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尹师鲁第一书教学反思
与尹师鲁第一书教学反思
今天,跟学生们学了《与尹师鲁第一书》这篇课文后,感触颇深,也长舒了一口气。
说实话,在正式上课之前,我是有很大的心理压力的。
一来我今天实在没有准备任何“花招”,做的是“家常菜”,敲的是老实锣鼓,对于能不能做得香敲得响实在没有什么把握;二来,对学生的情况不了解,对能否创设让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的理想的课堂氛围没有一点底儿。
现在看来,担心是必要的,但是也是多余的。
首先说“也是多余的”。
事实证明,虽然面对的是陌生的教师,不熟悉的课文,这些学生仍然表现出了良好的素质和习惯。
(真让人羡慕!)对于字词都能自觉的利用课下预习时间去疏通,这是很好的习惯。
因为有了扎实的预习铺垫,所以学生能很快的进入到文章的鉴赏中来,并且能有所收获。
各科新课程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时间慢慢构建,但是这个“时间”绝不应局限于每节课上的那几十分钟,应该延伸到学生的在校期间的每一分钟甚至高中三年的每一分钟。
课前的预习其实是最能体现自主阅读的,它最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当课堂成为自主阅读活动的延伸的时候,才是真正的探究式学习可能实现之日。
再说说“担心是必要的”。
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不应是完全预设好的,而应该是适时的、即时的,能满足学生的需要的。
预设的
问题要不要?答案肯定是要,但是不能全部预设好。
没有全部预设好,老师教起来难度就大了,如果他能够尊重学生,那么他就不可避免的怀有“担心”的情绪。
这个“担心”将促使教师首先能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而不是迷信教参上的定论。
新课程下的阅读教学如果教师的个性化阅读缺位,势必导致学生个性化阅读的丧失。
自恃真理在手,往往就容易误判。
所以保留一份“担心”倒也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