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大学生生命教育概述第一节大学生急需一门关于生命教育的课程平均每两分钟就有1人死于自杀,8人自杀未遂。
2003年9月10日是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自杀预防协会共同确定的全球第一个“预防自杀日”。
一、校园惨案呼唤生命教育课程1、青少年频频自杀暴露教育危机2、生命教育不可或缺自杀事件的发生和处理暴露了我们教育中“死亡教育”的空白和无力。
二、在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1.改革开放社会呼唤生命教育2.教育体制本身缺乏生命教育3.青年学生个体需要生命教育三、进行生命教育的原因1、开展生命教育是整体提升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
2、开展生命教育是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
3、开展生命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
4、开展生命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职责。
5、开展生命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生命教育的目标1、生珍爱生命——体悟人生,活得尊严2、发展生涯——构建生命愿景,彩绘亮丽人生3、自我实现——理想与现实吻合,发扬生命光辉五、“大学生轻视与伤害生命”的课程性质——行为医学的部分行为医学是研究和发展行为科学中与健康、疾病有关的知识和技术,并把这些知识技术应用于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的一门新兴科学领域,是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具有美好发展前景的新兴学科。
第二节生命教育的基本认识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
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
一、生命教育的提出与理论发展1964年,日本学者谷口雅春出版了《生命的实相》一书。
生命教育是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此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
人的生命可以分为这样几种形态。
首先是生物性生命。
其次是人的精神性生命。
最后是人的价值性生命。
日本1989年所修改的新《教学大纲》中针对青少年自杀、污辱、杀人、破坏自然环境、浪费等现象日益严重的现实,提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之观念来定位道德教育的目标;台湾、香港的中小学系统地开设与此相关的生命教育课程,生命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21世纪教育改革的呼唤越来越多地关注生命。
关注生命将是人类在教育观念上一次根本性的变革”。
二、国内外及港台地区生命教育的历史及现状1. 美国——以死亡教育的形式“美国死亡教育学会”、“死亡教育与咨商学会”《生死学》、《死》2. 澳大利亚——学校该预先教导孩子,加强其社交技巧3. 日本——“热爱生命,选择坚强”4. 英国——1987年,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英国基金会5. 新西兰——新西兰的生命教育始于1988年新西兰的生命教育基金会6. 香港——香港“宗教教育中心”和香港“神托会”十分关注生命教育的推动7. 台湾——1997年台湾“教育部”成立“生命教育推广中心”。
《生命教育实施计划》台湾“教育部”于2000年2月宣布设立“学校生命教育专案小组”8月又正式成立“…教育部‟生命教育推动委员会”8. 国内——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2003年9月,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成立。
2004年清华大学开展了生命教育的拓展训练活动。
三、有关自杀的误解 1.与可能自杀的人讨论自杀将诱导其自杀2.威胁别人说要自杀的人不会真正自杀3.自杀是一种不合理的行为4.自杀者有精神疾病5.想要自杀的人是真的想死6.自杀发生在家族中,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7.想过一次自杀,就会总是想自杀8.一个人自杀未遂后,自杀威胁可能结束9.一个想自杀的人开始表现慷慨并和他人分享个人财产,表明这个人有好转和恢复的迹象10.自杀总是一种冲动行为第三节生命教育的途径(一)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开设生命教育课程是大学实施生命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
(二)加强生命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生命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就是教师。
(三)在相关课程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第一,在大学的德育课渗透生命教育。
第二,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渗透生命教育。
(四)建设多彩的校园文化,丰富学生的生命情感(五) 重视生命教育电影影视文化教育是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质量与提升学生生命意义的教育,是在影视文化教育过程中引导和帮助学生认识和领悟生命的价值、悦纳自己、热爱生活、尊重他人,葆有宽容与友善之心,形成和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通过优秀影片的播放,可以达到让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提升生命与生活的质量、探讨死亡的意义的效果,比单纯的德育的说教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
(六)建构完整的生命教育综合体系第二章大学生轻视和伤害生命的行为障碍第一节自杀行为的流行病学自杀行为包括间接自我毁灭行为和直接自我毁灭行为一、自杀行为的发病率北京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2003年的数据显示:在中国,每年至少有25万人死于自杀,有200万人自杀未遂。
