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法学》练习题

《教育法学》练习题

《教育法学》练习题第一章教育法学导论一、练习题:1.()年,德国学者黑格尔撰写的《学校法学》一书,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教育法学著作。

A.1932B.1947C.1957D.19682.清末最重要的、一直沿用到1911年清政权灭亡为止的教育法规是( )A.《钦定学堂章程》B.《奏定学堂章程》C.《京师大学堂章程》D.《蒙学堂章程》3.近代资产阶级国家的政治制度赖以建立和存在的理论基础是“三权分立”说。

“三权分立”是指( )A.决策权、立法权、行政权的分立B.司法权、决策权、立法权的分立C.行政权、司法权、决策权的分立D.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的分立二、练习题答案:1.C2.B3.D第二章教育法的基本原理一、练习题:1.《职业教育法》属于()。

A. 法律B.行政法规C.地方性法规D.规章2.()性规范是指人们在法定条件下,必须作出某种行为的法律规范。

A. 义务B.禁止C.授权D.惩罚3.教育法律规范的结构包括()三部分。

A.假定B.处理C.奖惩D.授权4.下列各项中()属于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

A. 学校B. 教师C.学生的隐私权D.学校的仪器设备5.教育法的非正式解释是指()对有关法律所作的法理性或学术性解释。

A.国家机关 B.学术界 C.社会团体 D.公民个人6.在下列各项教育法制监督中,()属于社会监督。

A.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监督B.教育行政部门监督C.民主党派监督D.人民政协监督7.简述教育法学与教育学的联系与区别。

8.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教育法律关系的理解和认识。

二、练习题答案:1.A 2.A 3.ABC 4.AB 5.BCD 6.CD7.答:教育法学又称教育法律科学,是以教育法、教育法律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法学分支学科。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与教育法学都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但侧重点却有所不同。

教育法学是为保证教育活动的正常进行,而在教育法律关系、教育机构的管理、教师与学生的权利义务等方面对教育活动进行的研究。

教育学是对各种形式、各种类型、各种模式的教育事实、教育活动、教育问题、教育理论等方面进行的研究。

教育法学与教育学从不同的角度对相同客体的不同方面进行研究,两者有着必然的联系。

教育学为教育法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教育法学在对教育法律现象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又必须遵循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教育规律等,比如教育法学在研究教育法的制定过程中,必须遵循符合教育规律的基本原则,才能制定出适应教育发展需要的、真正发挥作用的教育法。

8.答:(1)教育法律关系是指教育法律规范在调整教育社会关系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在教育活动中,教育主体之间也可以结成各种关系。

而要使一定的教育社会关系成为一定的教育法律关系,就必须经过一定的教育法律规范的调整,使其在主体之间形成一定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而在此之前,它仅仅是“一种(个)普通的社会关系”。

(2)教育法律关系的特征主要表现于它所具有的综合性特点,这一特点是由教育的特点决定的,它要求教育法律关系的设定必须遵循教育规律,遵循教育发展的需要。

教育法律关系的设定要体现教育的特点,在教育活动中主要表现于管理与被管理、教育与被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设定之中。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与学校的关系。

其主要指政府与学校之间存在着垂直的行政法律关系。

2)学校与教师的关系。

其主要指学校与教师之间存在着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这种关系也能直接或间接地对受教育主体产生影响。

3)学校与学生的关系。

其主要是指在教育法学范畴内,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

它是以法律赋予二者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为前提的。

4)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其主要是指两者之间在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5)学校与家庭的关系。

其主要是指两者之间在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6)学校与社会的关系。

其主要指作为一个开放系统的学校,与社会之间依法存在着权利和义务关系。

(3)结合实际,说明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第三章教育行政机关一、练习题:1.教育督导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工作的监督制度,这种制度属于( )A.权力机关的工作监督B.司法机关的司法监督C.行政机关的行政监督D.执政党的党务监督2.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具有制定()的权限。

A.教育法律B.教育行政法规C.教育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D.教育规章3.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国务院有权制定和发布( )A.教育法律B.教育行政法规C.教育政府规章D.教育单行条例4.国家教育权的分配在横向上一般分为()。

A.教育立法权B.教育行政权C.教育司法权D.教育监督权5.简述教育法制监督的作用。

二、练习题答案:1.C2.B3.B4.ABC5.答:教育法制监督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教育法制监督是保证教育法正确运行的有效手段;(2)教育法制监督是保证各种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得以实现的必要途径;(3)教育法制监督可以推进我国依法治教的进程。

