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粘剂(Adhesive)
(2)优点
胶接与其它连接法相比有如下优点: (1)能粘合用其他方法不能连接的物质,如 粘接薄膜、纤维、小颗粒等;
(2)应力分布面广,比采用机械连接易得到更轻、 更牢固的组件。如可以采用夹心板(由蜂窝芯和薄 的铝或镁)制造飞机的机翼、尾翼和机身,可以减 轻飞机的重量、降低疲劳破坏的可能性;
(5)填料 填料的作用是改善粘合性能和降低粘合剂的成本。 填料一般是粉末状或细短纤维状。填料的用量要 合适,否则会导致粘接性能下降。 (6)偶联剂 偶联剂是为了改善粘合剂和被粘物表面之间的 界面强度而使用的助剂。偶联剂是具有反应性基 团的化合物,可与被粘物表面分子形成化学键合。 偶联剂又称增粘剂。 (7)其它助剂 粘合剂组分除上述必需的组分外,有进根据粘料 的结构性质、用途还需加入防老剂、着色剂、引 发剂、促进剂、乳化剂、增稠剂、防老剂、阻燃 剂、稳定剂等组分。
CN CH2 C COOR CH2 CN C COOR
OH-
CN CH2 C
n
COOR
②辅助成分 A、稳定剂: 为防止贮存时发生阴离子聚合而 加入的酸性物质,如:SO2、醋酸铜、P2O5、 对甲基苯磺酸; B、阻聚剂 :防止贮存时发生自由基聚合,常 用 对苯二酚。 C、增稠剂:为防止使用时流失而加入的高分 子化合物。如:有机玻璃模塑粉。 D、增塑剂:提高胶粘剂的韧性,常用磷酸三 甲酚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9.3合成树脂粘合剂
93.1热塑性树脂胶粘剂 以热塑性树脂是为基料的粘合剂,加热熔融软 化,冷却固化;遇溶剂可溶解,据固化机理不 同分为四类: (1)是通过溶剂挥发实现固化; (2)是通过分散剂挥发实现固化的乳液型黏合 剂; (3)是通过溶体冷却实现固化的热熔胶; (4)是通过化学反应实现固化的反应型胶粘剂。 热塑性树脂胶粘剂机械性能、耐热性能和耐化 学性能较差,但使用方便,有较好的柔软性。
(5)按受力情况分类 结构胶(环氧树脂、酚醛树脂等) 非结构胶(橡胶胶粘剂等)。
9.2胶接的基本原理
9.2.1胶接界面 界面中胶粘剂、底胶和被粘物表面以及吸附层 之间有明显边界。
(1)粘接接头受力情况
(2)接头破坏形式
(3)胶粘剂必需具备的条件 a室温或加热条件下易于流动; b有良好的润湿性; c在一定温度、压力、时间下,能把被粘 接物牢牢地粘接成一整体; d具有足够的强度和良好的力学性质。
主要特点及用途: 优点:黏结强度高、粘度低、使用方便; 成本低、无毒、无污染。 缺点:耐水性、耐热性差;蠕变性较大。 适合于粘接多孔性材料,尤其是木材、 纸制品、家具制造业、装饰装潢业、无 纺布(医院用一次性床单、手术衣)。
(2)聚醋酸乙烯溶液胶粘剂 该类胶粘剂可由单体直接在溶液中聚合 制得,也可将固体聚合物溶于适当溶剂 中制得,常用的溶剂有低级酮、卤代烃。 由于树脂的分子量不高,内聚强度不够, 加之溶剂难以完全挥发,其粘接强度、 耐热性比乳液胶粘剂低。
(3)通过交叉粘接能使各向异性材料的强度、 重量比及尺寸稳定性得到改善,如木材本身不 钧一且对水敏感,经交叉粘接后可变成不翘曲 且耐水的层压板;