平均每2分钟就有一人死于自杀,8人自杀未遂。
自杀已经成为中国死亡原因中排厅第五位的原因。
在15岁至34岁年龄段的青壮年中,自杀是首位的死因。
二、自杀行为的人群特征(一)自杀行为的年龄特征: 自杀率曲线呈u字形,我国自杀高峰年龄在16——30岁之问。
(二)自杀行为的性别特点: 女性明显高于男性(三)自杀行为的职业特征: 专业人员(四)自杀行为的时间、地区特征: 自杀高峰主要在夏秋季节5—8月份,农村自杀率明显高于城市第二节自杀行为的病因学一、自杀行为的动因:精神障碍、社会因素、人格异常、躯体疾病(一)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其自杀率的差别是很大的。
(二)生活事件引起的感情危机和情绪障碍(三)安全感、社会归属感的缺乏:自杀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个人行为,而是对正在解体的社会的反应。
(四)环境参照(五)特定的人格:对动机冲突及挫折情境的耐受力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别性。
(六)特定动机:用自杀作为一种献身的、进攻性的和追求某种心理满足的手段。
为了对抗他所反对的势力,以死来“示威”作为一种报复的手段(七)长期的疲劳和压力过大所引发的异常焦虑、抑郁甚至精神疾病二、自杀行为发生的过程产生自杀意念——下决心自杀——行为出现变化+思考自杀的方式——选择自杀的地点与时间——采取自杀行为(一)自杀动机或自杀意念形成阶段(二)矛盾冲突阶段(三)自杀行为选择阶段三、自杀行为的类型自杀姿态、矛盾的自杀企图、严重的自杀企图、完全性自杀。
(—)利他性自杀(二)自我性自杀(三)失调性自杀(四)宿命性自杀(五)情绪性自杀(六)理智性自杀第三节自杀行为的干预与预防一、观察自杀预兆(1)有明显的精神性挫折因素,心理持续郁闷、情绪低落。
(2)有意孤立自己。
(3)过去曾有过自杀的企图或行为者(4)与父母、亲密者或朋友的关系破裂,退出社交圈。
(5)不同程度地做好后事安排。
(6)身患不治之症或有严重疾病。
二、自杀高危群体:(1)青少年群体(2)农村妇女群体(3)老年人群体(4)大学生群体(5)同性恋群体(6)精神病群体三、自杀行为的预防措施(一)提高认识(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1、心理健康的定义健康是指在精神、身体和社会上的保持健全的状态。
心理健康是个体的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内部状态,个体可以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并充分发挥其身心的各种潜能,在应付各种问题和环境时更多表现出积极的倾向。
2.心理健康的标准:(1)智力正常(2)适当的情绪调节能力(3)自我评价恰当(三)积极开展精神卫生工作(四)普及有关自杀和自杀预防的知识(五)建立预防和研究自杀的专业机构,培养自杀研究和自杀预防的专业二作者队伍第四节大学生的自杀行为一、大学生的情感特征(一)丰富性与差异性并存(二)稳定性与波动性并存(三)外显性与内隐性并存(四)层次性和复杂性并存二、大学生的行为特征(一)大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特点学习具有层次较高的职业定向性;学习具有更突出的主观能动性:学习途径具有多样性:学习具有研究和探索的性质(二)大学生人际交往特点重视信息交流作用.重视自身交流能力的提高,交际的对象、内容、方式进一步开放,注重交往质量的提高。
三、大学生的个性特征(一)大学生的气质与性格特征强的、不可遏制的、不平衡型是胆汁质的出现基础;强的、灵活的、平衡型的是多血质的生理基础;强的、不大灵活的、迟援型是黏液质的生理基础;弱型是忧郁质的生理基础。
(二)大学生的兴趣特征(1)大学生的兴趣的广泛性和多样性(2)大学生兴越的集中性和稳定性(3)大学生兴趣的情绪性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1.能保持比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2.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3.能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4.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5.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6.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二)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1.与环境应激有关的因素(1)学校环境的变迁(2)学习条件和方法的变化(3)生活习惯的变化(4)语言隔阂2.与自我观念有关的因素五、大学生自杀行为(一)大学生自杀的原因1.心理障碍和生理疾患。
2.学习、就业和经济压力。
3.人际冲突和情感挫折。
4.高校教育缺陷和应对机制不健全。
5.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
(二)大学生自杀行为的预防1、个人方面 2. 学校方面3. 社会方面4. 家庭方面第五节攻击行为一基本概念(一)攻击行为的定义: 攻击行为又称侵犯行为,指有目的、有意图的伤害或试图伤害他人心理或身体的状态及破坏其他目标(如物体、社会规范)的行为。
(二)暴力行为的定义: 暴力行为指侵犯他人人身、财产等权利所实施的强暴或残暴行为。
1.轻度暴力2.重度暴力3.严重暴力(三)家庭暴力的定义: “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
持续性、经常性的家庭暴力,构成虐待。
”二攻击行为的发生机制(一)社会学观点——1.挫折——攻击假说;2.社会学习理论:(二)心理学观点——1.精神分析观点:生存本能与“死亡本能”的动态失衡;2.个性心理学观点(三)生物学观点——1.动物行为学观点:攻击行为是人类和动物的先天本能,其主要目的就是保护自身、族群和领土。
2.生物医学观点:攻击行为有其生物医学的基础。
三攻击行为的预测与控制(—)攻击行为的预测对个体攻击行为的危险性预测准确性较低。
(1)攻击行为发生率不高(2)对同—情景下的行为预测精确性较高。
(3)预测者常耽心(二)攻击行为的控制1.急性期控制:采用隔离和约束的方法。
2.较长期的控制:药物和行为疗法、心理治疗、有脱敏疗法,3.永久控制四青少年犯罪的有关因素—、社会方面 1.价值观念 2.传播媒介 3.竞争 4.交友二、家庭方面1.亲子接触缺乏 2.家庭教育失当3.父母性格的弱点三、个体方面1.智力2、精神障碍3.个性特征五冲动控制障碍出现不能克制的执行某种攻击行为的冲动、欲望或意向.这类行为对本人或他人有害,这种冲动的预谋或有意识的克制均可有可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