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讲矿产资源分类体系与储量计算要点:1)理解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工业指标等相关概念;2)新旧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分级的内容与对比;3)工业指标的内涵4)储量计算方法与过程重点:要求学生掌握矿床工业指标类型以及相关确定的方法;重点掌握新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体系、块断法储量计算的方法与过程。
1 旧的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体系1.1 相关概念1)矿产储量:简称储量。
指已被地质勘探工程(探槽、井探、钻孔)揭露的并已基本控制的矿产资源的蕴藏量。
包括两部分:探明储量和远景储量。
2)探明储量:指地质勘查达到一定探矿工程控制程度,经过计算得到的储量。
包括:A+B+C+D3)远景储量:是指有一定勘探工程控制,但达不到D级储量条件的那一部分经过计算得到的储量。
4)预测储量(资源量):是基于一般地质知识和理论推测存在的资源(推测储量)。
5、表内储量:又称可利用储量。
是指符合当前的工业技术经济条件和相关法规、政策,可以被工业开采利用的矿产储量。
6、表外储量:是指不符合当前的工业技术经济条件和相关法规、政策,暂时不能被开采利用的矿产储量。
或因品位偏低,或因厚度偏小,或因开采条件复杂,或因外部条件不允许,或因工业加工技术未解决等。
7、可采储量:指能利用储量中(表内)扣除开采、设计损失的那部分储量后,可以实际经济开采的那部分储量。
1.2 分类依据地质可靠程度:主要指可度量的工程控制程度。
i)矿体外部形态要素(形状、产状、空间位置)的控制与研究程度ii)矿体内部结构要素(矿石类型、品级、品位变化及夹石种类产出特征、分布)的控制和研究程度;iii)对影响和破坏矿体的地质构造因素的控制和研究程度。
1.3 固体矿产储量的分类分级分类:两类:表内储量、表外储量分级:按地质可靠程度分五级:A级储量:由生产部门探求的,其矿体形态、产状、空间位置及矿石的自然类型和品级等均准确控制或完全确定,可以作为矿山采掘计划依据的储量。
B级储量:详细控制矿体的构造、形状、产状及空间位置,对矿石类型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已经确定的、对破坏矿体的地质构造、岩浆岩体和夹石分布已基本查明的矿产储量,也是在地质勘探阶段探求的高级储量。
C级储量:(1)矿体的规模、形态、产状、空间位置已基本控制;(2)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分布已基本确定。
(3)破坏主要矿体的较大断层、破碎带、褶皱构造的性质和产状已基本控制。
D级储量:用系统勘探控制的储量;C级块段外推的储量;对复杂类型的矿床,用较密工程勘探达不到C级要求的储量。
E级储量:已经过探矿工程证实矿体(层)存在,但达不到D级储量条件的为E级储量。
1.4 主要弊端1.在分类概念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无法进行国际对比。
2.在分类依据上,强调地质可靠程度,把经济意义放在次要地位。
3.各级储量比例的要求不符合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规律。
4.不同类的固体矿产标准不统一。
5.勘探类型的确定因素,矿种间有差异。
2 现行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体系2.1 分类依据1 地质可靠程度:主要指可度量的工程控制程度。
i)矿体外部形态要素(形状、产状、空间位置)的控制与研究程度;ii)矿体内部结构要素(矿石类型、品级、品位变化及夹石种类、产出特征、分布)的控制和研究程度;iii)对影响和破坏矿体的地质构造因素的控制和研究程度。
2 可行性(技术经济)研究程度3 开发经济意义2.2 分类方案按地质勘查可靠程度分为:查明矿产资源和潜在矿产资源两大类查明矿产资源:指经勘查工作已发现的固体矿产资源的总和,其形态、位置、产状、规模、品位、质量、数量已经查明。
潜在矿产资源:指对矿化潜力较大的地区经过预查得出的结果,有足够的数据并能与地质特征相似的已知矿床类型类比的那部分资源量。
根据地质可靠程度将查明的矿产资源进一步划分为推断的资源、控制的资源和探明的资源。
潜在矿产资源称之为预测的资源。
推断的:指对普查区按照普查的精度大致查明矿产的地质特征以及矿体(矿点)的展布特征、品位、质量,也包括自地质可靠程度较高的基础储量或资源量外推的部分。
由于信息有限,不确定因素多,矿体(点)的连续性是推断的,其数量的估算所依据的数据有限,可信度较低。
控制的:是指在矿区的一定范围依照详查的精度,基本查明矿床的主要地质特征,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已基本圈定,矿石质量、品位已基本查明,矿体的连续性及开采技术条件基本确定,其数量的估算所依据的数据较多,可信度较高。
探明的:指在矿区的勘探范围依照勘探的精度,详细查明矿床的地质特征,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已经圈定,矿石质量、品位,矿体的连续性及开采技术条件均已详细查明,其数量的估算所依据的数据详尽,可信度高。
依据可行性评价分为:概略研究、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三个阶段。
概略研究:指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的概略评价。
所采用的矿石品位、矿体厚度、埋藏深度等指标通常是我国矿山几十年来的经验数据,采矿成本是根据同类矿山生产估计的。
目的是为了由此确定投资机会。
所估算的资源量只具内蕴经济意义。
预可行性研究:指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的初步评价。
其结果可以为该矿床是否进行勘探或可行性研究提供决策依据。
通常应有详查或勘探后采用参考工业指标求得的矿产资源 /储量数,实验室规模的加工选冶试验资料,以及通过价目表或类似矿山开采对比所获数据估算的成本。
按照经济意义划分,将查明矿产资源又可分为经济的、边际经济的、次边际经济的和内蕴经济的。
经济的是指矿产的数量和质量是依据符合市场价格确定的生产指标计算的。
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当时(阶段)的市场条件下开采,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环境等其它条件允许,即每年开采矿产品的平均价值足以满足投资回报的要求。
