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贤小故事
司马懿掌握曹魏政权后,立即请他入幕为从事中 郎,他慑于司马氏的势力,只好低头就范。凡是 司马府上有宴会,他是每请必到,到便喝酒,有 时真的醉了,有时伴装酒醉,以此来掩饰自己。 有一年,他听说缺一名步兵校尉,又听说步兵营 里多美酒,营人善酿佳酒,于是请求去那里当校 尉。当了校尉后,就整天泡在酒中,纵情豪饮, 一点也不问世事。后人因之称他为阮步兵。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 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 天质自然。
嵇康
恬静寡欲,含垢匿瑕,宽简有大量。学不 师受,博览无不该通,长好《老》《庄》。
嵇康
与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 “康以魏长乐亭主婿迁郎中,拜中散大夫” 中散大夫,《后汉书》载属光禄勋,六百 石,没有固定人数 。
山涛
同阮籍一样,走进竹林之前,山涛也经历过官场,做过河南从事。 结识了嵇康和阮籍之后,山涛深感荣幸。 他曾经对妻子韩氏赞叹道:“此生只有他俩可以做朋友。” 《世说新语》记载,之后,山涛的妻子对山涛说,他们的才智远远超 过你,你只能以度量和他们交朋友。山涛赶紧回答说,他们也认为我 以度量见胜。 然而,走进竹林中的山涛,对《老》《庄》并没有真正的兴趣,仅仅 是口头谈谈而已。 《晋书》本传记载,山涛为布衣时家中贫寒,妻子常有怨言。山涛说: “且忍饥寒,我后当做三公,不知汝堪做公夫人否?”可见,山涛对 做官早有盘算。 山涛还和司马氏有着亲戚关系。 当司马氏集团与曹魏集团争夺政权时,他摸不准形势,不知道谁胜谁 负,因此逃离了官场,走进了竹林。 但是,对钟情于仕途的山涛来说,这只是权宜之计。
阮咸好酒
阮咸喝酒,常常进入一种忘我状态,兴致来了,有酒就喝,一不管酒的 质量如何,二不管是谁的酒,三不管身处何种境地。一次,他与族人 聚饮,大家嫌用小杯子喝不过瘾,改用一个大盆子代替,正喝得酣畅 淋漓时,忽然跑进来一群猪。只见一群猪拱着鼻子与大家争饮,众人 连忙轰赶这群猪。一群大猪被赶走了,这些人却惊呆了:只见留下的 一头小猪,正和阮咸头挨着头,一块儿扎在盆子里喝酒呢!竟不分彼 此了! 众人都笑了,赶紧对阮咸说:快把猪赶跑!它正与你痛饮呢!阮咸却 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那意思是说:天地造化万 物,原无贵贱之分,为啥就不能让猪喝点酒呢?来来来!共饮,共饮! 他热情地邀请小猪,又痛痛快快地喝起来。 阮咸的这种做法,不但无视封建礼教,也超越了人性的弱点。170 0多年前的西晋初期,封建礼教每天都在“吃人”,他这样做,绝不 是犯傻或者精神上出了问题,他这是在故意蔑视、反抗封建礼教。
山涛
山涛是“竹林七贤”中年龄最大的一位,一生历 经几起朝政变故。他的一生可分为两个阶段:39 岁以前,只是一个山野布衣;40岁始入仕途,虽 有几次辞官,但后半生几乎都在官场度过。史书 对山涛的记载与评价,大多针对他后半生事迹而 言,对他的前半生只有极少的一点记载。从他后 半生的材料看,山涛长期居官场,与司马氏的关 系甚融洽,且任职又极勤勉(嵇康曾因此与他绝 交),似乎是与“竹林七贤精神”背道而驰的。
山涛与孝
虽然,山涛曾经一度步入百家岩的竹林中,和嵇 康、阮籍等人谈玄论道,但他真正信奉的是儒家 思想。孝,在他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据说,得 到母亲生病的消息,山涛立即告假回家。看见面 容憔悴、病重卧床的母亲,山涛失声痛哭。责怪 自己没有尽到孝子的责任。山涛整天守护在母亲 身边,喂汤喂药。连给母亲做的饭,他都要亲口 尝一尝,看看香与不香。《晋书》本传记载:母 亲去世之后,山涛虽“年逾耳顺”,但“仍居丧 过礼,负土成坟,手植松柏。”山涛还准备在坟 墓旁边结庐而居,为母亲守墓。这与阮籍、王戎 居丧期间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
阮籍与礼教
