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同步检测及答案解析
、语用小题夯基练
1.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 失其所与,不知
B. 秦伯说,与郑人盟
C. 焉用亡郑以陪邻
D.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 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晋军函陵
C.以乱易整
3. 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
是(
A. 焉用亡郑以陪邻 朝济而夕设版
焉
C.且贰于楚也且 君尝为晋君赐
矣
D.以其无礼于晋 佚之狐言于郑伯
曰
4.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 子亦有不利焉
C.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D.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5.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A. 且贰于楚也
B.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D.越国以鄙远 B.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D.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恩惠
B.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庞然大物
军:驻军
易:交换
C. 朝济而夕设版焉
6. 对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封爵,侯、伯是其中爵位。
B. “吾不能早用子”中,“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C. “是寡人之过也”中,“寡人”是诸侯谦称,意为寡德之人。
D.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战国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7. 名句默写。
(1) 《烛之武退秦师》开头点明秦、晋两国攻打郑国的原因是“
(2) 在《烛之武退秦师》中,起初烛之武拒绝郑伯,不愿意去“退秦师”的原因是“
(3) 《烛之武退秦师》最后阐明晋侯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的句子是“
8. 下面是一段关于《左传》作者的文字,请用三句话概括它三个方面的内容。
关于《左传》的作者,《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说是左丘明,唐代赵匡首先怀疑“左氏” 左丘明,清代姚鼐进一步提出:“左氏之书,非出一人所成。
”他还提出《左传》作者可能是吴起。
还有人主张《左传》为刘歆所作,不过这些怀疑之说都没有充分根据。
关于左丘明的记载最早见于《论语·公冶长》。
清代朱彝尊认为左氏为复姓(《癸巳类稿·左丘明子孙姓氏论》)。
至于其生卒行事,史皆不详。
《孔子家语·观周篇》说:“孔子将修《春秋》,丘明为之传,共为表里。
”未知所据。
不过一般论者据《左传》所记事实,都认为作者的生活年代要比孔子晚。
(1) 第一方面:
(2) 第二方面:
(3) 第三方面:
二、类文阅读拓展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3 题。
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
围晋阳,决晋水而灌之。
城下缘木而处,县釜而炊。
襄子谓张孟谈曰:“城中力已尽,粮食匮乏,大夫病,为之奈何?”张孟谈曰:“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
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臣闻之,唇亡而齿寒。
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
赵亡则君为之次矣。
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 二君曰:“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言出
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
君其图之。
”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
张孟谈乃报襄子。
至其日之夜,赵氏杀其守堤之吏,决水灌智伯。
智伯军救水
而乱。
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杀其身而三分其国。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9.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伐:攻打
B. 无为贵智士贵:尊重
C. 臣请试潜行潜:偷偷地
D. 襄子将卒犯其前将:将要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乃见韩、魏之君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B. 及今而不图之唯君图之
C. 君其图之生君知其难也
D. 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11.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孟谈胆识和谋略的一组是()
①城下缘木而处,县釜而炊
②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人赞③赵亡则君为之次矣④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⑤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⑥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
A.①②④
B. ②③④
D. ④⑤⑥
C. ①③⑥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伯率韩、魏围困晋阳,赵国形势危急,赵襄子找张孟谈问计。
张孟谈提出了游说韩、魏,共谋对付智伯的计策。
B. 张孟谈先打消韩、魏二君的顾虑,再晓之以利害,最终说服了韩、魏二君,为了三国共同的利益,联合起来打击智伯。
C. 赵氏掘开大堤,水淹智伯,韩、魏攻其两翼,赵襄子正面进攻,终于大败智伯的军队,杀死了他,并瓜分了他的土地。
D. 张孟谈在赵国危难时刻挺身而出,运用自己的胆识和智慧解除了赵国之危。
他与烛之武都是为了国家利益而不顾个人安危,令人尊敬。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城下缘木而处,县釜而炊。
译文:
(2)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
译文:
参考答案
1. 选 C A项,“知”同“智” ;B项,“说”同“悦” ;D项,“已”同“矣”
2. 选 C 易:替代。
3. 选 D A 项,焉:①疑问副词,何;②兼词,在那里。
B 项,然:①转折连词,可是;
②词尾,⋯⋯的样子。
C 项,且:①连词,并且;
②连词,况且。
D 项,于:都是介词,当“对”讲。
4. 选BB项,古今同义,不好。
A 项,古义,外交使者;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物
品。
C项,古义,那个人,指秦穆公;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D 项,古义,在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5. 选CA项,数词活用作动词,从属二主; B 项,名词活用作动词,驻军;C项,与例句相同,均为名词作状语; D 项,形容词用作名词。
D 项,“战国末年”错,应为“春秋末年” 。
6. 选 D
7.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臣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之壮也已(3)微夫人之力不及
此因人之力而不仁不知敝之失其所与以乱易整不武8.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
先将所给材料按照行文思路划分为三个层次,然后从作者、姓氏和孔子与左丘明的交往情况三个方面进行归纳。
参考答案:(1)关于《左传》作者的众多怀疑之说都是没有充分根据的。
(2)关于左丘明的姓
氏历来众说纷纭。
(3)一般论者认为有关孔子与左丘明的交往的记载是不符合事实的。
D 项,将:读jiang ,率领。
9. 选 D
10. 选 C C项,语气副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指示代词,那; A 项,副词,于是,就;B
项,代词,代事; D 项,连词,况且。
①说的是当时的形势,⑤说的是二
11. 选 B 君的做法,⑥说的是襄子的行动。
”内容颠倒, B 项,“先⋯⋯再⋯
12. 选 B
“为了三国共同的利益” 与文意不符。
13.(1)(晋阳)城中的军民爬上树居住,悬挂着锅来烧饭。
(2)韩、魏两国君王于是与张孟谈暗中谋划,和他商定举事日期。
参考译文:智伯率领韩、魏两国攻打赵国。
(他们)包围了晋阳城,并挖开晋水灌淹它。
(晋阳)城中的军
民爬上树居住,悬挂着锅来烧饭。
这时赵襄子对张孟谈说;“(晋阳)城里人力已经耗尽,粮食也十分缺乏,将领们也都疲惫不堪,怎么办呢?”张孟谈说:“国家面临灭亡而不能使它保全,有了危难却不能使它安定,那也就不用尊重我们这批有智谋的人了。
请让我试着偷偷出城,去会见韩、魏两国君王,和他们商定这件事。
”于是张孟谈去见韩、魏两国君王,说道:“我听说,唇亡齿寒。
今天智伯率领你们两国来攻打我们赵国,赵国就要灭亡了。
如果赵国灭亡,你们两国就是下一个(要灭亡的)了。
如果不趁现在想办法,灾难也就很快要落到你们两国头上了! ”韩、魏两国君王说:“智伯这个人,内心骄横而少恩寡情,我们的计谋如果泄露,事情就坏了,这如何是好?”张孟谈说:“话从二位君王口中出,进入到我的耳中,谁还会知道呢?再说,情况相同的人应该互相成全,利益一致的人应该生死与共。
二位君王还是仔细想想吧! ”韩、魏两国君王于是与张孟谈暗中谋划,和他商定举事日期。
张孟谈就回城报告赵襄子。
到了约定日期的夜晚,赵襄子(派人)杀了看守堤防的官吏,挖开大堤(使水倒)
灌进智伯的军营。
智伯军队连忙堵水,一片慌乱。
韩军和魏军从两翼攻打过来,赵襄子又率军队从正面出击,将智伯的军队打得大败,杀死智伯,将他的封地一分为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