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思维殊途同归
———解答2000年高考(全国卷)第13题的两种思维方法
(大庆市第56中学163813)徐晓利
题目:假设在NaCl蒸汽中存在钠离子Na+和氯离子Cl-靠静电相互作用构成的单个氯化钠NaCl分子。
若取Na+和Cl-相距无限远时其电势能为零,一个NaCl分子的电势能为-6.1eV。
已知使一个中性钠原子Na最外层的电子脱离钠原子而形成钠离子Na+所需的能量(电离能)为5.1eV,使一个中性氯原子Cl结合一个电子形成氯离子Cl-所放出的能量(亲和能)为3.8eV。
由此可算出,在将一个NaCl分子分解成彼此远离的中性钠原子Na和中性氯原子Cl的过程中,外界供给的总能量等于eV。
此题立意新颖,既体现了物理学在化学中的应用,又考查了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在化学中的应用,是一道具有现代气息的理科综合题。
此外,它不仅考查了“一个NaCl分子和中性钠原子Na及中性氯原子Cl间相互转化,需要以钠离子Na+和氯离子Cl-为中介”这一化学知识,还考查了考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即通过阅读,正确理解试题中关于电势能、电离能和亲和能的说明,从而把握各过程的能量转化方向。
因此,抓住NaCl分子、中性钠原子Na、中性氯原子Cl、钠离子Na+和氯离子Cl-各粒子间相互转换时的能量转化方向,同时选择正确的思维方式是解题的关键。
笔者在讲评此题时,为学生展示了下面两种思维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正向思维:即沿着问题自然的发生发展方向,由始至终地顺着物理过程的发展去分析、思考问题,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问题】:在将一个NaCl分子分解成彼此远离的中性钠原子Na
和中性氯原子Cl 的过程中,外界供给的总能量等于多
少?
【思维过程】:“将一个NaCl 分子分解成彼此远离的中性钠原子Na
和中性氯原子Cl ”可通过三个变化过程完成,表示如下。
过程Ⅰ:NaCl 分子吸收6.1eV 的能量,形成钠离子Na +和氯离子
Cl -的过程,即
NaCl +6.1eV → Na ++Cl -
过程Ⅱ:钠离子Na +结合一个电子e ,且放出5.1eV 的能量,形
成中性钠原子Na 的过程,即
Na ++e → Na +5.1eV
过程Ⅲ:氯离子Cl -吸收3.8eV 的能量,且失去一个电子,形成
中性氯原子Cl 的过程,即
Cl -+3.8eV → Cl +e
【解】:设每一过程中,若吸收能量为正值(即E>0),若放出能量为
负值(即E<0),则:
E 1 = +6.1eV E 2 =-5.1eV E 3 = +3.8eV
故全过程外界供给的总能量E =E 1+E 2+E 3=+4.8eV
二、逆向思维:即抓住问题,反其道而行之,逆着物理过程的发展方向,反演物理过程,由结果推向已知,寻求和发现过程进行中所需的条件,从而解答问题。
此思维方法常常可以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
过程① 电 离 NaCl
单明了。
【问题】:在将一个NaCl分子分解成彼此远离的中性钠原子Na 和中性氯原子Cl的过程中,外界供给的总能量等于多
少?
【思维过程】:“彼此远离的中性钠原子Na和中性氯原子Cl结合一个NaCl分子”可通过三个变化过程完成,表示如下。
过程Ⅰ:中性钠原子Na吸收 5.1eV的能量,失去一个电子e,形成钠离子Na+的过程,即
Na +5.1eV →Na+ +e
过程Ⅱ:中性氯原子Cl结合一个电子,放出3.8eV的能量,形成氯离子Cl-的过程,即
Cl +e→Cl-+3.8eV
过程Ⅲ:钠离子Na+和氯离子Cl-放出6.1eV的能量,形成NaCl 分子的过程,即
Na+ +Cl-→NaCl +6.1eV
【解】:设每一过程中,若吸收能量为正值(即E>0),若放出能量为负值(即E<0),则:
E1 =+5.1eV E2 = -3.8eV E3 =-6.1eV 故全过程外界供给的总能量E=E1+E2+E3=-4.8eV
“E=-4.8eV < 0”反映了“彼此远离的中性钠原子Na和中性氯原子Cl结合一个NaCl分子的过程中,放出了4.8eV的能量”。
由于此过程恰是题目中问题的逆过程,因此,“在将一个NaCl分子分解成彼此远离的中性钠原子Na和中性氯原子Cl的过程中,外界供给的总能量应等于+4.8eV”。
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灵活的思考问题是解题的关键,思维能力决定着解题能力。
在物理解题,涉及到的思维方法很多,如等效思维、假设思维、临界思维等,在平时教学中,精选习题,经常训练学生采用多种思维方式思考问题,既能加强思维方法的培养,提高思维能力,又能提高解题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0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