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教育不只是孩子该有昨天在机场候机,百无聊赖之际就看周围的人群,不知道是不是职业病的原因,眼中好像都是孩子。
一个五岁的男孩子在大厅里跑着,奶奶在后边追着给捡掉下来的手绢,玩具。
还喊着:慢点,别摔着。
一个四岁多的女孩子一边打妈妈一边哭说:我就要做大飞机,你让它快点飞!妈妈就在那不停的道歉。
到了登机的时间了,可是稍有延误。
大家纷纷从排着的队伍里走出来,我也一样。
靠着队伍那边坐着。
又过了一会儿。
开始登机了。
只见大家纷纷起立直接融入了队伍当中。
两岁的孩子被举在头顶。
三岁的抱着,四五岁的背着,总之,没有自己走的。
这些孩子们就在家长的带领下插队走在了前头……家长啊,您是否知道,孩子的自私,推卸责任,任性,不讲道理,都是您的一举一动在教育着他们。
不要总是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老师们。
您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长们都喜欢知道孩子一生的安排,希望他们一生都有人帮助。
但是,如果有一天,您没有能力照顾他们了。
是不是应该从小就让孩子自己掌握这最基本的生存技能呢?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最重要的是从小把习惯培养好。
一句礼貌用语:您好,请,谢谢。
就能让孩子变的彬彬有礼。
一个请的手势。
就能让孩子明白谦让和分享。
一个礼貌的微笑。
就能让孩子明白友爱他人。
礼仪教育,不只是孩子需要,家长同样需要配合。
只有互相的影响才能让孩子取得飞跃式的进步。
好的习惯伴随着孩子一生,这才是幸福的源泉。
亲爱的家长朋友,当您翻开这本书时,相信您已经开始关注孩子礼仪行为的培养,因为毕竟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宝宝是彬彬有礼的小绅士,温文尔雅的小淑女。
更重要的是要让这些行为伴随孩子一生,成为孩子进入社会,进行社会交往的重要素质,进而影响他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当孩子用第一声啼哭宣告他的独立时,就已经开始运用自己先天具备的能力学习和成长。
而老师就是他所处的环境以及他身边的人!为人父母的您,也许在自己尚未察觉之时,就已经在用自己的行为告诉孩子什么事情应该怎么做了……因此,为了能使孩子得到最好的熏陶和引导,父母首先应该做出表率。
但是否您自己也不清楚正确的礼仪规范是什么?或者在孩子已经养成的坏习惯面前束手无策?又或者不知道该用什么方法引导孩子?没关系,我们这本书就是为帮助您解决这些问题而编撰的,会为您答疑解惑,告诉您正确的礼仪知识,为您提供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锦囊妙计!最终使家庭教育和幼儿园的教育形成合力,共同打造孩子的良好素质和品格。
本书与《礼仪教育幼儿用书》对应,分小、中、大三个年龄阶段,每个年龄阶段分上下册,共6册。
在每一册的书中,按照月份分为5个版块。
本书中虽以月份将内容分成了不同的版块,但是,家长朋友们在阅读和使用时不必拘泥于此。
书中有以下这些栏目:“锦囊妙计”栏目:针对家长朋友教育孩子时遇到的难题,理性地剖析原因,提供解决问题的锦囊妙计。
“亲子课堂”栏目:为家长提供可以在家中与孩子互动的小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增进亲子关系,帮助孩子学习或巩固礼仪知识。
“礼仪须知”、“感悟礼仪”、“礼仪格言”等一些栏目,用多种多样又轻松又有趣的方法帮您增长礼仪知识,与您一起感悟礼仪的真谛。
“生活放大镜”栏目:聚焦生活中常见的育儿场景,解析蕴含在细节中的教育内涵。
我们衷心希望本书能够成为您教育孩子的指南,成为孩子和您在礼仪方面成长的基石。
幼儿园的小朋友到底应该学什么?很多家长或者老师都把养成幼儿园良好的行为习惯给忽视了,而把知识技能放在了首位,害怕孩子从知识、技能不如别人。
现在社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很多家长或者老师狭隘的把人才理解为拥有专业知识和技能人,但是却忽视了人才的本质含义。
