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质量管理(第三章)

质量管理(第三章)

其他:地区、使用条件、缺陷部位、缺陷内容等。
分层法的应用
例3-1:某装配厂气缸体与气缸盖之间经常发生漏油。经检 查50套产品后发现:一是 3个操作者在涂黏结剂时,操作方法 不同;二是所使用的气缸是由两个制造厂所提供的。在用分层
法发现漏油原因时采用以下两种分层标志进行分类。 表3-1 操作者 王师傅
方法。这时它们的漏油率为0。
可见,运用分层法时,不应简单地按单一因素分
层,应考虑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效果。
3.3 排列图法
3.3.1 含义及应用原理 又叫帕累托图或主次原因分析图。它是将质量改进项目从 最重要到最次要进行排列而采用的一种简单的图示技术。排列
图由一个横坐标、两个纵坐标、几个按高低顺序排列的矩形和
① 显示质量数据的波动状态,分析判断一批已加工 完毕的产品; ② 较直观地传达有关过程质量状况的信息,例如验 证工序的稳定性;
③ 为计算工序能力搜集有关数据;
④ 决定在何处集中力量进行质量改进工作。
3.5.2 直方图的绘制步骤及应用
第一步:收集质量数据。
作直方图数据一般应大于50个,以100个数据为宜。 100个轴承外径尺寸数据。
系统抽样
整群抽样
3、质量数据的特征值
是由样本数据计算的、描述样本质量数据波动规律的指标。
一类是描述数据分布的集中趋势,如样本平均值、样本中 位数、众数等;
一类是描述数据分布的离散趋势,如样本方差、样本极差、
样本标准偏差等。
(1)总体算术平均数
1 1 = X 1 X 2 ... X N N N
3.5.2 直方图的绘制步骤及应用
第三步:将质量数据分组,确定组数K。
组数的确定一定要适当。组数太少,计算误差较大;组数 太多,会影响数据分组规律的明显性,且计算工作量加大。
第一种:依数据量的多少而作粗略选定。 K =1+3.322lgn
样本容量n 组数K <50=1+3.322lg100 50~100 5~7 6~ 10 =1+3.322 × 2 100~250 7~12 >250 10~20
3.2.2 分层法
1、含义 分层法又叫分类法、分组法,它是按照一定的标志,将收集 到的大量质量特征数据按其数据的不同来源进行分类、整理和汇 总的一种方法。分层的目的(或原则)在于把杂乱无章和错综复 杂的数据和意见加以归类汇总,使之能更确切地反映客观事实。 2、分层步骤 明确分析目的; 收集相关质量数据; 选用合适的分层标志; 将已收集的数据按分层标志分别进行统计整理; 根据整理结果确定问题来源; 进一步分析问题原因并制定有效措施。
特性的分布规律,进而判断生产过程是否正常的一
种质量管理方法。
2.构成
一个横坐标、一个纵坐标、一系列的柱形。
横坐标——表示质量特性值;
纵坐标——表示频数;
直方形——宽度表示质量特性值的组距;
—— 高度表示质量特性的计数值。
3.作用
作直方图的目的就是通过观察图的形状,判断生产
过程是否稳定,预测生产过程的质量。
2.不同类别产品质量特性的具体表现形式 ( 1)硬件产品的质量特性:性能、寿命、可信性、
安全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经济性。
( 2)软件产品的质量特性:功能性、可靠性、易 用性、效率、可维护性、可移植性。 ( 3)流程材料的质量特性:物理性能、化学性能、 力学性能、外观。 ( 4)服务的质量特性:无形性、储存性、同步性、 异质性。
③ 选择进行质量分析的数据的时间间隔; ④ 画横坐标:按度量单位量值递减的顺序从左到右在横坐标 上列出项目,将量值最小的一个或几个项目归并成“其他” 项,把它放在最右端; ⑤ 画纵坐标:在横坐标两端画两个纵坐标,左边的纵坐标按 度量单位规定,其高度必须与所有项目的量值之和相等, 右边的纵坐标应与左边纵坐标等高,并从0~100%进行标定;
第二步:找出质量数据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并计 算出极差R。
计算公式:R=Xmax - Xmin
P81
178 177 180 175 172 176 181 176 181 181 179
案例分析3-13
176 180 179 178 185 179 184 179 187 173 185 173 176 185 180 175 177 179 181 177
3.1.2 质量统计基础 1、总体和样本
总体:是指在某一次统计分析中研究对象的全体。用N表
示。 个体:是指组成总体的每个单元(产品)。 样本:也叫“子样”,是指从总体中随机抽取出来,并 对其进行详细研究分析的一部分个体(样品),样本中包括 的样品数目称为样本量或样本大小,常用符号n表示。
2、质量数据
补充知识点:几种抽样方法
抽样方法
简单随机抽样 分层抽样
方法
先将总体中每个总体单位编号,采取抽签(抓阄),或 者查随机数表、掷随机数等办法抽取。
先将总体分为若干部分,然后每部分按规定比例、按随 机方法抽取样本。 先将所有总体单位编号,然后确定所需样本数量n,确定 样本间隔距离 =N/n ,在样本距离的数值范围内抽签确定 一个数值,作为抽样的起点,每隔相同样本间隔距离, 抽取一个样本。 先将总体单位分为若干群(部分)(各群之间差异应非 常小),然后随机抽取若干群,并由这些群中所有总体 单位组成样本。
m X n1
2
当数据项为偶数时,中位数则应取中点位置相邻两个数据的 平均值。
X n X n 1 2 m 2
2
(4)样本极差:一组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R X max X min
(5)样本方差
S2
X
i 1
n
i
X

