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温病的治法

温病的治法


清 营 凉 血 法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运用注意点】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运用注意点
定义:清解营血分邪热的治法。
作用: 清营——清泄营热、滋养营阴 凉血——凉血解毒、散血养阴 营热炽盛 热损营阴 热盛动血 气营(血)两燔
主治:热入营血证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运用注意点
分类
清营泄 热 凉血散 血
2、分消走泄: (1)分消:杏仁开上、厚朴宣中、茯 苓导下; (2)热势盛者加清热之品。
3、开达膜原: (1)用药偏温燥; (2)辨证要点在湿浊偏甚。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运用注意点
1、对湿热之邪的治疗,应权衡湿与热之侧重及邪 在部位而选用相应的药物; 2、如已化燥者忌用; 3、平素阴虚者慎用。
祛 湿 清 热 法
以苦寒之品清里热, 热在气分, 泄邪火 郁而化火
黄芩汤加减、 黄连解毒汤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运用注意点
1、轻清宣气: (1)药用轻清; (2)表未解,佐透表药。
2、辛寒清气: (1)白虎汤加减运用:加人参、 苍术、桂枝、薄荷、荷叶 (新加白虎汤) (2)暑盛加清暑药。
3、清热泻火: (1)药用苦寒; (2)热盛津伤宜甘苦合化。
代表方
调胃承气 汤、大承 气汤 枳实导滞 汤 增液承气 汤 桃仁承气 汤
用苦寒剂泻下 肠腑热结 导泄肠腑湿热 积滞,泻下郁 热 泻下热结,滋 养阴液 以活血通下剂 破散下焦蓄结 之瘀热
湿热积滞交结 肠胃 肠腑热结而阴 液亏虚 热瘀互结,蓄 于下焦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运用注意点
1、通腑泄热:
主用大黄,吴又可:“三承气功效俱在大黄,余皆治标之品也”。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运用注意点
1、清营泄热:“透热转气”:清解营分邪热中伍以轻清透泄之品, 使入营之邪从气分外出而解。即对营分证的治疗应注意使营分的邪 热能外透,在用药时,于清解营分邪热的药物中,配合轻宣透泄的 气分药,如银花、连翘、竹叶等。
2、凉血散血:
(1)凉血不忘散血;
(2)斑疹不可用提透,只宜“清化”。
湖南中医药大学温病学教研室
(一)确立温病治法的依据
1、审病因——根据病邪的性质“审因论治” 2、辨病机——明确病机变化,运用卫气营血治则和三焦治则 卫气营血治则:叶天士:“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 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三焦治则:吴鞠通:“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 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3、注意体质及兼夹证候——察邪正
作 用 用辛凉清透之品,疏 散卫表风热
适应症 风热在表(卫分 证)
主要证候 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 口微渴,咳嗽,苔薄白,舌边 尖红 恶寒,头痛,身形拘急,发热 无汗,口渴心烦等
代表方 银翘散、 桑菊饮 新加香 薷饮 藿朴夏 苓汤
用芳香清透之品,外 解肌表之寒束,内清 在里之暑湿
芳香宣透以疏化表湿
3、宣表化湿: (1)主以芳化; (2)表里湿同治; (3)注意轻开肺气。
4、疏表润燥: (1)辛凉与润燥合用; (2)多配伍宣肺止咳、清润化痰。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运用注意点
1、温病初期,里热外发而无表证者,忌用解表法; 2、一般忌用辛温之品,即使“客寒包火”也只可稍佐辛温之 品,助其发散透邪,过用辛温有助热化火之弊; 3、温病表证,治宜辛凉开达,注重辛散,不可过分清凉,以 防其凉遏不解; 4、应用解表法当分清病邪性质。 5、中病即止。
定义:以清热或养阴而平息肝风。 作用:平肝息风 凉肝息风(清) 滋阴息风(滋) 热盛动风(实证) 虚风内动(虚证)
(二)确立温病治法的原则
1、邪正关系——立足祛邪,注意扶正 2、整体局部关系——注重整体,着眼局部 3、病与证的关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4 、知常达变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温 病用温药
吴鞠通 (1758~1836)
内 治 法
温 病 的 外 治 治 法

泄 卫 透 表 法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运用注意点】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运用注意点】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运用注意点
定义:以芳化、苦燥、淡渗等法祛除湿邪。 作用:化湿泄浊
宣通气机 运脾和胃 通利水道
主治:湿遏卫气、湿热蕴阻气分、湿热蕴中、湿热阻 下等湿热病证。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运用注意点
分类
宣气 化湿
作用
适应症
主要证候
代表方
三仁汤
分类
通腑泄 热 导滞通 便 增液通 下 通瘀破 结