先成人,才能成才。
培养孩子如何做人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那在幼儿时期又该如何奠定良好的人格基础呢?作为幼儿园的老师,或者孩子的家长,关注过早教的都知道,我们孩子在儿童时期有很多的敏感期,其中两岁半到六岁是孩子社会行为规范的敏感期,这时候我们应该抓住孩子的敏感期,对他们实施相关的教育,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这个时期是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最关键时期,对孩子进行为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习惯一旦养成,要改变它,就太难了。
所以,作为幼儿园的老师和家长,我们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应该是使他们受益一生的教育。
“人生至要莫如教子。
”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教育好我们的下一代,教会孩子一个好习惯,教会孩子做人做事的道理,才是我们应该要去做的。
大多数孩子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奉行社会规范,行为公道,善待亲友,诚实守信,即使这样做违反了他们最直接的切身利益也毫不动摇;而有的孩子却背弃社会伦理道德,常常给自己和他人造成巨大的伤害。
对于这些问题,心理学家还未能找出明确的答案。
而且心理学家们的研究往往似乎只是为了证实父母的观察与直觉。
而作为父母则像所有人一样会受主观臆断、片面情况和媒体的误导,将有着深刻根源的问题如吸毒归咎于一个无关紧要的事件(比如一场音乐会),也可能错误地把自身存在的问题归结为从小管教过于严厉,因而试图在孩子身上进行补偿,于是对孩子过于放纵。
对于儿童的道德发展问题,必须采取系统而科学的研究方法,才能避免在这一问题上重复犯同样的错误。
对于大多数儿童来说,父母是最早的道德指南。
加州大学的戴安娜.鲍母伦德等心理学专家说明,威信型父母比放纵型父母和专制型父母更有助于保证孩子的道德成长。
威信型父母建立的是始终如一的家规和牢固的行为准则,但也提倡公开商讨和明确的表达以便对规则进行说明,而且如果孩子言之有理,允许对规则进行修改。
可是,放纵型父母完全放弃家规,专制型父母随心所欲、反复无常地执行家规,用的是“因为我说过”的方式对待孩子。
所以一个孩子他的德性如何,关键在于这个家庭中家长的道德观念。
其实道德教育远远没有我们所想的这么复杂,中国现在总是讲伦理,为什么,因为不讲伦理爸爸就搞不过儿子。
但是如果家长从开始就树立一个良好的道德观,自己做到的同时给孩子的影响也是正确的,就绝对不会有这么复杂。
想让孩子明白的道理家长必须要首先明白,并且能够以身作则。
家长不但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人老师也是伴随孩子终身的老师。
家长心中的乖孩子学会哪些礼仪?所谓的尊师礼仪呢就是见到老师主动问好,分别时说再见。
进出校及上下楼梯给老师让行。
进办公室要喊报告听到请进后方可进入;问老师要用请问老师答后要道谢,说<再见<后再离开;不随便翻阅老师办公室的东西;不私自打开教师电脑。
指出老师的错处要有礼貌。
虚心听取老师的教诲,接受师长的教育。
对老师说实话、真话,不欺骗老师。
珍惜老师的劳动成果,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
服从老师管理,不顶撞老师。
在校道上遇见老师主动停下,微微鞠躬问好。
遇见两个以上的老师,问老师们好排队在行进中遇见老师,由领队带领全体同学问老师好与老师交谈时,要起立并主动给老师让坐。
老师在办事或与别人在交谈时,不可随意打扰老师,躬身站立一侧,等老师办完事或谈完话后再找老师。
老师进入学生宿舍,学生主动站起问好让坐;老师离开时起身送出。
同学之间礼仪同学之间的深厚友谊是生活中的一种团结友爱的力量。
注意同学之间的礼仪礼貌,是你获得良好同学关系的基本要求。
同学问可彼此直呼其名,但不能用“喂”、“哎”等不礼貌用语称呼同学。
在有求于同学时,须用“请”、“谢谢”、“麻烦你’’等礼貌用语。