有一次嫂子要回娘家,他大大方方地与她告别, 说了好些话,完全不理叔嫂不能对话的礼教。 隔壁酒坊里的小媳妇长得很漂亮,阮籍经常去喝 酒,喝醉了就在人家脚边睡着了,他不避嫌,小 媳妇的丈夫也不怀疑。 一位兵家女孩,极有才华又非常美丽,不幸还没 有出嫁就死了。阮籍根本不认识这家的任何人, 也不认识这个女孩,听到消息后却莽撞赶去吊唁, 在灵堂里大哭一场,把满心的哀悼倾诉完了才离 开。
嵇康
常修养性服食之事,弹琴咏诗,自足于怀。 以为神仙禀之自然,非积学所得,至于导 养得理,则安期、彭祖之伦可及,乃著 《养生论》。 又以为君子无私。 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 流者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子咸、琅 邪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 贤”也。
竹林七贤——阮籍
山涛书法
与山巨源绝交书
山涛,字巨源。因此,这封信的题目就叫《与山巨源绝交书》。信中 写道:足下举荐我做官,恐怕不是想要真的抬举我,而是因为足下独 自做这样的官感到害臊,所以要拉我去做你的助手。就像厨师不好意 思一个人独自屠宰下去了,要拉一个祭司去帮忙一样。在绝交书中, 嵇康一一列举出自己难以做到的、官场上的“必不堪者七。”接着, 嵇康又说明了自己不能进入官场的“甚不可者二”是:每每非议商汤 王、周武王而鄙薄周公、孔子,为礼教所不容,此为甚不可者一;性 情刚直、放肆直言,遇事便忍不住,此为甚不可二也。因此,嵇康责 怪山涛不了解朋友的天性,强人所难。嵇康表示自己“愿守陋巷,饮 酒弹琴,教养子孙,也绝不出来做官。”《与山巨源绝交书》,实际 上也是一篇拒绝与司马昭合作的宣言书。为嵇康被杀害埋下了祸根。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指的是魏晋时代的嵇康、阮 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和王戎七位 名士。由于他们曾经在竹林中聚会,因此, 得了这么个雅号。 东晋之后,“竹林七贤”的名称开始流传 开来。 随着时光的推移,他们逐渐演化成为中国 文化的一个符号,和士人精神理想的象征。
竹林七贤——历史背景
钟会对嵇康素来景仰,一度曾到敬畏的地步,例如当初他写完《四本 论》后很想让嵇康看一看,又缺乏勇气,只敢悄悄地把文章塞在嵇康 住处的窗户里。现在他的地位已经不低,听说嵇康在洛阳城外打铁, 决定隆重拜访。钟会的这次来访十分排场,照《魏氏春秋》的记述, 是“乘肥衣轻,宾从如云”。钟会把拜访的排场搞得这么大,可能是 出于对嵇康的尊敬,也可能是为了向嵇康显示一点什么,但嵇康一看 却非常抵拒。这种突如其来的喧闹,严重地侵犯了他努力营造的安适 境界,他扫了一眼钟会,连招呼也不打,便与向秀一起埋头打铁了。 他抡锤,向秀拉风箱,旁若无人。这一下可把钟会推到了尴尬的境地。 出发前他向宾从们夸过海口,现在宾从们都疑惑地把目光投向他,他 只能悻悻地注视着嵇康和向秀,看他们不紧不慢地干活。看了很久, 嵇康仍然没有交谈的意思,他向宾从扬了扬手,上车驱马,回去了。 刚走了几步,嵇康问:“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 钟会:“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李白
阮籍——拒仕
大约在正始三年、公元242年前后,久闻阮籍大 名的太尉蒋济,准备让他做自己的下属。 阮籍听到消息后,写了一篇《奏记》,称自己是 “负薪疲病,足力不强”,婉言谢绝。后来,在 乡亲和亲属的劝告下勉强就任。但是,不久他还 是辞职了。 正始八年,阮籍又做了朝廷的尚书郎。但“少时, 又以病免。” 可是,没过多久,阮籍又接到大将军曹爽的征辟。 《晋书》本传说:“籍因以疾辞,屏于田里。” 这个举动,为他以后被司马氏看中,埋下了伏笔。
刘伶——不羁
他作为“竹林七贤”之一,却是一个道家 哲学理论的忠实的实践者,也是魏晋名士 中任性放达、不拘礼法的典型。 他对于自己的行为也无拘无束,对世俗礼 法更是嗤之以鼻。《世说新语· 任诞》记载: “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 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 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
