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第七章挫折与压力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第七章挫折与压力


第二节 受挫后的心理与行为表现 一、挫折后的心理反应 受挫后采用的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人在挫折与冲突的情 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不
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 情绪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
一般心理挫折的反应可以分为两大类:积 极心理防御、消极心理防御。
(一)积极心理防御:这种反应方式是正视挫折,承认挫 折,正确分析挫折产生的主客观原因,总结经验教训, 争取积极的行为方式,最后战胜挫折。主要表现为:坚 持、表同、补偿、升华 1、坚持:指个体发现目标难以达到,要求自己做出加倍 努力,并要求通过个体不断的努力,使目标最终实现。 美国电影《阿甘正传》中的主人翁阿甘就是一位智商并 不高,他面对挫折的方法就是忽视它并坚持不懈地努力, 最后赢得了人们的尊重,赢得了自己的事业,也获得了 自己的生活。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成功就在于最后的坚 持之中。 2、表同:指个体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成功时,将自己 比拟为某一成功者,藉以在心理减弱挫折产生的痛苦; 或者迎合能满足自己需要的人,按照他们的希望去支配 自己的思想、行动,来冲淡自己的挫折感,并以此求得 内心的满足。
4、攻击性行为:指大学在遭受挫折后,在情绪 与行动上会产生一种对有关人或物的攻击性的 抵触反应,以消除来自挫折的痛苦。攻击是一 种破坏性行为,这种行为可分为直接攻击和转 向攻击。直接攻击是指一个人受到挫折以后, 把愤怒的情绪直接发泄到使之受挫的人或物上, 如大学里发生的打架斗殴、损害公物等现象。 5、轻生:轻生是受挫者受挫以后表现出的一种 极为消极的行为反应。在现实中,对那些挫折 的打击来得突然而大学生,在得不到外力帮助 的情况下,很可能自暴自弃,产生轻生厌世、 自杀自残的行为,以此来获得内心痛苦遭受挫折后 所表现出来的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非理性行为。 常见的情绪行为方式有以下几种。 1、固执:当个体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受到同样 的挫折,就会慢慢失去信心,失去随机应变的 能力,而形成刻板的反应方式,固执盲目地重 复同样无效的行为。 2、退化又称回归:是指当个体受到挫折时,往 往表现出与自己的年龄、身份很不相称的幼稚 行为,或盲目地轻信他人、跟从他人等。表现 这种行为方式的大学生往往对自己缺乏信心, 3、逆反:用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你要我朝东 我偏朝西”。一般来说,个人的行为方向和他 的动机方向应当是一致的。
---(全国人大常委郑功成)
“人生未遇苦难者,只能算是半个人”。 “挫折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刺伤自己, 也可以保护自己”。
“挫折,可能是一座埋葬弱者的坟墓,使 人在成才的道路上夭折;也可能是磨练强 者的火炉,使人百炼成钢,登上成功的高 峰”。
第一节
挫折的概述
一、挫折 (一)挫折的含义 1、《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解释为:失 败、失利。 2、《辞海》的解释为:失利、挫败。 3、在社会心理学和行为科学中,挫折指一 种情绪状态,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 下,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行动遭遇到无法 逾越的困难障碍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 消极的情绪反应、情绪体验。
3、学校环境的影响 (1)校园环境设施的陈旧、安排不合理等。 (2)教学内容与管理方式的滞后 (3)校园文化的偏差。校园文化出现气氛不浓、品味不高 的现象,许多学生社团组织名存实亡;校园人际关系也 变得庸俗化,同学之间相互猜疑、妒嫉、小团体主义、 个人主义现象时有发生,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利益 关系也或多或少地存在,这些现象使不少学生心理难以 平衡,产生心灵的孤独感、寂寞感与强烈的不适应感。 (4)教育体制的改革对学生心理带来的冲击。随着教育改 革的不断深化,奖学金和贷学金制度的改革,上学交费 制度的实施,淘汰机制的推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 毕业分配政策的完善等,无不冲击着心理脆弱、社会经 验不丰富的学生。 4、家庭影响 (1)家庭的一些潜在或显性的条件: (2)家庭的社会经济状况:
5、动机冲突。动机冲突也是引起大学生挫折的重要原因。在现实生 活中,人们常常会同时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机。如果这些同 时并存的动机不能同时获得满足,并且在性质上又出现彼此相互 排斥的情况时,就会产生动机冲突的心理现象。 一般而言,动机 冲突主要有四种形式: (1)双趋冲突 :“鱼和熊掌不可能兼得”时,就出现了难以取舍的 冲突。例如大学生在先升学还是先就业, (2)双避冲突:指同时有两个可能对个体具有威胁性、不利的事发 生,两种都想躲避,但受条件限制,只能避开一种,接受一种, “二者必居其一”的心理冲突。 (3)趋避冲突:指同一目标对于个体同时具有趋近和逃避的心态。 这一目标可以满足人的某些需求,但同时又会构成某些威胁,面 临两难选择。 (4)双趋双避冲突:指同时有两个目标,存在着两种选择,但两个 目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使人左顾右盼,难以抉择的心态。如 择业时有两个单位可供选择,而每个单位又利弊相当,就有可能 举棋不定而陷入这种冲突中。 6、性与恋爱问题。他们有了强烈的性生理和性心理的需要,但是由 于社会文化、学校规章制度、家长的约束等因素的制约,与恋爱 相关的问题如单相思、被动卷入恋爱、失恋等都会增加大学生的 心理挫折感,也有的学生因性压抑、性幻想、性自慰而产生心理 挫折。
