

要以理论的方式面向现实。

3)哲学的逻辑感——哲学是理论的说服力量,是最基本的重要品格,是理性的自我反省的力量。

哲学的严密性、逻辑性是人类理性的展现。

4)哲学的境界感——哲学是一门追根究底的学问,思想的永远开放性。

1)由其性质决定具有反思(批判精神),凡是合理的东西一定终将存在。

2)由其理想性决定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境合一。

3)是自身发展,自我批判的超越。

5)对待生活态度和人生理想——哲学是熔铸哲学家的理想、情操、向往和追求的一门科学。

对人类进步的关注、对人类命运的深思、对人类未来的憧憬,是哲学家不可或缺的情怀和态度,也是对人类庄严崇高的理想进行追求的理论表现。

8、古希腊哲学的三个里程碑式的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9、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为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第四讲/二)之所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为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由其性质和研究对象决定的。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贯穿于哲学整个发展历史。

是哲学历史上一个古老的问题。

15世纪下半叶,哲学更加明确了自己的研究对象,思维与存在被提到了重要地位。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必须回答的,是不可避免的。

哲学从最本质层面上探究世界,哲学家必须回答世上一切物质与精神现象,对此问题的回答是研究一切问题的前题。

3)在哲学中,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解决人类社会生活中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人类认识、改造世界中无时无刻、最普遍、最朴实的问题;世界是不是有上帝、是不是富贵在天,都是哲学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实际是对人在实践中遭遇的本质的哲学提升,这个问题就是人和世界关系的本质是什么。

它包含了两个基本方面内容:①哲学物质和精神何为第一性,何为第二性。

②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即能否认识现实客观世界。

是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依据。

10、如何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的片面性和积极意义?(第四讲/三)“人是万物的尺度”由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提出。

这句话表明了人对客观事物是有差别的。

(请参考书中解释)其在认识论的片面性:过分强调了个人的感觉。

合理性在于:黑格尔指出它“肯定思维的能动作用”可以认识和改造世界。

这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这样的辨证思想,难能可贵。

11、笛卡尔怀疑论的精髓(第五讲/一)笛卡尔怀疑论的精髓是“怀疑的精神”检验真理的原则。

1)认为怀疑是寻求知识的出发点,除了根本无法去怀疑的或清楚明了的观点外,决不接受其他任何观点。

2)主张把没有经过考查的东西进行细分成具体的小问题。

3)思想必须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

4)要把一切情况尽量完整罗列,进行进一步的深刻检查。

它的体系中心是“我思故我在”(精神性的自我存在),以此作为哲学出发点,标志着近代哲学的开端或宣言,因而笛卡尔被誉为近代哲学之父。

12、为什么说笛卡尔是近代哲学之父?(第五讲/一)笛卡尔是“二元论”者,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不相干的。

把人当作精神性的存在(请参考书中解释),是彻底的唯心主义者。

但在强调“我”是精神的同时,又认为人的身体不受意识所支配,是独立运作的东西。

换言之,精神并不能决定物质,物质是独立存在的。

请问,这不是唯物主义吗?所以,他成为了两大势不两立的流派的鼻祖。

13、培根对人类认识具有永恒价值贡献的是什么?(第五讲/二)1)指出通向知识和真理的三步骤: 1)冲破人作为类、自身、社会传统导致的幻象。

2)从感性出发,把感性和理性结合起来。

3)将感性和理性形成有机的整体,构成通往真理之道。

2)在追求真理和知识的过程中,所贡献的并不是一个具体的零碎的真理,而是发现了寻找真理的方法,即逻辑学中的归纳法(相对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演绎法)。

归纳法是由个别推导到一般,而演绎法是普遍原理推导到具体的事物。

但是归纳法是不可靠的,因此在运用归纳法时,须遵循的原则和前提是:在命题中运用到的每个概念都要进行重新审定。

14、普列汉诺夫在必然和偶然、英雄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的出色论述有哪些?(第十三讲/三/4)他认为的观点是:1)偶然性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只会在各个必然过程的交叉点上出现。

引入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范畴。

2)英雄人物能够改变历史的个别外貌和事件某些局部后果,但他们不能改变历史的一般方向。

例如,法国革命中如果拿破仑中弹身亡,那么就会有其他人来做统帅,但历史就会被改变。

3)在讨论伟大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时,最容易犯的错是夸大人的作用。

“堵塞”效应——拿破仑时代的社会在历史中的地位最终归结于拿破仑。

4)“二律背反”的观点——伟人确实不能创造历史,在另一个意义上,伟人又毕竟能创造历史。

①任何一个伟大的人物不可能违反客观规律和历史潮流,或不能强迫社会接受或不接受某种社会生产关系。

从这点来讲,伟大人物确实不能创造历史。

②在另一个意义上伟人能创造历史,就社会制度的改造而言,社会制度的改革从来不是自行发生的,而是需要人的干预的。

伟人即是这种最能实现变革的人。

伟人的用武之地,就在于能影响历史的具体进程和局部特征,给历史留下个人特点的印痕。

15、近代认识论中,“人的地位提升”表现在哪些方面?(第十一讲/三/3)近代哲学以认识论为本位。

1)人是认识的主体,从自然中剥离出来,成为客观的存在。

2)固守信仰、权威是蒙昧主义,大胆提出普遍怀疑的观点。

突出表现在笛卡尔的“相信自己的辨别、判断。

”现代哲学中人成为判别一切是非的法官和标准。

3)哲学变成人的哲学。

哲学最高本质是人的存在。

从古希腊“始基本体论”到中世纪的“神本论”到近代哲学的“人本论”逐步形成。

,哲学是人的哲学而不是神的哲学。

4)近代认识论认为人是目的本身,不是手段,是近代哲学的精髓所在。

由于人的地位的提高,人不再充当显示沈的威力的一种手段,而变成了目的本身。

一切都是为人服务的,哲学也是为人服务的,个体也是为人服务的。

是随着人的需要,好恶,认识,选择而确定变化的。

如果没有人就没有什么决定价值的东西了。

5)近代认识论的兴起注重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探索。

由于近代的心理学等各门科学的兴起,使人对精神世界的探索更加迫切更加详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