适应症
热结阳明
主要证候
潮热,谵语,腹胀满,甚则腹硬痛拒 按,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苔老黄或 焦黑起刺,脉沉实 身热,脘腹痞满,恶心呕逆,便溏不 爽,色黄赤如酱,舌苔黄浊等 身热不.退,大便秘结,口干唇裂,舌 苔干燥等 身热,少腹硬满急痛,小便自利,大 便秘结,或神志如狂,舌暗紫,脉沉 实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运用注意点
1、邪未入气分者不宜早用; 2、湿邪未化者不宜单纯用清气法; 3、素体阳虚者,用本法勿过剂。
和 解 法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运用注意点】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运用注意点
定义:以和解、分消、疏透治疗半表半里证。
作用:清泄少阳、和解表里、分消痰湿、透达秽浊、宣通 气机
清心开窍
病机 热闭心包
豁痰开窍
湿热酿痰蒙蔽心包
发热 证候
苔脉 治法 方药
身热灼手 神昏谵语或昏愦
舌绛,脉细数 清心开窍
身热不扬 昏蒙间有谵语
苔黄腻,脉濡数 豁痰开窍 菖蒲郁金汤
安宫牛黄丸,至宝丹, 紫雪丹
息 风 法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凉肝息风法与滋阴息风法的鉴别】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鉴别
清 解 气 热 法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运用注意点】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运用注意点
定义:用寒凉药物清泄气分邪热 作用:清泄气分邪热
清热泻火 宣畅气机 存津、止渴、除烦 表邪入里, 里热外发于气分(伏邪温病) 营热转出气分 湿热化燥
主治:气分无形邪热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运用注意点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运用注意点 鉴别
定义:开通心窍以苏醒神志。
清心泄热 化痰透络 开闭通窍 苏醒神志 热闭——热入心包 痰蒙——湿热酿痰蒙蔽心包
作用:开通心窍
主治:神志异常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运用注意点 鉴别
分类
清心 开窍
作 用
清解心热,透络开窍
适应症
热入心包
主要证候
代表方
身热,神昏谵语,或昏愦不 安宫牛黄丸, 语,舌蹇肢厥,舌质红绛, 或至宝丹、紫 或纯绛鲜泽,脉细数等 雪丹
3、气营(血)两清:明确病机重点之在气、营、血。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运用注意点
1、区别营分证与血分证的治法; 2、未入营血分者一般不宜早用本法; 3、有湿邪者应慎用,必要时与祛湿药合用; 4、每与开窍、息风法合用。
开 窍 法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运用注意点】 【清心开窍法与豁痰开窍法的鉴别】
夏月感受暑湿, 复感寒邪,邪郁 肌表
湿邪困遏肌表, 气机失畅 秋燥初起,燥热 之邪犯于肺卫
恶寒头重,身体困重,四肢酸 重,微热少汗,胸闷脘痞,苔 白腻,脉濡缓
身热,头痛,咳嗽少痰,咽干 喉痛,鼻干唇燥,苔薄白而欠 润,舌边尖红
辛凉清润以疏解肺卫 燥热病邪
桑杏汤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运用注意点
1、疏散风热: (1)用药多轻清; (2)表热重可加清热解毒药; (3)表郁重可加辛温之品; (4)咳重加化痰止咳药。 2、解表清暑: (1)用药不避辛温; (2)掌握解表寒、祛暑、化湿三个环 节。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运用注意点
1、宣气化湿:
(1)注重宣开肺气(流气化湿); (2)不可误用汗法。
2、燥湿泄热:
(1)辛温与苦寒并用; (2)权衡湿与热之偏重用药。
3、分利湿邪:
(1)本法还可用于湿邪在上中焦者; (2)小便短少不能一概用淡渗。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运用注意点
1、对湿热之邪的治疗,应权衡湿与热之侧重及邪 在部位而选用相应的药物;
2、如已化燥者忌用; 3、平素阴虚者慎用。
通 下 逐 邪 法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运用注意点】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运用注意点
定义:通过泻下攻逐里实邪热
通导大便 泻下邪热 荡除积滞 通瘀破结
作用:祛除里实结热
主治
热结肠腑有形实邪内结 湿热结滞胶结于胃肠 瘀血邪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结于下焦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运用注意点
2 、豁痰开窍: 区别湿与热之侧重(热盛可用至宝丹、湿
重可用苏合香丸)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运用注意点 鉴别
1、开窍两法之适应证各有不同,应分别而用; 2、热入营分而未窍闭者一般不宜早用本法; 3、开窍法一般只能暂用而不宜久用,同时, 对神昏之治重在祛除病源,不可单凭本法。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运用注意点 鉴别
豁痰 开窍
湿热郁蒸, 发热,神识昏蒙,时清时昧, 清化湿热痰浊,宣通 酿生痰浊, 时有谵语,舌质红,苔白腻 菖蒲郁金汤 窍闭,促进神志清醒 蒙蔽机窍 或黄腻,脉濡数等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运用注意点 鉴别
1、清心开窍:
安宫牛黄丸——清心热作用最强——邪热甚而窍闭者; 紫雪丹——清热解毒的同时还有息风和通下作用 ——神昏而又痉厥, 大便不通者; 至宝丹——安神镇痉力较强-热势较轻而窍闭较甚,或兼动风者。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运用注意点
定义:驱除表邪,解除表证的治法。
作用:疏泄腠理,逐邪外出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其在 皮者,汗而发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