大醉六十日
阮有一女,容貌秀丽,司马昭想纳为儿媳, 几次托媒人登门求婚.阮对此进退维谷,左 右为难.若答应,有损自己的声誉,还落得 个攀附权贵的坏名声;若不答应,得罪了司 马昭,会有生命之忧.于是天天沉醉于酒中, 等提亲的人来,已见他烂醉如泥,不省人 事了.这样一连六十多天,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宿酒未醒。 司马昭奈何不得,联姻之事,只得作罢。
阮籍 (210年~263年),中国三国时期曹 魏末年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河南开 封)人。阮瑀之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称 阮步兵。思想上崇奉老庄;政治上采取谦 退冲虚、谨慎避祸的态度 。 “博览群籍,尤好老庄,嗜酒能啸,善弹 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
青白眼
玄远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 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 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 将葬,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穷 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瘠骨立,殆致 灭性。裴楷往吊之,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楷 吊唁毕便去。或问楷:“凡吊者,主哭,客乃为 礼。籍既不哭,君何为哭?”楷曰:“阮籍既方 外之士,故不崇礼典。我俗中之士,故以轨仪自 居。”时人叹为两得。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 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 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 悦,乃见青眼。
“一日复一夕,一夕复一朝。颜色改平常, 精神自损消。胸中怀汤火,变化故相招。 万事无穷极,知谋苦不饶。但恐须臾间, 魂气随风飘。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 ---------《咏怀诗》阮籍
嵇康
嵇康,字叔夜,谯国铚人也。其先姓奚, 会稽上虞人,以避怨,徙焉。铚有嵇山, 家于其侧,因而命氏。
刘伶——醉酒
史称酒仙。仆人常年扛着锄头跟着,因为主人吩咐了:死便埋我。 刘伶路过杜康酒坊门前,抬头看见门上对联: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龙 两盏海底眠。横批:不醉三年不要钱。见此,刘伶想,看来不知我刘 伶了,有什么酒能醉我半天?既然这么牛,不出三天叫你关门。刘伶 走进酒馆,“拿酒来!”话音刚落,一位鹤发童颜的老翁过来斟酒, 一杯后还要,老翁劝他别喝,他不依。喝了第二杯,老翁说,再喝就 醉了。他又要了第三杯。三杯酒,只觉天晕地旋,连忙道别,一路跌 跌撞撞。回到家,刘伶就醉了。他交代:“我若死,埋在酒池内,酒 盅酒壶陪伴。”他的妻子照他说的安葬了他。三年后,杜康到刘伶家 讨要酒钱。刘伶妻子又气又恨说:原来是喝了你家的酒,还来要酒钱, 我还找你要人呢!便拉杜康见官。杜康笑道:“刘伶未死,是醉了。” 众人不信,开棺一看,见刘伶面色红润,杜康叫道:“刘伶醒来,醒 来!”刘伶伸开双臂,打个哈欠说“好酒,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