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家庭教育刘定权【摘要】家庭教育的作用和影响并不亚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岁看成年,七岁看一生”说明了尽早开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特别是作为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从氏族部落开始,人们就懂得推选品德高尚、能力超群的人作为首领,而这些能够成为品德高尚、能力超群的人,得益于良好的家庭教育。
因此,古圣先贤们留下了很多关于家庭教育的至理名言,这些至理名言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言行准则和精神粮食,发展到今天,形成了独特而实用的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家庭教育;识字教育;思想道德;精神内涵一、问题的提出《增广贤文》曰:“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近四十年来,由于国家实行计划生育,“一胎”现象十分普遍,孩子成了家里的“稀有资源”。
当今社会,太多家长哭诉现在的孩子“真难管教”。
在“难管教”之下,衍生出来的家庭问题层出不穷,如:不团结、不听话、忘恩负义、桀骜不驯等,“孝子”也正成为社会的“稀缺资源”,这不能不引起人们对家庭教育的重视。
《颜氏家训》曰:“子生咳(孩)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
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
比及数岁,可省笞罚。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
”《半月谈》也指出:“家庭教育曾经是中国文化的优势资源,孝文化、君子文化都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正面结果。
在转型期的当代中国,成年人的价值观发生巨变,家庭教育的支柱正在崩塌,其中过去以道德为核心的价值观遭到破坏,重智轻德成为家庭教育的普遍趋向,造成的严重问题亟待引起重视。
”于是,在物质生活奔小康,精神生活却在倒退的背景下,如何进行家庭教育,以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就成了每位为人父母者的一大难题。
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的内在修养与精神世界,鄙视人本性上的贪婪与粗俗的物欲要求,正是应对这一难题的良方。
英国著名的历史哲学家汤恩比博士说过:“拯救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的危机需要中国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所以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
”这里不谈大乘佛法,只谈中国传统文化。
二、家庭教育的常见问题(一)过分宠爱,忽视精神生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得太快,物质生活非常丰富;“一胎”政策更突显了孩子的宝贵。
因此,许多父母对子女过分宠爱,无论孩子有什么要求,家长都会尽量满足,却忽视其心理需要,没有对其进行思想道德、良好的行为习惯、文明礼仪的教育。
长此以往,孩子的占有欲强,遇到困难挫折就一蹶不振,容易形成孤僻不语、自私自利、心理承受能力差等性格缺点。
(二)揠苗助长,过分专制如今,一句“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知坑害了多少家长:拼命强迫孩子提早学走路、学写字,过早进入各类补习班、培训班……严重超过了孩子的接受能力。
父母认为自己是“过来人”,很容易以一种权威、专家的态度教育孩子,为孩子规划他的未来。
长此以往,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也是不利的。
三、运用传统文化进行家庭教育(一)运用《弟子规》进行文明礼仪启蒙教育《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
《弟子规》共有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合辙押韵,朗朗上口。
《弟子规》是一部非常适合幼儿启蒙教育的书籍,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它以无尽的思想光辉指引人们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前进,是教育子弟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若能认真地阅读《弟子规》,真正了解《弟子规》中的含义,并且按照《弟子规》的要求践行,它将会使孩子们受益匪浅。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让孩子明确如何对待父母言语;“事虽小,勿擅为;茍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茍私藏,亲心伤”可以教育孩子做事要告诉父母、私藏东西是不对的;“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者立,幼勿坐。
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教育孩子要懂得长幼有序,凡事要先尊重尊长。
这对于当今社会很多家长餐桌上让孩子先吃,物质上让孩子先享受等做法是很有教育意义的。
再如“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事非宜,勿轻诺;茍轻诺,进退错”,这不正是“诚信教育”吗?但对于小孩子来说,讲什么“诚信教育”他哪能听得懂,但是教育他要按照那几句话去做,小孩子会非常清楚而且乐意。
“祸从口出”、“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这些道理我们成年人容易理解,但对于小孩子来说就有点难度了,《弟子规》中“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正好能解决这个问题。
(二)运用《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进行常识教育《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合称“三百千”。
《三字经》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其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
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百家姓》是一本关于中国姓氏的书,成书于北宋初。
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
它既是一本启蒙教材,也是一本记录中国姓氏的书籍。
《千字文》原名为《次韵王羲之书千字》,是用来教授儿童基本汉字的一首长韵文。
它是一篇由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总共250个隔句押韵的四字短句组成的文章,内容包含天文、地理、政治、经济、社会、历史、伦理等。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既可以作为识字教材,又可以学到很多常识,如中国的姓氏、三才四时五谷六畜七情八音等,还可以学到诸如黄香温席、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故事,从三皇五帝到清朝的历史及做人做事的准则,对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有深远的影响。
(三)运用《朱子家训》进行居家生活教育《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以“修身”、“齐家”为宗旨,集儒家做人处世方法之大成,思想植根深厚,含义博大精深。
其文634字,通篇意在劝人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集中国几千年形成的道德教育思想,以名言警句的形式表达出来,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
其中,许多内容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点,比如尊敬师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拜金如潮、见利忘义的社会中,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有积极意义,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可以教育孩子不浪费,对天地万物心怀感恩;“与肩挑贸易,不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需加温恤”教育孩子要有慈悲心、恻隐心;“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逾珍馐”、“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赀财,薄父母,不成人子”、“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守分安命,顺时听天”等对持家、做人、修身、读书的目的指明了方向。
《朱子家训》可以口头传训,也可以以书法作品的形式悬挂于客厅、饭厅,作为治理家庭和教育子女的“金科玉律”。
(四)运用儒家经典进行道德文化、为人处世教育儒家经典主要是“四书五经”,《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此外,还有《荀子》、《庄子》等。
这些儒家经典形成、发展、繁衍到今天,已经过两千多年历史长河的淘洗,得到了历史的验证,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儒家经典,既可以修身养性,又可以增智广识,还可以立德励志。
因此,运用儒家经典进行道德文化、为人处世教育,非常适合我国的国情、民情,而且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很好的概括。
例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点明了君子与小人的差别,“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告诉我们如何行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教育孩子知识、经验、成就必须经历困难、挫折、失败,不断取得教训,受到锻炼,然后才能得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道出了环境对人和事物的影响,教育孩子不能为负能量所影响,“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告诉孩子求学时要注重“积累”……(五)运用唐诗宋词进行文化知识教育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化史上的璀璨明珠,因其讲究平仄、对偶、对仗、押韵,以优美精炼的文字、朗朗上口的韵律表情达意,故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之说。
1、唐诗代表了整个唐代文学发展的主流,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山野村夫,写诗吟诗成了一种必需的生活方式。
从而诞生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魔白居易、诗鬼李贺等成就卓越的诗坛大家,留下了《春晓》、《赠汪伦》、《将进酒》、《嫦娥》、《长恨歌》等许多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名篇,使人在与人道别时就会想起“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与人欢饮时想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逢年过节出门在外的游子们就会想起“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2、词在宋代别具一格,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令人惊叹不已,出现了苏轼、辛弃疾、柳永、秦观、李清照、李煜等词坛大家,留下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寄我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