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其非常重要的意义和特性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其非常重要的意义和特性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其非常重要的意义和特性。

首先,做为一个老师应确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进步的动力。

在学生尚未成熟的心态中,经常会抱着报复或报答去对待学习。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促使学生拥有一个好的情绪去面对学习。

一个没有爱的教室会使整个教育苍白,失去活力。

伟大的老师耶稣将自己的学生"雷子"约翰改变成一位爱的使徒,就是用自己的爱去感化的。

但是,作为老师也要明白,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先要付出代价。

一个老师若要得到学生对你的尊重,不是每天在课堂里高呼着尊师重教所能获得的。

耶稣给了我们一个金规玉律:你愿人怎样对待你,你就要怎样对待人。

所以,要想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必须在实际上有所付出。

需要有时间去关怀。

了解学生,以爱的行动去解决学生所遇的身心难题,并在教学上付出更多的时间,博得学生对你授课的喜欢和接纳。

当老师站在讲台前时,不是体现他与众不同的高高在上,而是要与整个课堂融为一体。

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是为课堂所准备的。

他是老师,引导学生参与他为课堂预备的每项活动;他也是朋友,随时关怀着每一个学生身心的需要。

做为老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所表现的态度也显得格外重要。

他的态度必须包含三个重点:同感、尊重、真诚。

同感指他需要了解学生的哪些世界,以学生的眼光去感受事物,以致可以避免一些无谓的冲突。

如保罗所言:在软弱人中我要做软弱人,为要得软弱人。

耶稣的完美人格里也体现了他与喜乐的人同乐,与哀哭的人同哭的特点。

如果老师仅以自己的主观标准和个人感受来看待学生,就不能与学生建立互相接纳、互相宽容、信任的良好关系。

尊重乃指老师当接纳每个学生,重视他们的个体人性尊严与价值。

每一个生命都是照着神的形象创造的果实,无论有何优或缺,他都是值得尊重的。

真诚是指师生之间不需要扮演完美者、全能者,;老师要让学生知道,他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

如果一个老师注重自己的权威,而导致学生忽略了神和真理的权威,此乃为他教育事工的可悲。

师生之间的真诚相待乃表现师生良好关系的重要因素。

如何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下提几方面的建议:第一,老师应早到教室,对早到的学生可表示亲切的欢迎。

也有机会与他们在课前有交谈的机会。

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

对与学生的家庭、学校爱好、都可以成为交谈的内容。

也以此来表达对学生的关怀,透过课前的沟通来建立师生关系。

第二,老师在上课时的态度也将直接影响着师生关系。

每个学生都喜欢自己的老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谁会喜欢自己的老师在那里大吼大叫,发着刺耳的声音。

做为老师要在上课时应留意每个学生的反应,注意关切他们的需要。

并能采用轻松有序的教学法,来调节课堂的气氛。

第三,课后的关怀也更不能忽略。

例如:透过实际行动,帮助学生解决心灵及生活的难题,籍着家访、电话或通信来关怀,保持与发展师生之间的沟通功能或邀请学生共进晚餐、野外旅游等,都将有助于促进更好的师生关系。

有了爱,才有了教育。

有了爱的教育,就如同在教育的火把上点燃了火,发出亮丽的光芒。

师生关系的技巧运用一、前言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从幼儿→儿童→青少年各种不同阶段中,学校生活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对我们的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

人格的养成,知识的获得,处世之道都可在学校中学得;因而老师也自然地与我们产生了密不可分的关系,除了当「经师」外,更应是位「人师」。

在这个多元化变迁迅速的社会里,师生关系也起了些变化,教师并非学生知识唯一的来源;在教学情境中,不只教师评估学生,学生也同样地在评量教师。

师生间的互动多了,因此师生间的沟通就显得更加地重要了!若有个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上势必会事半功倍,为了达到此目标,就得运用有效的沟通技巧来促进教师与学生之关系,并且帮助解决学生之问题,让学生有如如沐春风,替学生点燃一盏明灯。

