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山毛峰茶的资料介绍

黄山毛峰茶的资料介绍

黄山毛峰茶的资料介绍
说明黄山茶在明代就很有名了。

而黄山源和号称500里黄山第一峰--紫霞峰。

在《中国茶经》“休之松萝”一文中,据《歙县志》
写道:“旧志载明降庆间(1567-1572),僧大方住休之松萝山,制法
精炒,郡邑师其法,因称茶曰松萝,......”歙县茶有的虽“本轶
松萝上”,因系仿松萝制法,也概名松萝茶。

例如当时歙县的紫霞山茶,也称为“最上品”,也称为松萝茶。

与松萝山毗邻的歙县北源茶,又称为北源松萝,以享其名也。

《徽
州府志贡品》记载:“歙之物产,无定额,亦无常品。

大要惟砚与
墨为最,其他则以北源茶、紫霞茶。

”说明当时黄山源产北源茶和
潜品紫霞山产紫霞茶,亦很有名。

1949年夏,黄山丞相源僧师对来
访的政府官员,曾采用当年生的大小相似的茶叶生片,每两片面合
成一对,以4-5对为一扎(即棕榈叶丝或苎麻梢捆扎),作为礼品相赠。

故此,李亚北撰文:“全国名茶珍品--黄山毛峰”。

则指出:“黄山毛峰是清光绪年间谢裕大茶庄所创制。

该茶庄创始人谢静和,歙县漕溪人,以茶为业,种采制都很精通。

......标名‘黄山毛峰’,运往关东,博得饮者的酷爱”。

其中,叶祖荫引《徽州商会
资料》所提“谢裕泰茶庄”,仅除去“汤口”两字。

李亚北所写
“该茶庄创始人谢静和......”。

均被此后我国多部茶叶名著“合
而为一”引用。

其实,徽州行署商业局长郑恩普(河北深县人,已离休,现住黄山市)于乙卯年(1975)春题词:“凝铸黄山云雾质,飘溢
漕溪雨露香。

为谢裕大茶号首创黄山毛峰一百周年题。

”又时逾十
年后,歙县茶厂高级茶叶技师余怡生著《歙茶工艺》书中载:“清
朝光绪年间(1875年)谢裕大茶号在黄山富溪(注:原称漕溪)创制
‘黄山毛峰’,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了。

”说明黄山毛峰是清朝
光绪纪元(1875年)开始制造的。

黄山毛峰以其独特的色、香、味、形、誉为茶中精品,定为国家礼品茶。

谢正安(1838-1910)字静和,毕生经营茶业,先后开设了
“谢裕大”茶号等厂栈励精图治,以德兴商,长达半个世纪。

1875
年首创黄山毛峰,畅销欧亚可谓一代儒商,时系黄山大小两源唯一
的红顶商人。

黄山一带在清朝光绪前原产外销绿茶。

自光绪元年漕溪谢正安创制黄山毛峰,其芽茶原料选自充头源茶园。

则黄山小源之充头源系
黄山毛峰的发源地。

因其属黄山干脉南行而转东之南向第一个深山
窄谷村庄,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实属“高山产好茶”。

至于
黄山毛峰的传播发展,从充头源古道走向和山民交往来看,大体分
三步扩展:
第一步:以充头源为起点:
(1)南沿溪水而下经大源、寺坪、黄柏山、双坑口到漕溪;
(2)东越麻袋头到新田10华里及瓦窑坦、横路下;
(3)西翻石头岭反复过8道河到汤口7.5公里。

第二步:
(1)漕溪东北进碣石、福州、小圩;南下经长圩、西坑、杨家镇、郑村至东坑口。

(2)新田沿河到新屋下;横路下外到社屋后,里进田里。

(3)汤口北上黄山桃花峰、紫云峰、慈光阁、云谷寺及黄山北向
松谷阉,属高山名园,则成“名山产名茶”。

西出到芳村、冈村,
并南下到杨村、洽舍。

东下至山岔。

此时,黄山小源遍及各村庄、
汤口和黄山名园、黄山大源普及各大村,生产黄山毛峰。

第三步:芳村传金竹坑、鸭坑。

罔村传大岭下、阮溪山、箬箸坑。

杨村传胡村土党、梅村、石咀湾、山口、蒋村、桃源、篁村、金村、山头。

洽舍传山岭下、金下、吴家林(长潭)、牛头坑(张村)。

此步
主要是黄山大源四大村普及各村庄生产黄山毛峰。

从1911年9月“谢裕大茶行”漕川和记茶号《大总》收购春毛
茶来看,按每千克英洋均价从高到低排列:田里村的横路下0.69元;冈村瑞魁行0.684元;本门松庄0.664元;新田村的新屋下0.6586元;小容聚发行(海拔500米以上高山)0.6294元;汤口复恒行0.6284元;芳村义盛行0.6136元;门庄裕大行0.5954元;还有旌邑义田庄最低0.5504元。

共收春毛茶39781.5千克,付英洋24830.83元。

其中
前八处均属优质黄山毛峰产地。

可见高山深谷产好茶。

1937年《歙县志》云:“毛峰,芽茶也,南则陔源,东则跳岭,北则黄山,皆地产,以黄山为最著,色香味非他山所及。

”可见当
时歙县茶区普产黄山毛峰了。

后因战乱,民不聊生,黄山小源茶民
过着“斤茶兑斤盐”、“斤茶换升米”的贫苦生活,黄山大源每年
也只有少量黄山毛峰生产。

明朝天启年间,江南黟县新任县官熊开元带书童来黄山春游,迷了路,遇到一位腰挎竹篓的老和尚,便借宿于寺院中。

长老泡茶敬
客时,知县细看这茶叶色微黄,形似雀舌,身披白毫,开水冲泡下去,只见热气绕碗边转了一圈,转到碗中心就直线升腾,约有一尺高,然后在空中转一圆圈,化成一朵白莲花。

那白莲花又慢慢上升
化成一团云雾,最后散成一缕缕热气飘荡开来,清香满室。

知县问后方知此茶名叫黄山毛峰,临别时长老赠送此茶一包和黄山泉水一葫芦,并嘱一定要用此泉水冲泡才能出现白莲奇景。

熊知
县回县衙后正遇同窗旧友太平知县来访,便将冲泡黄山毛峰表演了
一番。

太平知县甚是惊喜,后来到京城禀奏皇上,想献仙茶邀功请赏。

皇帝传令进宫表演,然而不见白莲奇景出现,皇上大怒,太平
知县只得据实说道乃黟县知县熊开元所献。

皇帝立即传令熊开元进
宫受审,熊开元进宫后方知未用黄山泉水冲泡之故,讲明缘由后请
求回黄山取水。

熊知县来到黄山拜见长老,长老将山泉交付予他。

在皇帝面前再次冲泡玉杯中的黄山毛峰,果然出现了白莲奇观,皇帝看得眉开眼笑,便对熊知县说道:“朕念你献茶有功,升你为
江南巡抚,三日后就上任去吧。

”熊知县心中感概万千,暗忖道
“黄山名茶尚且品质清高,何况为人呢?”于是脱下官服玉带,来到
黄山云谷寺出家做了和尚,法名正志。

如今在苍松入云、修竹夹道
的云谷寺下的路旁,有一檗庵大师墓塔遗址,相传就是正志和尚的坟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