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1、PPT2:大家好,我是来自劳保0901班的梁凯舒,很高兴今天能和大家一起分享我们小组的。
我们组要带来的是关于老人摔倒无人扶事件的一些思考。
在开始之前,请让我来介绍一下我们组的成员,他们是崔贝贝、杨琛、娄金琼、吴洁清以及我。
PPT3:接下来,我来介绍一下我们小组的分工。
在完成这次展示的准备过程中,我们主要分为讨论、资料搜集、PPT制作这三个部分,在每一部分我们都进行了相应的分工。
首先…其次…最后的提问环节将由我们全体组员负责回答。
PPT4:下面进入我们今天的主题,我想先请大家看一些前段时间在网络上流行的段子——撑腰体。
撑腰体原话来自北大副校长吴志攀,经转载后迅速走红网络,并在网上引起了全国各地的大学生们模仿改编热潮。
北大版: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跌倒了你就去扶。
他要是讹你,北大法律系给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败诉了,北大替你赔偿!
北邮版:你是北邮人,看到老人跌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你就和他理论,要是你败诉了,这事校长保证,一个网民都讨论不了!
地大版:你是地大人,看到老人跌倒了你就去扶。
他要是讹人,地大校友办去帮你找温校友反映情况,要是败诉了,学校帮你找个金矿!
PPT5:我想请大家来编一个中南财大版本,谁来说一下?
你是财大人,看到老人跌倒了你就去扶。
他要是讹你,财大法学院给你提供法律援助,工商学院给你联络围观证人,新闻学院给你提供舆论支持,要是败诉了,财经系的学院会替你赔偿,刑司学院会替你教育那老人......校团委党委还会给你加德育分!
PPT6:乐于助人、尊老爱幼这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的传统美德,可是近年来频频出现八旬老人菜场摔倒无人敢扶窒息身亡、杭州学生帮扶老人被家长训斥等事件。
我们在谴责公众的冷漠的同时也在反思,如果换成自己会不会立刻上前救助,人们为什么会选择不去扶起跌倒的老人,于是我们小组对摔倒老人无人扶这一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了一些整理和思考。
PPT7:我们的展示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PPT8:第一部分:为什么,我们主要是分析了典型事件和其后续影响。
PPT9:一系列老人摔倒无人扶事件的爆发要从南京彭宇案说起。
2006年11月20日,一位徐老太在等公车时被撞倒摔成了骨折,老太指认撞人者是刚下车的小伙彭宇,告到法院索赔13万多元。
彭宇表示自己只是做好事将老人送至医院,而法院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判彭宇赔偿受害人损失共计45876.6元。
PPT10:彭宇案有两个争议焦点:一是一审法官以“主观推理”认为彭宇有责任。
二是一审法官颠覆了民法“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
本案证据不足,开庭三次,实际上,按照我国《民事诉讼法》,如果证据不足,就应该直接判决原告(老太太)败诉。
而一审法官推理:“从常理上分析,其(彭宇)与原告相撞的可能性较大,如
被告是见义勇为做好事,更符合实际的做法应是抓住撞倒原告的人,而不是仅仅好心相扶。
如被告是做好事,根据社会情理,在原告家人到达后,其完全可以在言明事实经过并让原告家人将原告送往医院,然后自行离开,但被告未做此等选择,其行为显然与情理相悖”。
PPT11:彭宇案造成的影响主要有:一是彭宇案成为了“标杆式判决”,对民众产生了心理上约束力,让人们觉得,做好事有风险,扶人前需谨慎。
二是彭宇案有一定的“破窗效应”,它模糊了一个基本价值观———好人有好报。
PPT12:此后一系列老人摔倒无人扶事件不断出现在公众的视线中…还有前些日子的佛山女童小悦悦被碾压无人前去救助的事件,社会道德观念虽然存在,但是由于社会的信任危机导致了道德判断受到了冲击。
PPT13:看到这么多的案例事件,我们不禁会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在第二部分我们小组将会从公众不敢扶老人和少数老人借摔倒讹人钱财的原因这两方面来讨论出现老人摔倒无人扶情形的原因。
PPT14:我们小组认为,公众不敢扶摔倒老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媒体选择性报道影响了舆论导向
2、司法判决的影响
3、公众缺乏急救知识
4、道德教育遭受冲击
5、公众的社会性及从众心理
PPT15:第一点,媒体选择性报道影响舆论导向。
大家可以看看这些新闻标题。
在一些老人摔倒无人扶的事件中,一些媒体为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对老人摔倒讹钱事件的某些细节进行了放大,同时为迎合公众的心理而进行了大肆的渲染和炒作,人为地扩大了事件的不利效应,舆论的力量使大家都认为只要是老人摔倒,都有讹骗的可能,给老人贴上了坏人的标签。