二、师生沟通之原则师生沟通中,通常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客体,由教师来引导学生。

而赢得学生的信服、接纳是师生沟通效能的最先决条件。

根据研究,沟通关系的联结有二:一是因情趣关系〈喜欢、尊敬、仰慕〉而联结,以人格、专业知能为基础;二是因隶属、因果关系〈行政、规定、法定权威〉而联结,以行政关系,表面权威为条件。

前者在关系的联结效果上较后者为佳,也即是以德服人型的教师。

为求有效的沟通,教师方面应从以下几个大方向着眼。

了解学生----是促进师生关系融洽的基本原则。

教师需先对学生之身心特质个性、喜好有所了解;也要知道学生个别的差异,不同的要求,才能对症下药,实施因材施教;此外,还要了解学生的行为动机,站在学生的立场看问题,了解他们的感受。

良好师生沟通的心态----教师究竟应抱持何种心态呢?要有乐观积极、期待、耐性、包容、成就感的态度。

把每一位学生都看成很有希望的小孩,物轻易放弃学生;教师需期待自己有能力去解决问题、去沟通,相信自己的能力;当然了,在沟通中,一定要很有耐性,唯有耐性才能包容,允许学生的质疑,有个开放的胸襟;也因学生有所成长而感到快乐与成就。

不同的心态会影响一个人不同的处理方式,所以教师必需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

有效的引导----「引导」并不是老师决定学生表达的方向,或限制学生表达的范围和程度,而是协助学生作更进一步更深一层的表达。

有效的引导,乃以鼓励性和启示性的语句来引发学生的问题,作更多的且更有效的表达。

以学生现有的能力、程度为基础,不超过其认知的了解程度。

语意要明确,表达清楚,避免误会,表达清楚,避免误会。

在彼此尊重的前提下进行沟通。

由于沟通是双向的,所以学生方面也要尽力配合。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也应抱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有了问题主动找老师请教;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并且保有一颗开放、接纳学习的心!三、师生沟通的技巧:师生之间存有一些有形无形的沟通障碍,有的容易克服,有的则否。

若要获取沟通效果则须特别讲求沟通的技巧。

以下就不同方面做技巧的分类:沟通关系的联结:赢得学生的信服、接纳是师生沟通效能的先决条件。

根据研究,沟通关系的联结有二:一是因情趣关系﹝喜欢、尊敬、仰慕﹞而联结,以人格、专业知能为基础;二是因隶属、因果关系﹝行政、规定、法定权威﹞而联结,以行政权威、表面关系为条件。

论者指出,前者在关系的联结效果上较后者为佳。

专心的倾听:沟通是讯息的传递过程,因此特别讲求听及说的有效运作。

「听」包括三层次,而第三层次是为专心的倾听,其现象为(1)具有相当理想的听讲互通网络,彼此的响应效果很好;(2)听者能抓住讲者所提出问题的核心,并且以理性的态度提出适切的反应和引导,使听讲间一直有持续性的沟通机会;(3)除能真正听到问题核心之外,更能体会讲者肢体、语言和内心的感受而形成有效的沟通。

亦即包括心理上和行为上的倾听,因此,为求师生间的有效沟通,老师应要在沟通过程中有专心倾听的条件和技巧。

有效的引导:是老师协助学生作更进一步或更深一层的表达。

有效的引导,是以鼓励性和启示性的语句来引发学生问题作更多且更有效的表达,避免漫无边际、缺乏主题甚至沟通「短路」、流于一问一答的表面沟通。

有效的沟通须注意以下数点:以学生现有的能力和了解程序为引导基础,不超越其认知和语意了解的程度。

多使用接纳性的语言,即鼓励和启示性的用语,尽可能避免使用批评或责备的语气。

以简短的话,如「对」、「好」、「是」、「原来如此」和适当的肢体动作,如「点头」、「目光接触」、「身体稍微前倾表示专心、接纳来鼓励学生继续表达」等。

多用开放式的问句,少用封闭式的问句,亦即以「什么」、「怎么」、「如何」、「你的意思是…」、「根据你的经验」……等开放引导问句来问话。

理性的影响:师生沟通的目的,即在以老师为主体下设法去影响学生,因此在影响的过程中应以理性为基础,其技巧为:先容忍学生不同的观点和意见,而不一开始就苛责或批评学生的是,以免影响情绪而造成沟通的短路。

