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喷锚支护方案

喷锚支护方案

目录1 编制依据 (1)1.1 合同要求、设计要求 (1)1.2 主要规程、规范 (1)1.3 参考资料 (1)2 工程概况 (1)2.1 地理位置 (1)2.2 工程地质条件 (2)3 支护方案设计概况: (2)4 施工方案 (3)4.1 施工总体部署 (3)4.2 喷护支护施工 (3)4.2.1 测量放线 (3)4.2.2 土方开挖 (3)4.2.3 修坡 (3)4.2.4 挂网 (3)4.2.5 喷射混凝土 (3)4.2.6 防排水措施 (3)5 监测 (4)5.1 监测内容 (4)5.2 测试要求 (4)5.3 监测与测试的控制要求 (4)5.4 监测数据处理及反馈 (4)6 质量保证措施 (4)6.1 分项工程施工质量检验标准 (4)7 应急预案 (5)7.1 应急救援系统 (5)7.2 重大事故应急处理预案 (5)7.2.1 边坡出现险情 (5)7.2.2 周边出现危害性差异沉降 (5)7.2.3 应急方案 (5)7.2.4 边坡险情事故处理 (6)7.2.5 周边建筑危害性不均匀沉降处理 (7)7.2.6 条件保障 (7)8 安全施工措施 (8)1编制依据1.1合同要求、设计要求(1)*************项目施工合同(2)**************)项目施工图纸1.2主要规程、规范《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1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钢筋焊接及验收规范》(JGJ18-2012)《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范》(JGJ33-2015)《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1.3参考资料(1)《深基坑工程设计施工手册》龚晓南主编(2)《支挡结构设计手册》尉希成编著(3)《土力学及基础工程》陈希哲主编(4)《地基与基础施工手册》江正荣编著(5)《基坑与边坡事故警示录》曾宪明编著(6)《现行建筑施工规范大全》(修订缩印本)(7)《建筑结构静力计算手册》(8)***********************施工组织设计(9)***********************施工总进度安排、地地质勘查报告2工程概况2.1地理位置***********************位于**************;处于东线高速公路以东、************区域内,靠近铁炉港,距*******30公里,距********机场43公里。

项目*************************本****************2.2工程地质条件本场地地形基本平整,四周空旷,土质情况见下表:3支护方案设计概况:支护方案采用自然放坡(坡度1:1.5,大于5米时采用二级放坡)+挂网喷射。

喷射砼的强度等级为C20,配合比:水泥:水:砂石=1:0.4:4.0-4.5,碎石最大粒径应小于12,喷射压力为0.3MPa。

喷护具体做法另见附图。

4施工方案4.1施工总体部署4.2喷护支护施工喷护支护的施工工艺流程:测量放线==>土方开挖==>修坡=>挂网=>喷砼。

4.2.1测量放线根据基坑支护方案测量放出开挖线,用白石灰撒在现场。

4.2.2 土方开挖基坑边坡应分段分层开挖,采用反铲挖土机,预留10cm~20cm 人工修坡,挖掘机在开挖作业面时,要听从基坑支护作业施工员的指挥,绝不能擅自开挖作业面及作业面附近的土方。

作业面开挖完成后,须根据施工现场的排污、排水布置挖出喷护施工用水排放槽,以利喷护施工用水能顺利流至污水排放点排出。

4.2.3 修坡机械开挖后,由人工铲除边坡上的松土及欠挖土体,填实超挖洞穴,进一步提高边坡的平整度;作业面渗水较大时,须设置临时排水孔。

当开挖后发现边坡土质较差时,可先初喷底层混凝土,初喷混凝土厚度以3~5cm 为宜。

4.2.4 挂网钢筋网的直径、间距和构造应符合设计图纸要求;钢筋网须离边壁约3~7cm ;各层钢筋网之间采用绑扎搭接,搭接长度应不小于10d ,坡面上下段钢筋网搭接长度大于30cm ,加强筋和锚头须按图纸大样牢固焊接。

4.2.5 喷射混凝土喷射砼应分段分片依次进行,同一分段内喷射顺序应自下而上,一次喷射厚度不小于40mm ,喷射时,喷头与受喷面应垂直,宜保持0.6m~1.0m 的距离,喷射人员应控制好水灰比,保持砼表面平整、湿润光泽,无干斑或流淌现象。

4.2.6 防排水措施土方边坡修整完成后,横向每隔4m 、竖向每隔2.5m 设置一个泄水孔,泄水孔用Ф50PVC 塑料管制成,长度500mm ,打入边坡土内300mm ,露出土外200mm ;基坑边坡导水孔大样如图:25005监测5.1监测内容⑴沿坡顶顶面每隔30米设一位移观测点;⑵沿临近基坑范围道路每隔20米设一沉降观测点;5.2测试要求⑴监测点、后视点、水准基点应设置在基坑施工影响范围外。