(4)粘合剂有许多特殊性能,如电容器、印 刷线路、电动机、电阻器等的粘合面具有电绝 缘性能;
(5)可以粘合异种材料,如铝-纸、铜-钢、 纸-木等。两种金属粘合在一起,粘合物件间有 粘合剂层割开,从而可以防止腐蚀。如两种热 膨胀系数相差显著的材料粘合在一起,柔性的 胶层能降低因温度变化所产生的应力;
(6)粘合方法比其他连接方法(焊接、铆 钉、螺栓等连接)便于施工,且速度快,经 济,美观。
9.1.2胶粘剂的组成
胶粘剂的品种很多,其基本组成由基料, 固化剂,填料,增韧剂,稀释剂,偶连 剂,触变剂,增塑剂等配合而成。
(1)基料 基料又称粘料、 主剂、是决定粘合剂性能主要 组分,能起到胶粘的作用,作为粘料的物质可以 是天然高分子、合成树脂及合成橡胶。天然高分 子有淀粉、蛋白质、天然橡胶等,还有无机材料 如硅酸盐、磷酸盐等。
指以丙烯酸、甲基丙烯酸及其酯或在分子结构中含有 丙烯酸酯的化合物为主体的聚合物或共聚物配制的胶 粘剂。 (1)α—氰基丙烯酸酯胶粘剂 俗称瞬干胶,是产量较小、价格较贵的一类黏合剂, 常用的有501、502、504胶。结构通式:
CN CH2 C COOR
①固化机理: 氨基和酯基具有很强的吸电子性,使α位C带有 部分负电荷,在水或弱碱的催化作用下,易进 行阴离子聚合而完成固化。
9.3.1.1聚醋酸乙烯粘合剂
主要用于木料、纸制品、无纺布、发泡 聚乙烯等的粘接 。 (1)聚醋酸乙烯乳液胶粘剂 结构式:
CH
CH2 n
OCOCH3
合成方法:
由醋酸乙烯在乳化剂存在下进行乳液聚合 (自由基聚合机理)。
主要原料: ①引发剂 :是水溶性的,如过硫酸铵、 过硫酸钾; ②保护胶体:聚乙烯醇,用来改善胶乳 的贮存稳定性; ③乳化剂:常用阴离子型或非离子型表 面活性剂; ④增塑剂:常用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3)按固化方式分类 水基蒸发型(如聚乙烯醇和乙烯-醋酸乙烯 酯共聚乳液型胶粘剂)、 溶剂挥发型(如氯丁橡胶胶粘剂)、 热熔型(如棒状、粒状与带状的乙烯-醋酸 乙烯酯热熔胶)、 化学反应型(如α-氰基丙烯酸酯瞬干胶和 酚醛-丁腈橡胶等)、 压敏型。
(4)按用途分类 金属、塑料、织物、纸品、医疗、制鞋、 化工、建筑、汽车、飞机、电子元件等用 胶。还有特种功能胶,如导电胶、导磁胶、 耐高温胶等。 如建筑业的胶粘剂、汽车工业用的胶粘剂、 铸造工业用的胶粘剂、制鞋工业用的胶粘 剂等。
(2)乳液型、溶液型丙烯酸酯胶粘剂 ①乳液型丙烯酸酯类胶粘剂 原料有丙烯酸酯(C4-C8酯)和其它单体(如 甲基丙烯酸、丙烯酸、醋酸乙烯、VC、苯乙 烯),可进行同种单体聚合和不同单体共聚。 特点:耐老化性、耐水性好,耐皂洗、耐磨、 胶膜柔软;主要用于织物方面,如无纺布用、 静电植绒等;还可用于建筑方面作装饰用胶粘 剂和密封剂。
③静电理论 当黏合剂与被黏结材料接触时在界面两侧形成 双电层,粘合力主要来自于双电层的静电引力。
④扩散理论 粘合剂与被粘材料接触时,其分子互相 扩散,在界面发生互溶,导致界面的消 失和过渡层的产生,两聚合物的胶结是 在过渡层中进行的。 ⑤化学键理论 胶粘剂与被胶粘物表面形成化学键,从 而产生化学结合力。化学键能比分子间 的作用能高且稳定。