语意要明确,表达要清洁,以免对方会错意,形成误会或冲突。

如果彼此有争论,不要语带讽刺或羞辱对方。

沟通是要在彼此尊重下才能有效进行。

同时,争议时应论事不论人,更不翻旧帐,也不把事情作相关性的扩散。

态度的改变:藉由外在力量和奖惩作用或社会压力发生效果,但以内在认知和情感作用的自动调整为佳,其技巧有:允许学生质疑,并提供学生可参考的资料或文献,以扩大其认知范围,尤其是敏感问题。

安排实际的生活或活动情境,如团体活动、社会服务活动,以藉由亲身体验来自动调整认知,改变态度。

给予实际的正向模仿或认同机会。

亦即老师透过实际的推力,如实际的指导、示范方法的提供,使学生有所参照、遵循,而非光说不练,流于形式上的教训。

四、案例:背景:某一国中要求学生在午休过后,需以排队方式准时进教室。

原先处理方式:老师每一天中午不得不出去以吼叫的方式,强迫一群缓慢聚集心不甘情不愿的国中生到齐排队,等到进入教室,老师因为已浪费十分钟而已经无法对学生保持和颜悦色,老师问学生:「同学们,当钟响时我们是否要继续玩耍?」学生:「不。

」老师持续问题:「同学们,当钟响时我们该怎们办?」学生:「排队。

」老师接着问:「从今以后,不用再老师吼你们进来,好吗?」学生:「好。

」隔天,情况依然。

新的处理方式:老师停止发问,代以发出「我-----」的讯息,告诉他们,老师是多们厌倦为了排队向他们吼叫,也害怕校长因为他们浪费时间而不利老师的考绩。

然后老师听学生发表意见,学生倾诉说他们讨厌在烈日下排队等老师并质疑排队的必要性,不明白为何不能一钟响就进教室。

老师发现要学生排队的理由除了惯例以外没有其它理由,于是老师和学生决定把彼此的需要找出来;老师提出希望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教室;学生提出希望避免在烈日下的运动场等候老师。

最后老师采纳学生提出的意见:钟声一响学生就从运动场走向教室,而老师也从教师休息室走向教室,家一起进教室,实施效果良好,学生准时进教室,并且大家避免了因此事心情不佳,而度过愉快的下午。

分析情况一:老师并未以同理心在学生的立场去思考他们的需要,只是单方面的发出「你----」讯息与学生沟通,但当老师发出「你----」讯息时,不但是为了学生具有与你接触的需要而责怪学生,也是在卸脱对自己内在感受(心烦)的责任,「你----」讯息也同时是在否定学生,老师并未试着去找出为何学生不能准时进教室的原因,学生也未提出自己的需要,问题依旧持续。

情况二老师发出我讯息与学生沟通,并以同理心站在学生的立场鼓励他们提出意见,以积极倾听(解读学生发出的讯息)的方式去找出此问题真正的症结,并寻求共识。

此案尚有几点要注意:我讯息的运用:我讯息的优点:有使学生高度改变行为的可能性最小程度对学生的否定对师生关系杀伤程度低我讯息若良好使用可让学生有明理的反应及引起其责任感,但它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虽然我讯息的使用对学生所引起的自卫心理较轻微,但它毕竟是一种责备,没人喜欢被责备,即使是结构最佳的我讯息,也可能伤害学生,因此老师需以辅导的转换当作我讯息的转文件,即「积极聆听」,才能真正沟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