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乡一体化建设状况调研报告完整版_1

城乡一体化建设状况调研报告完整版_1

编号:TQC/K906城乡一体化建设状况调研报告完整版Daily description of the work content,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or new direction of efforts, so that the overall process does not deviate from the direction, continue to move towards the established goal.【适用信息传递/研究经验/相互监督/自我提升等场景】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城乡一体化建设状况调研报告完整版下载说明:本报告资料适合用于日常描述工作内容,取得的成绩,以及不足,最后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或者新的努力方向,使整体流程的进度信息实现快速共享,并使整体过程不偏离方向,继续朝既定的目标前行。

可直接应用日常文档制作,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修改。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

党的xx届三中全会强调,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

这对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农业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富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必须紧密联系实际,积极探索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的有效途径,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一、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意义(一)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3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加快推进。

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特别是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机构没有根本消除,工农关系不协调、城乡关系失衡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制约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城乡发展差距呈扩大趋势。

xx届三中全会指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

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格局。

只有广大农民的生活不断得到改善,农民各项权益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发展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只有尽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状况,发展才能真正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

因此,推进城乡一体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和重大任务。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在发展的基础上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当前,农村安定和谐局面面临许多压力,存在不少不稳定因素。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加大,农民养老等社会保障不健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和政权建设需要加强,一些农民权益受到侵犯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因素。

只要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从法律、制度、政策上努力营造社会公平正义的环境,从收入分配、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民权利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采取措施,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切实保障农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使广大农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使广大农村安定有序、充满活力。

因此,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发展,改善农村民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为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创造了良好条件。

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展不平衡,差距主要在农村。

农业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较低,农民增收难度大,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城乡面貌反差较大。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步伐的明显加快,农村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失的速度也在加快,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更加突出。

这些矛盾和问题,有的是长期历史发展中积累下来的,有的是在现实发展中形成的,而且互相交织,解决起来难度较大。

因此,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

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国家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

必须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才能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科学依据和基本要求(一)科学依据。

城乡一体化战略的提出,有其科学的理论依据、现实背景和深厚的实践基础。

一是理论依据。

xx在党的xx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

他说:“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在随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xx再次强调:“我国现在总体上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应当顺应这一趋势,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发展。

”xx提出的“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是深入考察各国工农城乡关系发展史后对工业化发展普遍规律做出的科学总结,是深入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阶段的基本特征后做出的科学判断,也是总结我国过去几十年工业化的经验和教训后做出的科学论断,这为我国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

二是现实背景。

推进城乡一体化,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总体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但城乡差距非但没有缩小,而且正在逐步拉大。

造成我国城乡差距持续拉大的最直接原因是,长期以来政府运用政策和制度手段,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将资本从农业转向工业;间接的原因是,在国家人为政策性干预下,城乡居民在税负、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没有享受同等的国民待遇,尤其是始于1958年的以城乡分割为特点的户籍制度,不仅在身份上强化了城乡的先天差别,造成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权益保障和发展机会的不平等,而且加剧了城乡结构的失衡,使城乡差别制度化。

三是实践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快速推进,我国总体上到了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

从工业生产看,我国已成为世界工业生产大国,主要工业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从产业结构看,工业生产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从进出口贸易看,我国已成为进出口贸易大国,具有庞大的外汇储备;从国家财政收入看,我国财政收入已超过5万亿元,主要来源于工业和为工业服务的流通业。

这表明,我国已经从一个农业大国转变为工业大国,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能力。

国际经验表明,当一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农业占gdp的比重低于15%、城市化率超过40%、农村劳动力就业占总就业比例低于30%时,就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

我国XX年人均gdp为2456美元、农业产值比例为11.7%、城市化率为44.9%、农业就业比例为44%,除了统计上的农村就业指标有所差距外,其他指标都符合上述标准。

因此,我国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的条件正日渐具备,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一体化发展阶段。

(二)基本要求。

城乡一体化有着深刻的内涵。

在现阶段,它要求统一城乡规划,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和政策,加强城乡间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促进城乡间生产要素流动,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使农村与城市一样共享现代文明,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

为此,需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一是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

这是实现资源合理配、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重要前提。

过去长期受城乡二元结构和体制制约,重视城市发展规划、忽视乡村发展规划,而且城市发展规划与乡村发展规划相互脱节。

因此,统筹城乡规划,建立城乡一体的规划制度,合理安排区域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聚集、村落分布等空间布局。

这样,不仅可以优化资源配置,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等资源,而且可以使城乡发展相互衔接、相互促进。

二是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这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重要环节。

要统筹规划和整体推进城乡产业发展,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合理流动。

按照一、二、三产业互动、城乡经济融合的原则,促进城乡各产业有机联系、协调发展。

三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这是改善农村面貌、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着力点。

要着眼于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切实将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着重改变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和公共服务不足的状况,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四是统筹城乡劳动就业。

这是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条件。

我国城乡劳动力资源丰富,是促进经济长期持续较快发展的有利条件。

但同时就业压力大、就业形势严峻,将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因此,必须把扩大城乡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坚持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多渠道扩大城乡就业。

五是统筹城乡社会管理。

这是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重要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等发生深刻变化,城乡融合趋势加快、人口流动加速。

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增加了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

要大力推荐社会管理创新,改变城乡分割、条块分割的管理方式,着力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关系、提高效能,逐步形成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的体制,形成城市工作和农村工作对接、良性互动的新格局。

三、当前迎江区城乡发展主要差距近年来,我区坚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出发,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来准确定位、明确任务,围绕“城乡统筹”认准方向、增强动力,以内涵的深化、外延的拓展,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但城乡发展失衡、差距日趋扩大依然是当前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之一。

目前城乡差距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XX年全区农民纯收入比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7236元,两者比为1:3.7,收入差距比XX年扩大了0.4个百分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