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实践性作业的思考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言的规律,”这充分说明语文教学要与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相结
合,通过语文实践提高学生理解语文和运用语文的能力。
我们该如何看待作业,如何把“减负”落到实处,如何让作业成为学生学习、创造、游戏的乐园,如何有效设计小学语文实践性作业?教师应努力实现语文教学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统一,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的关系,设计恰当的作业。
1 把握设计角度
近年来,人们在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方面已有很大进展。
反思现实中语文家庭作业,仍笼罩在“应试”的阴影之下,内容局限于课本,教学形式单调,在学生作业练习方面,机械、重复的识记练习还大量存在。
学生做作业筋疲力尽。
这样根本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语文实践能力。
教师在设计语文实践性作业时,应当改变以往文本作业的单一形式,将听、说、读、写融入游戏、绘画、调查、参观、访问、制作、表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之中,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沉浸在作业的乐趣中。
2 注意设计的方法
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
接触一篇新课文时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活动来表现,或从生活的角度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课外调查研究”。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语文实践性家庭作业的布置要给学生广阔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可以自己确定主题、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实践、探索,达到激活知识储备、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的不同,开展活动。
学生由于年龄的差异,身心发展的不同都存在差异。
因此,在布置实践性作业时,应该充分考虑这些差异,开展不同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
3 实践性作业的设计类型
读课外书。
通过课处阅读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如举办读书报评比、好书点评、古诗欣赏会、采蜜本评比、百科知识擂台赛读书活动等,促进学生自愿、自
发地进行课外阅读。
读写结合。
语文教材的内容丰富,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笔者利用课文材料,设计一些课外练笔,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想象训练,这种凭借课文内容进行小练笔,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蕴含的丰富内涵,还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诱发学生潜在的创造智能。
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课。
例如:在学习了古诗后,在班上开展“古诗朗诵会”:第一,让学生对学过的古诗进行整理,按诗歌所学内容分类,可按季节分,也可按诗人分,还可按年代分,看谁读的古诗多。
第二,向大家推荐一首你最喜欢的诗,介绍诗歌的作者,说说你最喜欢的是哪句,喜欢的原因。
第三,选你最喜欢的方式展示古诗。
如书法、做书签、画画等。
这些实践活动,既达到运用知识去认识同类事物,扩大知识范围的目的,又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加强了课内外的联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的语文实践活动,把书本知识转化为活动技能,弥补了单纯的课堂教学的不足。
开展轻松愉快的实践活动。
小学生活泼好动,爱唱爱跳,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实践活动不能成为学生运用语文的一种负担。
因此要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爱做的实践活动。
如:猜谜语、做游戏、改编课本剧、成语接龙、校园模仿秀、创编故事、设计广告等等。
使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活动起来,在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
查阅资料。
笔者经常布置范围较广的作业,引导学生收集图片、书籍、网络等资料完成任务。
如端午节、清明节等节日来临之际,让学生去了解节日的来历及相关的名人故事,了解各地民风民俗,并动手做做香包,包包粽子。
通过实践,可以打开知识的大门,促进学生与社会的接触,对社会的了解。
同时,也培养他们养成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习惯。
此外,在语文教学中,笔者要求学习小组成员每月合作完成一期手抄报或剪报、墙报,其中每期手抄报要有一篇自己写的文章。
学生在办报的过程中,首先要广泛阅读书刊、杂志,收集有关资料,深入实际生活中去调查采访。
办报时,学生要综合运用阅读、作文、美术、书法等各种知识与技能,将刊头设计、材料取舍、排版、插图等集于一身。
最后,每月开展一次评报活动。
通过评报,又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的目的。
语文教学只有超越课本、超越课堂,引导学生走向现实生活,才能真正实现语文能力的提高。
通过语文实践性作业,充分展现了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能力素养在不同方面得到了提高。
开展语文实践性作业的方法还有很多,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今天,语文教师要敢于创新、博采众长,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