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室内空间设计与实训》之空间设计导论
《室内空间设计与实训》之空间设计导论
他于1941年出版了《空间• 时间•建筑》一书,成为现代建 筑的经典文献。在书中,吉迪 恩提出了具体的“空间—时间” 概念,并以这种新的时空观念 对建筑史特别是现代建筑进行 了研究。
吉迪恩把人类的建造历史划分为三个 空间概念的阶段:
⑴公元前2000年,还没有出现真正意 义上的建筑空间,可称为第一个空间概念的 阶段。
⑵公元100年左右,罗马万神庙第一次 展示了一个被塑造的内部空间,可称为第二 个空间概念的阶段。
⑶1929年,密斯设计的德国馆,创造 了“流动空间”,可称为第三个空间概念的 阶段。
塞维的“建筑空间”
意大利建筑理论家布鲁诺• 赛维对于建筑空间概念及其重要 性的描述,恐怕是后人引用得最 多的观点。他于1957年出版了 《建筑空间论》一书。在书中, 赛维抨击了用绘画、雕塑等艺术 的评价方法来品评建筑的现象, 强调了空间是建筑的主角,运用 “时间—空间”观念观察了全部 建筑历史。
芦原义信的“外部空间”
当然,在众多从事建筑实践的建筑师们的心目中,空间又是 一个具象的概念。
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于1975年出版了《外部空间设计》一书。 在书中,他写道:“空间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 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根据一般性常识,建筑空间是由 “地板”、“墙壁”、“天花板”所限定,因此芦原义信把它们 看成是限定建筑空间的“三要素”。由于构成建筑空间的要素不 同,于是就可以区分“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芦原义信还 提出了“空间秩序”、“逆空间”、“积极空间与消极空间”、 “加法空间与减法空间”等许多富有启发性的空间概念,对外部 空间设计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凯文•林奇的“城市印象空间”
“印象”,是指把曾经感知 过的外界事物在记忆中重现的形 象。
认知印象作为认知心理学的 一种研究方法,最先把它运用于 城市空间环境研究上的,是美国 学者凯文•林奇,1960年,林奇 与他的研究生一起,根据人们有 关城市环境儿时记忆的测验进行 了调查分析,在城市印象方面取 得了开拓性的研究进展,并将其 成果出版发表在《城市的印象》 一书中。
流动空间
即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以及室内空间彼此之间都是流动的。 例如,密斯·凡·德·罗设计的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德国馆。
德国馆:平面为一矩形,长约25m,宽约14m。
隔墙有玻璃和大理石两种,它们的位置十分灵活,纵横交错, 形成了一些似分似合、似开敞似封闭的空间,室内各空间之间以及 室内与室外空间之间相互穿插、渗透、流动,没有明确的边界。
著作 《空间•时间•建筑》
《建筑空间论》 《城市意象》 《城市建筑》 《存在·空间·建筑》 《交往空间》 《外部空间设计》 《模式语言》
出版年代 1941 1957 1960 1966 1971 1971 1975 1977
吉迪恩的“空间—时间”
美国建筑史学家吉迪恩 在建立建筑空间概念上恐怕是 最有贡献的理论家。
二元统一
即兼容并蓄、对立统一的设计手法。例如,罗伯特·文丘里设 计的文丘里母亲住宅,平面或立面似对称又不对称,形式似传统 又不传统,门洞开得很大,但真正的门却偏于一侧,壁炉与楼梯 相互结合,似在争夺起居空间的中心地位。
3、4解构主义的空间思想与实践作品
解构空间
解构主义建筑师或以解构主义哲学,或以结构主义语言学, 或以构成主义思想作为他们建筑思想的理论基础,以语言学的规 律、生成语法的结构、形式构成的手法等来实现建筑的生成和转 化过程。建筑要素的交叉、叠置和碰撞,成为设计的过程和结果, 虽然所产生的建筑空间与形式呈某种多向度、不规则、无秩序、 非理性的状态,但其内部逻辑和思辨过程,还是清晰一致的。
空间设计导论 建筑空间设计
《室内空间设计与实训》
建筑理论家 或建筑师 吉迪恩
布鲁诺·塞维 凯文·林奇
阿尔多·罗西 诺伯特·舒尔兹
杨·盖尔 芦原义信 亚历山大
相关空间理论 “空间-时间” “建筑空间” “城市意象空间” “城市建筑” “存在空间” “交往空间” “外部空间” “模式语言”
பைடு நூலகம்
舒尔茨的“存在空间”
挪威建筑理论家诺伯特·舒尔兹 在1977年发表的《存在·空间·建 筑》,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 空间理论著作。
舒尔兹以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 哲学为基础,并仰赖皮亚杰的认知 心理学和凯文·林奇的城市印象理 论,对空间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 了“存在空间”这一概念。他指出: “所谓‘存在空间’,就是比较稳 定的知觉图式体系,也即环境的 ‘印象’。”而建筑空间“可以说 就是把存在空间具体化。”
通用空间
即空间不变,功能可变。由一种实用和经济的空间,以适应 各种功能的需要。例如,密斯·凡·德·罗设计的伊利诺理工学院克 朗楼、柏林新国家美术馆等。这种以“少就是多”为理论基础, 以“通用空间”、“纯净形式”和“模数构图”为特征的设计方 法,成为密斯的标志,在20世纪50-60年代被称为“密斯风格”。
3、空间思想与实践作品评析
3、1创造空间
人类除了认识空间,还要创造空间。因为人类自古以来,不 只是为了感知空间、存在于空间、思考空间、在空间中发生行 为,而且为了使空间打上人的意识的烙印,还要创造空间。舒 尔兹通过对前人空间认识的系统总结,提出了五种空间概念, 它们是:“实用空间”、“知觉空间”、“存在空间”、“认 识空间”和“理论空间”。按其顺序,实用空间为底边,理论 空间为顶点。但他认为这里还缺少一个空间概念,这就是“创 造空间”。
空间连续性
相当于立体派的时空概念。代表作品如勒•柯布西埃设计的 萨伏伊别墅,莱特设计的威立茨住宅、罗比住宅、古根海姆博 物馆等。
萨伏伊别墅:平面近似一个方形,长约22.50m,宽20m, 与简单的建筑形体相比,内部空间相当复杂。
底层三面为独立柱子,中央部分有门 厅、车库、楼梯、坡道和仆人用房;2层 有客厅、餐厅、厨房、卧室和院子等;三 层有主人卧室及屋顶平台等。柯布在楼层 之间,采用了在室内很少使用的斜坡道, 由底层贯通顶层,创造了空间的连续性。 柯布十分强调借助人的走动来体验和理解 建筑,这一概念被应用到别墅中,成为组 织别墅空间所需要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