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的目的。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新课改的要求语文能力包括朗读能力,听说能力,阅读能力,预习能力及创新作文的能力等。
今天我针对阅读能力和预习能力的培养谈谈我粗浅的做法。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学生老是反映老师应该加强对阅读的指导,既然要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就必须了解学生的阅读现状。
于是我在本校进行了一次阅读调查,发现学生阅读中存在一些问题:学生不去主动阅读,或是粗枝大叶,或是浅尝辄止,没有真正钻进去。
阅读量平均不到大纲要求的三分之一,即使读了也是一知半解,不做读书笔记,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考试时怕阅读理解题,越是怕,做题就越是不愿读,形成恶性循环。
我对阅读教学的思考源于我校开展的“三环教学模式”即初读、品读、研读。
首先,我来谈谈在三环教学中,我和孩子们怎样迈出了阅读教学的第一步。
初读:初读的任务很简单,就是读明白文章的中心内容。
但要怎样去读哪?要怀着渴望之心,带着神秘之感。
读一篇陌生文字,初读瞬间的感受十分微妙,既捉摸不定又难以言传,初读的认识是感性的,但却是纯真可贵的。
所以,人们十分推崇第一印象。
在学习每篇课文时,初读就是要把握文章大意,在心灵中投下文本的影子。
品读:初读后,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了思路,领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对品读的理解即品读就是要读出文字背后的韵
味。
在每一课的教学中,就是抓住重点句子进行品读。
我们在语文教学时,要注意教学资源的利用。
不要独辟蹊径,语文书上的课后习题就是我们的导航仪。
研读:即客观公正的评价鉴赏文章,也就是深入浅出的“浅出”。
有很多学生和家长都觉得语文阅读难得摸不着边。
其实不然,语文也跟其他学科一样是有法可循的。
比如,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用”通过——表达了——”的句式来回答。
修辞方法的作用可概括为,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转述句变陈述句的口诀是去掉冒号、引号,“你变我,我变他”。
反问句改陈述句应该去掉问号去掉”不”等等。
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善于思考,善于总结,相信一定会使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的轻松。
我们学校倡导的三环教学模式就是一种很好的培养学生阅读能
力的方法。
如果每一节课你都能做到初读,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品读,掌握文章的重点句子。
研读,挖掘文章的写作方法。
这无疑就是一节能够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家常课。
但是怎样让这一节节的家常课变成优质课,怎样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就要做作花样的功夫。
就跟做饭一样,如果家常菜是土豆,如果你每天都做炖土豆,即使做得再好吃学生也会吃厌。
你若改点花样,今天做土豆丝,明天做土豆片,后天再炸点土豆条,那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在三环教学的基础上我是这样处理的:《古诗词三首》在理解含义时我采取了表演的方法。
董云昊表演的山东版李白《独坐敬亭山》让人记忆犹新,而且全班同
学在课堂上就把这首诗的含义背了下来,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桂林山水》导入时我放了一个桂林山水的短片,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记金华的双龙洞》我让孩子们画画游览线路图当一次小导游。
《七月的天山》鼓励孩子们查找资料,了解天山景观的形成。
“树立学生主体地位,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当前阅读教学改革的方向。
我们要重视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