3、补偿:即当个体行为受挫时,或因个人某方 面的缺陷而使目标无法实现时,往往以新的目 标代替原有目标,以其它方面的成功来补偿因 失败而丧失的自尊与自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4、升华:即用一种比较崇高的具有创造性和建 设性的目标代替,借以弥补因受挫而丧失的自 尊与自信,减轻痛苦。升华是最积极的行为反 应,从古至今演绎出绵绵佳话。如古之文王拘 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 逐赋《离骚》;左丘失明写《左传》;孙膑跛 脚修《兵法》;司马迁受辱著《史记》。
二、挫折产生的原因 (一)客观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自然因素是指非人力所能及的一切客观因素。例 如自然灾害、 台风、地震、酷热、洪水、疾病、事故等。 2、社会环境因素: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评价体系、行为模式等方 面正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这种深刻的社会变革在客观上对人们 的心理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1)强调人的主体意识,承认个人利益的合理性,鼓励积极竞争和 个人的发展,要求人们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原先的安贫乐道、 知足常乐的观念正受到挑战。面对这种变化,如何处理个人与他 人、社会,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合作与竞争等等关系这种冲突 会增加人们的挫折感。 (2)各种外来思潮的涌入,直接影响价值观选择。文化心理学家霍 兰威尔提出:在某些情况下,外来文化移入压力会对人们的心理 健康具有非常有害的影响。这是因为,当一种文化移入另一种文 化时,由于文化刺激的泛滥,会造成价值体系的重新认知和整合, 使人们难以依据自己已有的认知经验,合理而又准确地选择和认 同一种社会价值观念系统,从而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归附的境地, 也容易产生心理失调和挫折感。 (3)当人们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时,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他们的 心理挫折,
(二)挫折产生需要具备的条件 1、有行动动机和明确的行动目标。动机是推动个体去行 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在动力,没有一定的动机和目标, 挫折的产生也就无从谈起。例如,大学生为取得奖学金, 争取各门功课的好成绩。 2、有满足动机和达到目标的手段或行动。个体所感受到 的现实的挫折是在他采取一定的手段,为满足一定的需 要、实现预期目标的实际行动中产生的。没有满足需要 和达到目标的手段与行动,即使目标再高远,动机再强 烈,也不会产生挫折感,或只能产生想象中的挫折感。 3、有挫折的情境发生。只有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受阻但 又不能逾越时,才构成挫折情境。没达到是情境,只是 尝试而没达到则不构成挫折情境。如有的大学生一入校 就为自己订好了考研的目标,但这个大学生仅把考研究 生作为一种尝试,即使没有考上,也不构成挫折情境。 4、主体必须对目标受阻有知觉。如果客观阻碍存在,但 人们主观上并无知觉,就不会构成挫折。 5、必须有对知觉和体验产生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具体 来说,行为主体在受挫后往往有焦虑、恐惧、紧张、愤 懑等。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二学位课程 制作者:阿娜 邮址:aqgcyen@
第七章 青少年面对挫折及应对策略
我国当前社会十不和谐 一、贫富差距持续扩大; 二、劳动关系日益失衡,劳资对立日益显性化; 三、乡流人口与城籍人口利益冲突; 四、城乡发展失衡; 五、地区差距持续扩大; 六、两个文明发展失衡; 七、效率与公平失衡; 八、经发与政法失衡; 九、人与人关系不和谐; 十、人与自然关系不和谐。
(三)影响挫折感的因素 1、动机强度:挫折的产生与否和个体的需要、动机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动机一旦产生之后便引导个体行为指向目标。 2、自我期望值:对任何事物的自我期望与现实都可能有一定的差距,如 果不从实际出发,只考虑主观愿望,人为拉大二者之间关系,就会产 生挫折感。 表现有三种情况: (1)期望值绝对化——自己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有的学生将生活中的 不快乐、学业中的失利、失恋等都看作不应当发生的,认为大学生活 应当是圆满而理想的,因而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当遭遇失败与挫折 时,变得束手无策,痛苦不堪。 (2)过分概括化——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即使是喜忧参半的 事情,看到的只是消极的一面。 (3)无限夸大后果——有些人遇到一些小挫折,却把后果想象得非常糟 糕、可怕。夸大后果的结果是使人越想越消沉,情绪越陷越恶劣,最 后难以自拔。 3、个人抱负水平:抱负水平是指按一个人对自己所要达到目标规定的标 准。一个人是否觉得受到挫折与他自己对成功所定的标准有密切有关。 报负水平高的人比报负水平低的人易产生挫折感。 4、个人容忍力(耐挫力):个人容忍力是人们遇到挫折时适应能力的差 别。有人能忍受严重挫折毫不灰心丧气;有人遇到轻微的挫折就会意 志消沉;有人能够忍受别人的侮辱,但面对环境的障碍却会焦虑不安、 灰心丧气。
二、挫折后的行为表现 (一)攻击行为(投射、迁怒):错误归因、情 绪激烈、不分是非、自卑、无端攻击 (二)冷漠:即表现出对于挫折情境漠不关心、 无动于衷等情绪反应。 (三)固执:自以为是、对抗鄙视、持错到底、 自傲否定一切 (四)退化:停止认识、哭闹、郁闷、轻信、盲 从、自闭、投入幻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