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等农业院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课程体系改革思路探析

高等农业院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课程体系改革思路探析

高等农业院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课程体系改革思路探析摘要:文章从翻译课程体系规划、翻译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以及改革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方面探讨了高等农业院校英语专业翻
译教学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农业院校;翻译教学;课程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1-0272-2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各高校翻译本科专业及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点的建立,翻译课作为英语专业学生高年级阶段的核心课程及学生心目中期望值较高的课程备受英语教育界及广大一线教师的关
注和重视,翻译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但对起步晚、底子薄的高等农业院校的英语专业翻译课程而言,还普遍存在着课程设置特色不鲜明,忽视课程间的相互支撑、相互渗透,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其整体翻译能力的培养等问题。

因此,如何让农业院校的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如何在翻译教学体系建设中突出自己的特色,成为高等农业院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本文从翻译课程体系规划、翻译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以及改革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对高等农业院校英语专业
翻译教学课程体系改革思路进行了理性的、尝试性的探析。

1 翻译课程体系规划
农业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多数来自农村与城镇,与其他以语言教学为专长的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生相比语言基础相对较弱,学生的
学习主动性、学习能力及学习习惯明显滞后,生源质量处于劣势。

翻译课程的目标定位,课程的内容设置必须适合高等农业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特点。

1.1 确立翻译基本技能训练与农业科技英语翻译相结合的课
程目标定位
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0年3月修订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1世纪的外语人才应该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好的素质”的基本特征。

外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决定了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既要重视语言基本技能训练,更要重视专业知识教学。

翻译课程建设要顺应时代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应该以市场和社会对外语翻译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着力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

其培养理念应当强调实践性和专业性,翻译教学不能同“教学翻译”一样只解决学生语言问题,还应该完成通识教育和专门知识教育。

因此,高等农业学校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应以缩小市场需求与培养现状之间的差
距作为切入点,立足毕业生就业环境,将翻译课程体系与本学校优势学科相结合,确立以翻译基本技能训练与农业科技英语翻译相结合为特色的课程目标定位。

1.2 建立相互支撑、相互渗透的翻译课程体系
目前农业院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课程设置还存在一些问题。

课程设置因“人”而设的情况比较多,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许多农业院校虽然也设置了翻译理论与实践、口译、笔译等翻译必修课,但
尚未形成课程体系,所设课程教学时数有限,课程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与渗透,不能满足学生综合翻译能力提高的需求。

因此,应该逐渐建立相互支撑、相互渗透的翻译课程体系。

一般来说,翻译课程是在第5~7学期开设,学生在1~4学期基础英语教学阶段主要侧重于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基本功的训练。

因此,作为英语专业方向之一的翻译课程体系的建设应该突出农业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立足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综合翻译能力。

整个翻译课程体系的建设应突出语言知识技能和专业方向应用能力双本位的教育思想,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突出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融合性发展的培养规划,突出可持续、创新发展能力和服务三农相结合的战略目标。

翻译理论与实践与体现农业院校特色的课程作为一个整体来设置,从设计的整个教学过程到知识内容上,体现上下承接关系,即翻译理论与实践注重基础翻译能力的培养,而以农业科技英语翻译为特色的课程则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

2 翻译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思路
农业院校英语专业独特的培养目标和翻译系列课程体系的确立,为翻译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明确了指导思想。

翻译课程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学生的实践环节等各方面呈现新的特色,为翻译教学向科学、系统的方向迈进提供了可能性。

2.1 课程内容改革
翻译教学应该重视翻译理论的介绍,对于以提高学生翻译能力
为目标的翻译课来说,翻译理论是翻译实践的重要基础。

以往部分
教师和学生对翻译理论重视不够,认为翻译只要大量练习实践就足
够了,忽略了翻译理论对译文的指导作用。

杨自俭教授曾建议,在
“翻译理论部分应占30%~20%,实践部分占70%~80%”。

翻译教学中,
霍姆斯曾将翻译理论分为纯理论和应用理论。

本科阶段的翻译课应
以应用理论为主,其中的翻译专业知识是教学中的重点。

包括:翻
译的性质,翻译的标准和原则,翻译的形式,翻译的目的、方法、
步骤,文本类型与翻译方法的关系,职业翻译的特点,翻译项目管
理,译员的职业素质要求等等。

根据农业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知识
结构特点和现状,将翻译理论有机地融汇在翻译教学的各个环节。