2
n 1
(6)样本标准差
X
i 1
N
i
N 表示总体中的个体数; 式中,
X i 表示总体中第 i 个的个体的质量特性值;
(2)样本算术平均数 xi x1 x2 L xn x= i 1 n n 式中,n 表示样本容量; xi 表示总体中第 i 个的个体的质量特性值;
n
(3)样本中位数
将全部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处于中央位置的那个数值。 当数据项为奇数时,中位数就是中点位置的数据值。
3、种类
(1)产品质量状况登记表
(2)不合格项目统计表
(3)产品缺陷原因统计表
(4)不合格位置统计表
注意事项:
(1)不论哪种调查表,在设计格式时,均应包括调查者、 调查时间和调查地点几个栏目; (2)调查表设计完成时,应检查栏目有否存在不足或多余、 有否概念不清或不便于记录的现象; (3)必要时,应评审或修改调查表的格式; (4)在调查做记录时,应力求准确、清楚,可由其他人或 组长对调楂结果进行复核。
S
X
i 1
n
i
X

2
n 1
(7)离散系数(变异系数)
C
C

x
练习 某小组收集到样本数据
序号 数据(X) 1 5 2 6 3 4 4 7 5 5
根据以上资料计算:
1、样本平均值;
2、样本中位数;
3、样本极差;
4、样本方差;
5、样本标准偏差。
3.2 统计分析表和分层法
3.2.1 统计分析表
1、含义
又叫调查表、检查表、核对表。统计分析表是利用一定格 式的表格,对质量数据进行登记、整理,进而对质量问题产生
的原因做初步分析的一种质量管理工具。
2、设计 选定统计调查对象; 明确统计调查目的; 选择统计调查项目; 草拟统计调查初表; 将调查表进行试用和完善; 对初表进行修改完善并形成最终使用表。
是指对产品进行某种质量特性的检查、试验、化验等所
得到的量化结果。它通常是由个体产品质量特性值所组成的 样本(总体)的质量数据集。 质量差异:产品的各道工序波动误差集中表现为产品的误 差,这种误差成为质量差异或质量波动。 质量数据的种类
计量值数据:可以连续取值的数据。
计数值数据:不能连续取值的数据。不连续的整数。 质量数据的来源及收集数据的目的 数据的整理加工
李师傅 张师傅 共计
按操作者分层 漏油 6
3 10 19
不漏油 13
9 9 31
漏油率(%) 32
25 53 38
表3-2 生产厂家 一厂 二厂 共计
按气缸垫生产厂家分层 漏油 9 10 19 不漏油 14 17 31 漏油率(%) 39 37 38
从表 3-1 和表 3-2 可以看出,为降低漏油率,应采 用李师傅的操作方法和选用二厂的气缸垫。然而事实 并非如此。当采用此方法后,漏油率并未降到预期的 指标(见表 3-3 )。因此,这样的简单分层是有问题 的。
第五步:确定各组的界限值。
确定界限值目前存在两种方法:
3.4 因果图
3.5 直方图
3.5.1 含义及构成
1.含义
直方图也叫质量分析图、频数分布直方图,它是
对从一个母体收集的一组数据用相等的组距分成若
干组,画出以组距为宽度、以分组区内数据出现的 频数为高度的一系列直方柱,按组界值(区间)的 顺序把这些直方柱排列在直角坐标系内,再根据矩 形的分布形状及公差界限的距离来观察、分析质量
一条累计百分比折线组成。 3.3.2 排列图的作用 一是按重要顺序显示出每个质量改进项目对整个质量问 题的作用; 二是寻找主要的、关键的问题或原因,识别质量改进的 机会。
3.3.1 排列图的绘制步骤 ① 选择要进行质量分析的项目; ② 选择用于质量分析的质量单位,如出现的次数(频数)、
成本、金额或其他度量单位;
(续)排列图的绘制步骤 ⑥ 在每个项目上画长方形,其高度表示该项目度量单位的量 值,长方形显示出每个项目的作用大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