⑵量测周期:基坑土方开挖到地下室侧壁回填;⑶测试单位及时向设计人员通报测试结果。

5.3监测与测试的控制要求⑴水平位移速度不超过10mm/d,位移总量小于42mm;⑵周围道路、建筑沉降速度不超过2mm/d;周围道路沉降总量小于50mm。

⑶位移观测用电子经纬仪,沉降观测用精密水准仪,精度为标准二等水准。

5.4监测数据处理及反馈监测数应即填入规定的表格,及时向项目经理报告,定期向业主和监理工程师报告。

如发现数据明显变化或临近报警值时应即向项目经理、业主、监理工程师报告。

6质量保证措施6.1分项工程施工质量检验标准1、修坡应平整,在坡面喷射混凝土支护前,应清除坡面虚土。

2、喷射细石混凝土时,喷头与受喷面距离为0.6~1.2m,自下而上垂直坡面喷射,一次喷射厚度不宜小于40mm。

3、钢筋网保护层厚度不小于20mm。

4、严格按施工程序逐层施工,严禁在面层养护期间抢挖下一步土方。

5、基坑开挖过程中因土质较松散而发生局部土体不稳定时,可采用的方法有:(1)视土质情况减小土方开挖深度。

(2)可在土方开挖后立即喷射一层40mm厚的砂浆或混凝土,再进行下一步施工。

(3)若不稳定土体已塌落,视塌落土体大小用编织袋或草袋等物装土填充密实后,挂钢筋网或进行压力注浆,再进行下一步工序施工。

6、施工过程中边坡出水而影响边坡稳定时(1)了解施工场区周边地下管线(上、下水、污水、雨水及消防等)是否有渗漏现象,报请甲方及时切断水源并进行补漏和堵截。

(2)边坡可采取设置导流花管的方法将土体中水导出,在基槽内设置盲沟和集水井(具体做法见附图),用水泵将水尽快排出基槽。

7应急预案7.1应急救援系统现场成立应急预案项目指挥部和应急专业队,指挥部管理机构及成员为整个现场项目部人员。

将应急管理人员进行职能分工,待应急方案启动后各负其责。

7.2重大事故应急处理预案7.2.1边坡出现险情⑴本工程边坡位移预警值按照60mm记取,如边坡位移量超过上述警戒值则启动应急预案,加强边坡位移观测,如果边坡位移稳定则注意加强监测,如果边坡位移持续增大且无停止的迹象则立即疏散出险边坡附近人员及设备,切断边坡附近电源。

⑵分析出现险情原因,边坡附近停止降水施工。

7.2.2周边出现危害性差异沉降边坡由于降水可能出现不均匀差异沉降,如果不均匀差异沉降过大则可能危害建筑物,引起建筑物开裂。

如果周边建筑物差异沉降大于1.5‰,则需要停止抽降,根据情况分析原因。

7.2.3应急方案1、抢险人员、机械设备1)抢险队伍:现场施工人员组成抢险队伍,人数不少于30人。

2)抢险机械、设备抢险机械、设备见表。

抢险机械、设备表7.2.4边坡险情事故处理边坡发生险情后及时撤离现场附近人员及机械设备、材料,在发险地段树立围挡、立警示牌,调集挖土机在坡底附近堆载以减轻边坡安全隐患。

分析事故发生原因,对于边坡附近渗漏水而导致的险情及时采取堵漏措施防止渗漏,对于坡顶超载原因导致的险情及时卸载,如本身安全性不足,则在边坡稳定后及时采取加固措施对边坡进行加固处理。

具体应急措施如下:(1) 首先与建设单位密切配合,了解施工场区周边地下管线(上、下水、污水、雨水及消防等)是否有渗漏现象,及时切断补给水源并进行补漏和堵截。

(2) 增加边坡监测次数,做好记录并及时上报。

(3) 边坡位移发生突变,地面产生较大裂缝,位移未有收敛迹象①立即封锁该区路面,禁止各种车辆及无关人员通行,及时通知领导、设计人员及安全人员到场。

②判断边坡出险原因,如果由于边坡荷载、渗漏等原因引起的原因,则可以根据现场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例如边坡加固、坡后卸荷。

如果由于桩发生较大的变形而产生的危害则根据情况分析原因,采取必要的加固措施(增加锚杆),在加固施工前应保证边坡安全,可以在坡脚堆土回填或其它支撑方法减缓、阻止边坡位移。

③缩短边坡监测周期,同时尽快分析事故原因,找出最有效的解决方案避免事故继续恶化,防止类式现象发生,保证工程顺利进行。

7.2.5周边建筑危害性不均匀沉降处理如周边建筑物差异沉降大,超过警戒值则立即采取措施,措施如下:1)采用跟踪注浆方法。

沿沉降区域大的建筑物一端边缘或建筑物周边打出注浆孔,孔深根据建筑物基础埋置深度和发生压缩变形、下沉土层的位置确定。

孔径150mm,孔间距约2-3m,孔深应超过建筑物槽底深度。

然后向孔内注入一定配比的水泥浆(水灰比0.40-0.50),注浆量和注浆压力根据发生沉降的实际情况确定。

注浆时应边注浆边观测,防止注浆过量引起危害。

2)当距基坑较远的建筑物发生均匀沉降时也可采用地下水回灌的方法进行处理。

即在沉降相对较大区域打出一定数量的回灌孔,下入回灌花管,回灌量和注水压力根据沉降具体情况确定。

7.2.6条件保障1、器材(1)、根据自身需要,确保各救援组织器材装备应为何标准,包括通讯器材、救援器材、防护器材等。

(2)、落实对防护器材、救援器材、药品等的专人保管、定期检查保养制度,使常处于备用状态,并由项目部相应的部门负责应急救援器材使用方法的培训和检查任。

2、经费项目部按照一定比例从工程款中提取以保证事故应急救援所需经费。

3、人员应急救援指挥部成员、救援队成员应按照专业分工本着专业对口、便于领导、便于集结和开展救援的原则,建立组织,落实人员,每年年初根据人员变化进行组织调整。

对于各专业队员的来源,要求对其权利与义务做出相关规定。

4、建立相关制度⑴值班制度:工程项目部建立昼夜值班制度,安排管理人员值班任务。

⑵检查制度:结合生产检查,每月定期检查应急救援工作情况。

⑶例会制度:每星期定期召开指挥部成员和救援队负责人会议,汇报上阶段的安全生产和救援工作情况,布置下一阶段的安全和救援工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