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第九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主要了解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正确把握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本章重点:1、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

3、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4、按劳分配的必然性。

5、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本章难点:1、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具体途径。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特征。

3、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导地位和多种实现形式。

4、全民所有制经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必要性。

5、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教学时数:8学时第一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社会经济制度的更迭,从一种社会经济制度发展到另一个较高的社会经济制度,并不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

原始公社经济制度的瓦解,此后经历的三个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人剥削人的社会经济制度,即奴隶制经济制度、封建制经济制度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都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人剥削人的社会经济制度。

它必然要被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所取代。

同样,也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

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内在固有的社会基本矛盾也日益尖锐化。

一方面,资产阶级对剩余价值的追逐促进了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表现为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专业化的提高,社会经济各部门、各地区间的密切联系日益加强,以及国内市场的拓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另一方面,生产资料却被少数资本家所占有。

社会化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客观上要求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取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而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培育和锻炼了它自己的掘墓人——无产阶级。

无产阶级在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的领导下,团结全体各族劳动人民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虽然,猛烈增长的社会化生产力迫使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容忍的范围内,采取了生产资料国有化、组织股份公司、发展国家垄断组织、实行经济一体化、加强国际经济协调,等等手段和办法。

但是,所有这些仅仅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范围内对资本主义某些局部关系的协调和扬弃,并没有动摇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无论转化为股份公司,还是转化为国家财产,都没有消除生产力的资本属性。

”这是因为:“现代国家,不管它的形式如何,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的机器,资本家的国家,理想的总资本家”。

因此,人类历史的发展决不会改变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代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客观必然性。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不可能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旧经济制度内部自发产生。

它不同于历史上的一种新的私有制取代一种旧的私有制。

由于一切剥削制度的基础都是生产资料私有制,从而一种新的剥削关系的出现,并不需要首先摧毁旧的经济制度,相反,新的私有制生产关系可以在旧的私有制社会内部产生。

社会革命的任务只不过是为新的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扫清道路,并使它在整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

历史上的封建经济制度代替奴隶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代替封建经济制度,都经历了这一过程。

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产生和建立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否定,从而直接威胁到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资产阶级决不会自动放弃剥削,必然要千方百计地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反对变革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并运用其所掌握的国家机器来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镇压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斗争。

因此,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迄今为止,只能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掌握政权成为统治阶级,依靠无产阶级政权的力量,消灭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来实现。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产生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政治前提。

但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作为一个世界经济体系向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转变,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时代,甚至会出现暂时的曲折和反复,这是因为:第一,资产阶级决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

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资产阶级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必然要利用其所掌握的国家权力,对内镇压革命运动,实施一些改良的政策和措施,对外搞渗透、控制、干涉,强化和平演变。

第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发展的不平衡。

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既有发达国家,也有众多发展中国家,还有许多落后国家,而各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千差万别,它们最终将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猛烈增长的社会化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尖锐矛盾,迫使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生产力式允许的范围内,作为资本家的国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以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这也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因此,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向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过渡,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阶级较量过程。

但是,无论历史进程如何曲折、复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最终消灭,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最终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二、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性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代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这一普遍规律同样在中国发生作用,不过由于旧中国的情况不同于一般资本主义国家,从而其作用的表现形式具有不同的特点。

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经济、文化十分落后。

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近代生产力的产生,已经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中国也将会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

但是,随着19世纪中叶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中国后,中国由封建社会一步一步地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虽然外国列强的侵入破坏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对于瓦解封建经济起了一定的作用,同时又给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了某些客观的条件和可能。

但是,外国列强的入侵,并不是要把中国变成一个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要使中国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和附属国。

他们竭力扶持和勾结封建统治者控制国民经济重要部门,形成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在这“三座大山”的统治和压迫下,不仅使广大人民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而且压抑和损害了民族资本家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严重阻碍和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经济凋敝,民不聊生。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以及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各种社会矛盾中的最主要矛盾。

因此,在中国,首先要完成民主革命,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

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其特有的软弱性不能承担革命的领导责任,领导革命的重任历史地落在无产阶级的肩上。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人民的斗争决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这是因为:首先,旧中国不具备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国际条件。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资本主义开始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已成为帝国主义的生命线,处在帝国主义列强争夺下的被压迫民族的半殖民地国家,国际垄断资本决不允许中国摆脱对他们的依附成为真正独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其次,旧中国也不具备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内条件。

一方面,缺乏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社会力量。

旧中国的封建主义为了维护自己的封建统治,竭力反对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统治。

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是帝国主义的附庸并同封建势力相结合,不可能建立独立的资本主义制度。

民族资产阶级既遭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又同他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两面性;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和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妥协性。

因此,这些阶级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另一方面,缺乏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群众基础。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工人、农民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和剥削,他们处在贫穷和困苦的水深火热之中,决不允许走上受帝国主义控制的资本主义道路。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和无数先烈的前赴后继一再证明,在旧中国,资本主义道路是走不通的。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分析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揭示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指出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领导中国人民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由于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第二阶段是社会主义革命,即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我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必须要向社会主义社会推进。

三、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中间必须经历一个过渡时期。

在我国,这个过渡时期就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建立开始,到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这一时期结束后才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由于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斗争要分为两步走,我国的过渡时期,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整个时期。

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之所以必须经过一个过渡期,这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建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格局,要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并使它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统治地位,这一任务的完成,需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从而需要一个过渡时期。

与此相联系,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对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改造和变革也需要有一个过程。

因此,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在经济结构上的特征是各种经济成分并存;在政治上过渡时期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而整个过渡时期的基本任务是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各种经济成分,改变为以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占统治地位的经济结构。

1952年,党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