借用学习和生活用品时,应先征得同意后再拿,用后应及时归还,并要致谢。
对于同学遭遇的不幸,偶尔的失败,学习上暂时的落后等,不应嘲笑、冷笑、歧视,而应该给予热情的帮助。
对同学的相貌、体态、衣着不能评头论足,也不能给同学起带侮辱性的绰号,绝对不能嘲笑同学的生理缺陷。
在这些事关自尊的问题上一定要细心加尊重,同学忌讳的话题不要去谈,不要随便议论同学的不是。
对家长的礼仪对父母长辈不能直呼姓名,更不能以不礼貌言词代称,要用准确的称呼,如爸爸、奶奶、叔叔等。
不给他人取绰号、说花名。
向父母、长辈问候致意,要按时间、场合、节庆不同,采用不同的问候。
早起后问爸爸、妈妈早上好。
睡觉前祝爸爸、妈妈晚安。
父母下班回家:爸爸、妈妈回来啦。
过生日:祝长辈生日快乐、身体健康。
过新年:祝爸爸、妈妈新年愉快。
当爸爸、妈妈外出时说:祝爸爸、妈妈一路平安、办事顺利。
当爸爸、妈妈外出归来时说:爸爸、妈妈回来啦,辛苦了。
自己告别家人时:您放心吧,我会照顾好自己。
离家时间较长,写信或打电话问候家人。
自己出门一定要告知家长,并说明去何处,大约多少时间回来。
有意见时,要主动交流,意见不合,要慢慢商量,不顶撞父母。
中国自古就以文明礼仪之邦流溢世界。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源源流长,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非凡的贡献。
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一直激励着中华儿女不畏艰难困苦,自强不息,使中华民族历尽沧桑而不衰。
中华民族良好的精神风貌,文明的良好礼仪是优良传统的结晶。
今天,在小学生中进行礼仪教育,既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继承优良传统美德,也是为他们树立爱祖国、爱集体、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的思想更加深入幼小心灵的体现。
站在后面,不要推。
在美国,父母不会代替孩子选择,而是坚持“Stand behind, do not push”,给予孩子绝对的自由去选择他们的道路。
使孩子真正变成社会人是美国家庭教育的最终目标。
正是这个目标使孩子过早地拥有了家庭中的许多权利。
To enter the room, key is more useful than your help.交给他们开门的钥匙比带他们进入房间更为合适。
教给孩子开门的钥匙,是美国教育界基本上有一种共识。
是父母、教师不会给孩子灌输某种既定的规范,而是每个孩子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去选择,教育的重要职能在于引导他们怎样进行选择。
Have a try.“去做”、“去试试”父母在给予选择的自由的同时,对选择的后果提供证据。
他们特别重视提供择友、订婚、结婚这类选择的后果,希望孩子不完全凭第一印象或直觉办事。
父母鼓励孩子“付诸行动”,“去做”、“去试试”,坚信实践能缩短认知与行为的距离。
父母永远静然地站在孩子身后,给予信心,强调对待孩子应“用你的眼睛去观察”。
无论何时,父母的双眼总是反映出:我理解你并且爱你。
礼仪品格教育可以让孩子受益一生首先我们要问的是,什么是使孩子受益一生的教育?大家可能心里面都有一个答案,也许有的父母很迷茫,为什么呢?现在很多我们这样的家长、朋友都会有这样一个心态,就是千万不能让我们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那么很多家长就带着孩子奔跑在各个兴趣班之间,英语啊识字啊珠心算啊钢琴啊美术啊等等。
很多很多的兴趣班,甚至于到周六日的时候,本来休息日缺成了我们家长和孩子的一个共同受难日,太辛苦太累了。
那么我们的家长有没有曾经问过自己,深深的思考过这个问题,学这些真的有我们所想的那么大的作用吗?我们在说第二个问题,您认为幼儿阶段最重要的是什么,从我们的孩子出生到六岁这个阶段的时候,上小学前这个阶段,最重要的应该使什么呢?每个家长可能都会有自己的答案,那么我们先补着急来回答,我们往下看第三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