(2) 粘接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粘接接头的强度取决于三个基本因素,即:胶 粘剂的内聚强度、被粘材料的强度和胶粘剂与 被粘材料之间的粘合力。 其粘接过程如下: ①润湿 为使被粘物表面易被润湿 ,需清洗处理,除去 油污; ②胶粘剂分子的移动和扩散 胶粘剂分子按布朗运动的规律向被粘物表面移 动;
R C N
+
R Me CN Me
OH
HO
Me
带双键的橡胶分子双键上的π电子能与金属形 成配价键。
H H C C
+
H Me H
C Me C
(b)共价键 如用聚氨酯胶粘接木材:
H R N C O
+
O C OR
HO
R
R
N
(c)氢键 胶粘剂分子中的-OH可与玻璃、金属氧化层、 陶瓷等上的氧原子共享氢质子而形成氢键结合。
(2)固化剂和固化促进剂 以热固性聚合物为粘料时,必须加入固化剂使 粘合组分交联形成体型结构。 固化促进剂是加速交联反应,缩短固化时间或 降低固化温度的组分。 (3)增塑剂与增韧剂 为了改善胶层柔韧性,提高胶层冲击强度而加 入的配合剂。 (4)稀释剂 稀释剂是为了降低粘合剂粘度、增加粘合剂浸 稳透力而使用的低分子化合物,有些稀释剂还 能降低粘合剂的活性,延长粘合剂的使用期。
CH2 CH m OH + RCHO CH2 CH O CH R CH2 CH O m + H2O
主要产品为聚乙烯醇缩甲醛和缩丁醛。 缩甲醛可用作日用胶水;聚乙烯醇缩丁醛具有良好的柔韧 性、光学透明性,常用于无机玻璃的黏结以制造安全玻璃、 汽车工业的防护玻璃。
9.3.1.3丙烯酸系列胶粘剂
9.1.3胶粘剂的分类
胶粘剂的品种繁多,组分各异,主要的分类方 法有: (1)按化学成分分类 以无机化合物为基料的称为无机胶粘剂,如硅 酸盐、磷酸盐、氧化铅、锡-铅等。以有机化合 物为基料的称有机胶粘剂,分为天然胶粘剂:动 物胶、植物胶、矿物胶和合成胶粘剂:树脂型、 橡胶型、复合型。
(4)胶接界面的结合力 a、物理结合: 机械连接和范德华力(偶极力、诱导 力、色散力和氢键) b、化学结合: 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
(5)影响界面结合的因素: a表面化学状态和吸附物; b被粘附物表面的微细结构(粗糙度); c胶粘剂、底胶分子的链结构、粘度和粘 弹性; d胶粘剂底胶与被粘物表面的相容性; e胶结工艺
9.2.2 粘接的基本原理
(1)几种粘接理论简介 ①吸附理论 物理吸附的范德华力:当两理想平面相距1nm, 吸引力可达10—100MPa; 0.3nm,可达1001000MPa。 只要胶粘剂能充分润湿被粘物表面,并与之达 到良好接触,分子间的引力便产生了胶粘作用。
②机械结合理论 认为粘合力是由于粘合剂渗入被粘物表面的缝 隙或凹陷处,经固化后产生啮合连接。
(3)聚醋酸乙烯共聚物粘合剂 聚醋酸乙烯是一种刚性材料,加入增塑 剂共混可提高其柔韧性,但共混增塑剂 易渗出,不如共聚的作用持久。 可与适 当的单体(乙烯、氯乙烯、丙烯酸、丙 烯酸酯顺丁烯二酸酯等)共聚合;代表 性产品为乙烯-醋酸乙烯的共聚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