或在政府补贴或其它扶持措施条件下,开发是可能的。
次边际经济的是指在可行性或预可行性研究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或技术上不可行,需大幅度提高矿产品价格或技术进步,降低成本后方能变成经济的。
2.3 分类体系表中所用编码(111—334)说明:第1位数表示经济意义:1=经济的,2M=边际经济的,2S=次边际经济的,3=内蕴经济的,?=经济意义未定;第2位数表示可行性评价阶段:l=可行性研究,2=预可行性研究,3=概略研究:第3位数表示地质可靠程度:1=探明的,2=控制的,3=推断的,4=预测的,b=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可采储量。
储量:是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
在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或编制年度采掘计划当时,经过了对经济、开采、选冶、环境、法律、市场、社会和政府等诸因素的研究和相应修改,结果表明在当时是经济可采或已经开采的部分。
用扣除了设计、采矿损失后的数量表述。
依据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阶段不同,又可分为可采储量和预可采储量。
可采储量(111)是指探明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是扣除了设计和采矿损失后可实际开采的数量。
预可采储量(121)是指探明的(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扣除了设计和采矿损失后的可采部分。
基础储量:是查明的矿产资源的一部分。
指在地质可靠程度上是探明的或控制的、同时在经济意义上是经济的或边际经济的查明矿产资源的那部分。
或者说是经详查或勘探且经过预可行性或可行性研究、其经济意义是经济的或边际经济的那部分查明的矿产资源。
根据地质勘查程度、可行性评价阶段及其经济意义,基础储量又可以:A、探明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11b):B、探明的(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2lb);C、探明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2M11);D、探明的(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21);E、控制的(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22b);F、控制的(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22)。
资源量:查明的矿产资源的一部分。
是指仅经过概略研究推断的矿产资源或虽经可行性(或预可行性)研究,但其经济意义在边际经济以下(包括次边际经济的和内蕴经济的)的探明的或控制的那部分矿产资源。
资源量有以下几种类型:A、探明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11):B、探明的(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1);C、控制的(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2);D、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E、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F、推测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
另外,潜在资源即预测的资源量(334)?3 新、旧储量分类体系对比1)分类标准的对比新分类标准按照地质可靠程度、可行性评价阶段和矿产资源的经济意义来划分储量和资源量的类别,比较客观地反映了矿产资源勘查和开采的本质要求。
地质工作程度是基础,没有一定的地质工作,就不可能揭示矿体的存在,也不可能进行可行性评价,更谈不上矿床的经济意义。
2)分类体系比较3)新、旧标准下储量分类与勘探阶段4)新分类标准对地质勘查工作的影响A 、新的分类标准强调矿产资源的经济意义,把对矿产资源的可行性评价和经济意义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改变了过去只片面强调地质工作程度的分类办法。
要求提交的地质勘查报告必须同时包括可行性评价的内容。
B、新的分类标准不再作为验收地勘单位地质工作任务的标准,而是国家作为统计矿产资源储量的分类标准。
为探矿权人进行矿权转让,提供了统一市场尺度。
C、探矿权人在新的分类标准出台后,有更大的自主权。
探矿权人是否进行勘探,是否进一步进行勘查以及对勘探网度的安排,取样和布点,采取何种勘探手段,都具有完全的决策权。
4 储量估算4.1 储量估算的一般过程1)资料的全面收集、检查与核对2)确定矿床的工业指标3)图件的制作与矿体圈定4)选择储量计算方法5)块段划分与参数的确定(包括工业指标)6)储量计算(不同方法计算、误差分析)7)编写矿床储量报告4.2 矿床工业指标概念:是指在现行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工业部门对矿石原料质量和矿床开采条件所提出的要求,即衡量矿体能否为工业开采利用的规定标准。
是矿体圈定和储量计算的依据标准。
分类:第一类:与矿石质量有关的;第二类:与地质体厚度有关的;第三类:其他的。
常用的工业指标:(1)边界品位指在圈定矿体时,对单个样品有用组分含量的最低要求,作为区分矿与非矿的分界标准。
它直接影响着矿体形态的复杂程度、矿石平均品位的高低、矿石与金属储量的多少。
(2)最低工业品位或称为最低可采品位,是指工业可采矿体、块段或单个工程中有用组分平均含量的最低限。
它是划分矿石品级,区分工业矿体(地段)与非工业矿体(地段)的分界标准之一。
只有矿体的或块段的平均品位达到工业品位时,才能计算工业储量。
若矿体或块段的平均品位达不到工业品位,则该块段的储量称为表外储量。
(3)最低可采厚度是指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对具有开采价值矿体(矿层、矿脉等)的最小厚度(真厚度)要求。
(4)夹石剔除厚度是指矿体内可以圈出并在开采时可以剔除的夹石(非工业矿石)的最低厚度标准。
若夹石小于此指标,则不予剔除而和矿石一样对待;否则,此夹石应单独圈定处理,计算储量时,则不能参与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