因此,改革后的翻译教学内容主要涵盖应用理论介绍,英汉语言对
比,不同文本、尤其是农业科技英语文本的语言特点及翻译。

前两
项主要是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的教学重点,而农业科技英语翻译则主
要是高级笔译课的教学重点,课程间相互渗透,相互支撑,既注重
学生基础翻译能力的培养,又强调学生专业知识翻译能力的提高。

2.2 教学方法、手段改革
翻译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综合翻译能力的提高离
不开学生大量的翻译实践。

改革后的翻译教学应体现“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
习”的学习理念,学会自主学习,学会与他人合作,在翻译实践的
过程中树立正确的翻译观,培养学生可持续、创新发展的能力。


师在整个教学中,从翻译材料的选择,到教学各个环节的控制,再
到学生译文的点评等等都要充分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课堂组织形式上改变了以往翻译课上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模式,更多的重视学生的参与程度,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承担部分课堂任务。

每节课选出一个小组(以2人为佳)将课前准备好的译文进行讲解。

学生不仅仅提供译文,还要介绍翻译的过程,如文章是什么体裁,这种体裁的文章有哪些特征,翻译此类文章需要注意什么,翻译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难点,为解决这些难点用了哪些技巧,通过此次翻译活动有哪些收获,以后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等等。

这种教学方法比以往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方法更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也更好。

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多细节的东西如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进行考核等问题都要考虑进去。

如布置作业时,要求学生在翻译中撰写心得,记录翻译的难点、得失和感悟,让学生意识到作为译者身份存在的意义和影响。

2.3 改革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翻译教学改革绝非一朝一日之事,学生综合翻译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绝非只是一门课所能解决,需要英汉互译、初、中、高级笔译、农业科技英语翻译、科技英语阅读等一系列课程的有效合作支撑。

因此,翻译课程体系必须在内容及设计等方面体现上下承接关系,形成具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实现方法手段等科学的教学体系。

其次,翻译教学改革的实施离不开教师的努力,教师本身的专业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翻译教学改革的成败。

但从事翻译教学
一线的大多数教师在翻译专业领域都没有从业经验,参加各种翻译课程教学培训的机会也不多,直接影响了翻译教学的效果和改革的力度。

因此,翻译教师应该重视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利用各种机会参加翻译课程培训,有条件的学校更要创造机会派教师到企业挂职进行翻译锻炼。

而对于专业性较强的农业科技英语翻译课程,有必要和校内其他优势学科的教师加强联系,以弥补现有教师缺乏农业科技专业知识的不足。

最后,要重视学生实习这一重要实践环节。

农业院校英语专业应该逐步建立自己的实习基地以供学生实习使用。

但目前实习基地的建立还面临经费、方向等各方面的困难,因此有必要建立社会调研小组,尊重本地翻译市场的需求,以社会如涉外农业公司、涉外农科事业部门和涉外农学行政部门对农科院校翻译方向的学生的
需求为导向,逐步建立自己的实习基地,缩小学生翻译能力与用人单位需求的差距,扩大学生的就业面。

3 结语
总之,高等农业院校翻译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应该与本校其他优势学科相结合,体现农业院校英语专业特色和优势。

确立翻译基本技能训练与农业科技英语翻译相结合的课程目标定位,建立相互支撑、相互渗透的翻译课程体系,改革翻译课程内容、教学手段、方法以及学生的实践环节等方面,为翻译教学向科学、系统的方向迈进提供了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 李圣爱.农业院校英语专业高级英语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0,(12):55-60.
[3] 马会娟,管兴忠.发展学习者的汉译英能力[j].中国翻译,2010,(5):39.
[4] 许钧.外语教育:新世界展望―应该加强翻译教学改革[j].外语研究,2000,(2):3-5.
[5] 杨自俭.关于翻译教学的几个问题[j].上海翻译,2006,
(3):38-42.
[6] 张云,曾凡桂.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改革探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7):14-17.
作者简介:王昌芹,女,硕士研究生,吉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