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加快淄博市乡村旅游发展分析

加快淄博市乡村旅游发展分析

加快淄博市乡村旅游发展分析
本文阐述了淄博市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制约因素,提出了促进淄博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要提高认识程度,强化政策引导;提升产业化水平,壮大乡村旅游发展规模;健全基础服务设施,实现乡村旅游便捷化;加强宣传推介,打造知名品牌;加强人才培训,提升发展能力。

标签:乡村旅游;旅游产业;发展对策;淄博市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回归自然、体味乡野的乡村旅游成为时下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旅游形式之一。

淄博市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和特有的地理区位优势,发展乡村旅游的前景十分广阔。

今后一段时期,拓展新路径、培育新亮点、打造新的增长点,将是推进淄博市旅游业繁荣发展的主攻方向。

一、淄博市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淄博市乡村旅游自2004年起步,2006年以后进入快速发展期。

近年来,淄博市加强引导,科学规划,为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民风淳朴的淄博打造了一批多元素的乡村旅游综合体,使乡村旅游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在山东省乃至全国都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制约淄博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因素
经过多年长足发展,淄博市乡村旅游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和前景,但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不容忽视。

1、对乡村旅游的认识不足,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处于初级阶段
淄博市的乡村旅游由于很多景区地欠开发、欠发达,人员素质、市场信息、资金实力等方面欠缺,由此形成的旅游产品在品相、档次等方面都有先天不足,难以实现产业化发展。

乡村旅游早期大多由农户自发单干,以家庭、个体经营为主,在进行乡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未能将旅游产业向深度和广度挖掘,而是仅仅进行了某一环节的开发,吃、住、行、游、娱、购六要素全面、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没有形成。

例如,有些地区只是注重开发“吃”这一环节,有些地方只是发展“购”这一环节,这样的后果就是不仅阻碍了旅游资源质量的提升而且也影响乡村旅游收益进一步的增加。

2、缺乏整体规划控制,资源整合及产品开发不够
淄博组群式的城市格局使得乡村旅游景区分布广,景点之间联系松散、共生性低,在连片规模经营上有着先天的不足,为此政府的统筹规划、科学布局、系统开发就成为乡村旅游事业发展的关键。

前期发展较好的乡村旅游项目虽制定了
单体发展规划,但因缺乏总体规划的统筹指导,以致出现一哄而上、一哄而下,恶性竞争,低层次发展等问题。

各区县乡村旅游整体处于无序状态,产品形式单一、模式雷同、品位不高,没有形成地区特色,多数乡村旅游点的功能定位还停留在“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院”、爬山、垂钓、采摘等传统项目层面,很难突破。

3、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薄弱,管理水平亟需提高
与周边地市相比较,淄博市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

一是政府未能提供一个良好的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

发展乡村旅游,对基础设施要求很高,但这些工作仅仅依靠农民或某个协会是无法完成的。

政府没有吸引和鼓励投资、信贷、税收等配套的政策,导致了乡村旅游业发展对资金投入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乡村旅游开发地区的水电、网络、通信、卫生、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配套设施建设也不完善、不到位。

二是交通基础设施薄弱。

淄博的道路客观上有利于自驾车旅游,但是对“无车族”而言,交通不便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短板,甚至可能导致游客放弃旅游计划。

4、从业人员观念落后,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作为一个专业的旅游经营活动,乡村旅游业开发的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只有规划、管理、宣传、营销等专业人才相互配合,才能实现乡村旅游业的全面发展。

然而,现阶段淄博市从事乡村旅游业的人员大多为当地农民或村干部,一个人承担起了经营管理、宣传策划、产品生产营销的全部职责。

专业的旅游管理、技术人员缺口很大,直接导致部分乡村旅游景点出现“一流的服务设施,三流的服务质量”现象。

同时,担任旅游景点经营管理的从业人员绝大多数为乡村居民,现代经营理念和服务意识不强,有的仍停留在家庭自主经营阶段,多采用家族式管理,聘用的员工也多为亲戚或当地村民,不能完全满足游客需求。

三、促进淄博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综合淄博市旅游经济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全市乡村旅游业发展应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市场主体、群众参与”的原则,做到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保护性开发,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提高。

1、提高认识程度,强化政策引导
发展乡村旅游是一个富民战略。

全市各级、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发展乡村旅游的认识,切实把发展乡村旅游摆上重要日程,积极推动建章立制,整合资源,做活做好乡村旅游这篇大文章,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要坚持政府主导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划、综合管理、整体形象宣传推介等方面给予扶持和引导。

要建立部门协同管理机制,将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的大盘中考虑,形成有效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2、提升产业化水平,壮大乡村旅游发展规模
一是补全乡村旅游的缺失环节,以特色产品或资源为核心打造完整的旅游产业链,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娱、购的全方位服务,提高产业链整体收益。

二是突出“差异性”,加强对乡村旅游的宏观指导和设计,保证旅游资源的优化组合,减少同区域内的同质竞争,寻求错位发展。

三是按照“公司+农户+基地”产业化、市场化推进的模式,积极引进有实力的工商资本参与开发建设,培育核心旅游线路和产品,不断增强乡村旅游影响力。

3、健全基础服务设施,实现乡村旅游便捷化
一是修建乡村旅游交通网。

一方面,规划建设专门的旅游集散客运中心,实现乡村旅游景区能够公交直达,满足无车族的旅游需求;另一方面,尽快打通断头路,建设和改造通往景区的道路,实现景区间的互联互通,满足日益增多的自驾游客的需求。

二是健全旅游服务设施。

建设游客服务中心,满足游客咨询、导游等需要;配套住宿和餐饮接待设施,建立适合不同需求层次的酒店,鼓励当地居民建设标准化的家庭旅馆;加快乡村旅游接待的信息化建设,满足游客在旅游景区的网络化需求;完善乡村水电建设,解决好停车场、厕所、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排放等问题。

三是引入市场机制,广纳社会资金参与建设和经营,推进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资多元化、经营市场化的发展。

4、加强宣传推介,打造知名品牌
一是通过打造乡村旅游体验馆、数字乡村游网站、三维旅游服务平台、乡村游电子商务、便利游一卡通等,使游客能够通过网络平台自由选择、预购、预览线路和产品,充分利用微博、微信、二维码等现代化信息手段,实现信息最大化的传播。

二是设计和包装淄博市旅游品牌,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网络开辟出独具特色的旅游板块和专栏宣传淄博市乡村旅游,全面提升和扩大知名度。

三是加强区域合作,开展联合营销,利用与其他地市区域旅游合作框架协议,加强与重点客源地的旅游协会、旅游企业和主流新闻媒体的合作,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展示、推介、促销淄博市乡村旅游产品。

主动积极地与周边地区成熟景区开展联合和合作,将淄博市特色乡村旅游产品与之进行有效整合,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达到繁荣乡村旅游市场的目的。

5、加强人才培训,提升发展能力
以“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为抓手,与相关院校合作,建立旅游教育培训体系。

不断加大乡村旅游的智力扶持力度,建立旅游服务人员培训基地,聘请专家从文化水平、礼貌礼仪、服务理念、操作技能、卫生、安全、专业知识、旅游法规等方面免费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并特别培养一批乡村旅游的专门人才,引领乡村旅游从业者整体素质的提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