同时在彭宇案、许云鹤案中,媒体在司法审判之前就迅速地对案件进行判定, 引导了公众的思维与辨别方向。
PPT16:第二点,司法判决的影响。
在彭宇案和许云鹤案中都存在证据不足而法官进行主观推理,进行“自由心证”,在客观上加剧“如果你不是肇事者,为何帮我”的恶意猜想,让公众得出“乐于助人有风险”的结论。
PPT17:第三点,公众缺乏急救知识。
大家可以看看这个图,从图上我们可以知道,新加坡每八个人中一人掌握急救知识,美国每四个人就有一人掌握急救知识,而在我国相对发达的深圳市,急救知识普及率也只达到1%。
在很多案件中,老人晕倒,众人围观却没有人上前去救。
事后调查显示,不是大家没有想救的心,而是因为缺乏急救知识,不知道如何施救。
PPT18:第四点是道德教育遭受冲击。
“彭宇案”以及后续案件的影响下,家长们都害怕了,因此家庭教育中的道德教育也受到了冲击,大人昧着良心教育孩子不要去扶摔倒的老人。
PPT19:第五点是公众的社会性及从众心理。
人越多,人们越容易跟从,因为多数人行为的一致性形成一种选择的压力,所以人们才在心理上屈从于这种压力,与多数人保持一致。
即使不符合个人的道德准则,如果自己不服从这种社会的压力,反而会被当做异类。
于是当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选择不去扶摔倒老人的时候,人们会选择不去扶摔倒老人。
PPT20:下面我们看另一方面,出现少数老人借摔倒讹人钱财,一是因为法律意识淡薄,二是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造成的。
我国的养老保险长期以来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为主,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今年的7月1日才进行试点,如果老人没有单位,那么他就可能面临老无所依的情形,而医疗保险也是同样的道理,高额的医疗费用也是少数老人反诬帮助自己的人的一大原因。
PPT21:分析了出现老人摔倒无人扶现象的原因之后,我们进入第三部分,怎么办:如何让公众不为伸出援手而犹豫。
PPT22:我们小组主要列出以下几点建议: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促进司法公正。
2、普及社会急救知识,完善社会救助网络。
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相关的基金保障制度。
4、提高社会媒体法律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5、加强社会法治、道德文明建设,提高社会信任度,引导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PPT23:第一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促进司法公正。
首先法院依法作出审慎判决同时,还必须对判决的理由进行合乎法理的详细阐释,做到公平公正。
其次完善相关法规,严惩“碰瓷”行为。
最后可以借鉴西方“好撒玛利亚人法”,探索制定相关免责制度。
以法律形式规定公民有义务帮助遭遇困难的人,在紧急状态下,施救者因其无偿的救助行为,给被救助者造成某种损害时可免除责任。
PPT24:第二点是普及社会急救知识,完善社会救助网络。
建立学校教育、社会宣传和医疗机构教学相结合的社会急救知识普及网络。
PPT25: 第三点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相关的基金保制度。
首先扩大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合理设计居民个人承担比例,保障居民生活无后顾之忧。
其次,针对乐于助人产生的被救者的急救医疗费用,可建立专项救助基金并专款专用支出,同时建立追偿制度提供法律保障,即基金部门承担了急救费用后,有依法向其本人及家属追偿的权利。
PPT26:第四点需要促进社会媒体法律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
新闻工作者应加强行业自律,恪守职业道德,避免片面化和极端化。
媒体在报道社会热点、难点和焦点等问题时,应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进行解释和协调。
PPT27:最后一点,政府作为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者,社会善良风尚的提倡者,要加强社会法治、道德文明建设,提高社会信任度,引导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PPT28:以上就是我们小组关于老人摔倒无人扶事件的思考,由于时间、能力有限,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提出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