第四章学校一、练习题:1.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实行的是( )A.校长负责制B.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C.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D.校务委员会制二、练习题答案:1.B第五章教师一、练习题: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颁布的时间是( )A. 1986年4月12日B. 1993年10月31日C. 1995年3月18日D. 1996年5月15日2.根据《教师法》第14条的规定,下面哪种情况不能取得教师资格;已取得教师资格的,丧失教师资格( )A.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B.故意犯罪受到刑事处罚的C.过失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D.过失犯罪受到刑事处罚的3.教师聘任制有哪些特征?二、练习题答案: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颁布的时间是( B)A. 1986年4月12日B. 1993年10月31日C. 1995年3月18日D. 1996年5月15日2.根据《教师法》第14条的规定,下面哪种情况不能取得教师资格;已取得教师资格的,丧失教师资格( A)A.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B.故意犯罪受到刑事处罚的C.过失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D.过失犯罪受到刑事处罚的3.教师聘任制有哪些特征?答:(1)教师聘任是教师与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法律行为,通过聘任确定双方的法律关系。

(2)以平等自愿、“双向选择”为依据。

(3)聘任双方依法签订的聘任合同具有法律效力。

第六章学生一、练习题:1.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一律不公开审理的年龄是( )A. 14周岁以下B. 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C. 16周岁以上不满17周岁D. 18周岁以下2.学生提起申诉需要符合哪些条件?3.简述教育权与受教育权的相互关系。

二、练习题答案:1.B2.答:首先,提起申诉的人必须是不服学校处分或认为学校或教师侵犯了其合法权益的学生本人,如果学生年龄小,可由监护人代为提出。

其次,必须针对特定的被申诉人,包括作出不利处分的学校或侵犯了其合法权益的学校或教师。

再次,提出申诉的事项必须在教育法律、法规等规定的受理范围内。

最后,提出申诉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

3.答:教育权与受教育权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教育权与受教育权具有以下基本特点:(1)两者的共同特点为:第一,两者都是教育法所确认和保障的一定主体所享有的利益。

第二,二者都是教育法所赋予一定主体的一种资格。

第三,二者都是教育法所保障或允许的,一定主体能够做出或不做出一定行为,以及要求他人做出或不做出一定行为的许可与保障。

(2)两者的不同特点为:第一,二者的主体不同。

第二,二者的来源不同。

其次,教育权与受教育权之间是相互依托的,其主要表现在:(1)受教育者的存在是教育权与受教育权相互依托的基础。

(2)教育权主体与受教育权主体通过一定的权利与义务使教育权与受教育权相互依托。

(3)教育权的滥用或不合理设定会导致侵害、限制或剥夺一定主体的受教育权。

第七章监护人一、练习题:1.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送适龄儿童、少年就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法律责任二、练习题答案:1.答:《义务教育法》第十一条第一款和《实施细则》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必须送适龄的子女或者被监护人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这是家庭所承担的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我国法律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其他监护人主要是指未成年人父母以外的其他近亲属,如祖父母、外祖父母、成年的兄姐等。

不履行这项义务的,依据《实施细则》第四十条的规定,城市由市、市辖区人民政府或者其指定机构,农村由乡级人民政府,进行批评教育;经教育仍拒不送其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就学的,可视具体情况处以罚款,并采取其他措施使其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就学。

”第八章教育基本制度一、练习题:1.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来源的主渠道是( )A.国家财政拨款B.城乡教育费附加C.社会集资、捐资D.教育专项资金2.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属于( )A.企业法人B.机关法人C.社会团体法人D.事业单位法人3.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教育的平等性原则的理解和认识。

二、练习题答案:1.A2.D3.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教育的平等性原则的理解和认识。

答:(1)教育的平等性原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理解:第一,受教育机会平等原则。

《教育法》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这一规定确定了公民受教育机会平等的基本原则。

受教育机会平等原则一般包括受教育起点上的机会平等、受教育过程上的机会平等和受教育结果上的机会平等三个层面:首先,受教育起点上的机会平等是指每个公民在入学机会上享有平等的权利。

《宪法》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这一规定,以国家大法的形式明确了公民受教育起点上的机会平等性。

其次,受教育过程上的机会平等是指公民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有获得教育条件、教育待遇等方面的平等权利。

对此,《〈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和《教育法》都作了相应的规定。

《〈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规定了实施义务教育,应当为适龄儿童和少年提供的受教育的基本条件为:“(一)与适龄儿童、少年数量相适应的校舍及其他基本教学设施;(二)具有按编制标准配备的教师和符合义务教育法规定要求的师资来源;(三)具有一定的经济能力,能够按照规定标准逐步配置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和文娱、体育、卫生器材。

”同时,还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其他办学单位应当积极采取措施,不断改善实施义务教育的条件。

”《教育法》中规定:受教育者享有“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的权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