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18.怀疑与学问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18.怀疑与学问
第18课 怀疑与学问
情景导入
一个人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但是, 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其最终收效都一样,其最 后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而有的人却收效差, 成果小,彼此有差异,有的甚至差异很大,非常悬殊。无论 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这是什么缘故呢? 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这 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也是十分重要的。
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和引用论证(引用名言:孟子所 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两种论证方法。
3.课文第6段的第一句在结构和内容上起的作用是什么。
在结构上是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内容上前半句归结 上一部分所论述的论点,后半句提出本段的论点。
4.课文第6段中共有三个“这样”,把它们找出来,说 说它们分别指代的是什么。
这段在文章中起到三个作用:
一、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连。这段讲了做学问 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自然就要出 现一个问题——如何对待“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 这个问题。
二、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这段 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 内容深入了。
第二部分 (第3—5段) 论证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 必须步骤。
第三部分(第6段) 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 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教师小结: 本文的结构是层层深入的递进式结构
精读感知
1.课文第1、2段的破折号后注明了作者,这表明了什么? 是完整的引用格式,体现了作者治学严谨的风格。
“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的传 说,“三皇”“五帝”的传说和“腐草为萤”的传说。第 一个事例论证的是传说不一定可靠,不能随便相信;第二 和第三个事例论证的是“对于传说要善于怀疑”的论点, 告诉人们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
5.对课文第3段中四句话之间的层次关系怎样理解?
因果关系:因为(1)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而(2) 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这种可 靠。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这种不一定可靠)(3)譬如国难 危急的时候……,所以(4)做学问所依据的材料也有两种 (一种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这种材料最要紧最可靠;一 种是别人的传说,这种材料不一定可靠)。
程颐( yí) 停滞( zhì )
腐草为萤(yíng )
(2)词义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多形容观点、情节
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
【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启迪】 开导;启发。
【盲从】不问是非地附和别人;盲目随从。 【墨守】战国时墨子善于守城,后来用“墨守成规”形容
不能。因为人只有先怀疑才可能 思索,只有思索才可能辨别是非,三 个步骤是按人对事物进行怀疑时的先 后顺序排列的,进行调换后就不符合 人的认知规律了。
深层探究
1.课文中第5段和第4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 什么写了第4段还写第5段?两段的内容有何不同?
(1)第4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的精神对待,第5段 则说“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 的怀疑”,各种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者时 时在评判,常常要弃取,这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 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写了第4段,又写第5段,可见作 者构思的周到。
因循守旧,不肯改进。
【辨伪去妄】辨别虚伪的,清除去掉不合理的。
整体感知
1.朗读指导
(1)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2)轻声自由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 (第1、2段) 引用名言,提出治学必须有怀疑 精神(或“学 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的中心 论点。
2.引用这两句名言 的作用是什么?
提出中心论点,并 证明中心论点。
3.课文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这个总论点是什么?
本文的总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的名 言提出的,总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 或者是“学则须疑”。如果用我们自己 的话来表达,总论点就是“研究学问必
。 须有怀疑精神”
4.朗读课文,找出第3、4段中举的三个事例,说说它们 要证明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2)背景链接
这篇文章论述的是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作用。顾先 生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建。据说他幼 年读书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顾先生读书总 喜欢把自己的主张批注在书上,书上写不下了,便记入笔记 本里。
2.生字难词 (1)字音
顾颉刚 ( jié ) 塾师 (shú )
板书设计
中心论点:做学问“会疑”与“须疑”。(举例论证) 分论点
课后反思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学生们形成了自己的观点,认识 真可谓百花齐放:“人类有需要就有创造”“创造必须对生 活有足够的热情”“阅读积累是创造的前提”而且能引经据 典,有理有据,将文本的创造内涵作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诠释。
第一个“这样”指代“对于 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 第二个和第三个“这样”指代的 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 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 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 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5.本文中论据的种类有哪些? 本文中共用了两种类型的论据: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体现在第1、2、5、6段中。事实论据体现在第4段 和第6段中。
《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 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 们很有意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自我研学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我国当 代史学家。江苏苏州人。毕业于 北京大学哲学系,先后任中山大 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主任,中央 研究院通信研究员和院士。
6.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 宜。
总结课文
课堂小结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 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 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作者关于怀疑与 学问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今天的治学者或读者都是富有教 益的。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 品。”高尔基曾经说过:“爱书吧,它是你知识的源 泉。”对于过去的文化,毛泽东曾经说过:“要批判地 吸收。”邦达列夫(苏联)曾经说过:“那些大人物一生 都在怀疑,在探索。”正因为他们的怀疑,才有了后来 的学问。凡事多问些“为什么”吧!
(2)第4段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攻破 “一切虚妄的学说”,第5段侧重说怀疑思索的三个步骤及其 目的:“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 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 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2. 课文第5段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本段用了对比论证(正反对比:因怀疑而思索……否
6. 课文第3段第三句“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是 举例论证还是类比论证?
这句是类比论证,通过跟做学问有相同特点的事例来 进行类推,从而说明“事实和证据”的两种“来源”,不 是举例论证。如果是举例论证,那就要举出做学问的实例, 此句中“譬如”后面所言,并非做学问的实例。
7.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2.拓展延伸
你一定有过不少怀疑的经历。请选择你印象最深刻的 一次,以《我尝到了怀疑的甜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600字的记叙文。
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题。 (2)美国一家工厂的大型机器发生了故障,许多人都未能修好, 老板请来一位专家。专家仔细检查后用粉笔在机器的某个地 方画了一条横线,机器很快修好了,老板为此付给这位专家 一万美元。有人不服气,这位专家说:“画一条线,只值一 美元;知道在哪画,值九千九百九十九美元。” 问:从这则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 明确: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知识有价。 (3)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三、铺石奠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做学问应该如何 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心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 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 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奠下 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8.课文中第5段“怀疑、思索、辨别”三步的顺序能否 调换?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