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澄清意义的方法
第二节 概念与语词
同一个语词也可以表达不 同的概念(多义词)。 同的概念(多义词)。
【例5】 青 —— 青铜 —— 黄色 】 青砖 —— 灰色 青草 ——与语词
三、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内涵和外延是概念最基本的逻辑特征。 内涵和外延是概念最基本的逻辑特征。 内涵: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特性或本质; 内涵: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特性或本质; 外延:反映在概念中的一个个、一类类的对象。 外延:反映在概念中的一个个、一类类的对象。 【例6】 】 “商品”——内涵 商品” 内涵——“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 内涵 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外延——“具有上述特性的、花色品种 具有上述特性的、 外延 具有上述特性的 各不相同的所有劳动产品” 各不相同的所有劳动产品”
四、歧义
一个语言表达具有一种以上可能的解释或意义 。 同形异义词( ),即书写和说话时形式完全一样 同形异义词(equivocation),即书写和说话时形式完全一样,但有不同 ),即书写和说话时形式完全一样, 语义的词或短语。例如; 生才之道” 羊肠小道” 语义的词或短语。例如;“生才之道”与“羊肠小道”。 1.标准歧义 一个语词有两个或以上的标准意义(词典意义)。 1.标准歧义 一个语词有两个或以上的标准意义(词典意义)。 2.语用歧义 一个语词在具体使用情景中具有的不同意义。 2.语用歧义 一个语词在具体使用情景中具有的不同意义。 不同学科中使用的同一语词可能意义不同。 不同学科中使用的同一语词可能意义不同。例,“逻辑” 逻辑” 歧义结构(ambiguity) ,对一个结构有不止一种解释。 歧义结构( ) 对一个结构有不止一种解释。 “女子理发店”,可以理解为“专给女性理发的”理发店,也可理解为 女子理发店” 可以理解为“专给女性理发的”理发店, “理发师全部为女性的”理发店。 理发师全部为女性的”理发店。 今天没有迟到 “老师今天没有迟到”,如果仅从命题意义来看,它只是描述了一种关 老师今天没有迟到” 如果仅从命题意义来看, 于老师的事态;但如果考虑到副语言成分形成的意义,比如重音落在“今天” 于老师的事态;但如果考虑到副语言成分形成的意义,比如重音落在“今天” 上,那么该句的意思就成了:老师今天没有迟到(是个例外),其他日子总 那么该句的意思就成了:老师今天没有迟到(是个例外),其他日子总 ), 是迟到。 是迟到。
第二节 概念与语词
人 工人 先进工人
第二节 概念与语词
五、概念间的外延关系
根据概念间的外延是否具有重合部分, 根据概念间的外延是否具有重合部分,概念间的外延关 系可以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 相容关系和 系可以分为相容关系 不相容关系。 相容关系包括同一关系、真包含关系、 相容关系包括同一关系、真包含关系、真包含于关系 包括同一关系 和交叉关系。 和交叉关系。 不相容关系包括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 不相容关系包括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 包括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
第一节 概念与语词
概念: 概念:通过反映对象的特性或本质来反 映对象的一种思维形式。 映对象的一种思维形式。
第二节 概念与语词
二、概念和语词的关系
概念都由语词来表达,但并非所有语词都表达概念。 概念都由语词来表达,但并非所有语词都表达概念。一般 来说,实词都表达概念,虚词不表达概念。 来说,实词都表达概念,虚词不表达概念。 同一个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语词来表达(同义词) 同一个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语词来表达(同义词)。 【例4】 土豆 洋芋 洋山芋 山药蛋 马铃薯 】 维生素 维他命 大夫 医生 郎中
三、话语意义的多重性
命题:即抽象语句的意义,描述事态,大致相当于语句的“ 1.命题:即抽象语句的意义,描述事态,大致相当于语句的“含 或理性意义。 不同的语句可以描述相同的事态, 义 ” 或理性意义 。 不同的语句可以描述相同的事态 , 因而具有相同 的含义或命题。 而同一个语句可以描述不同的事态, 的含义或命题 。 而同一个语句可以描述不同的事态 , 因此具有多重 含义或命题。 含义或命题。 这是一条重要的新闻。 这是一条重要的新闻。
示 行 动 :
把手机关掉。 麻烦您,请买两张票。
第一节 自然语言的特性
二、语词意义的多重性
1.认知意义:也称外延意义。指称对象、事件及其属性、关系 这是 意义:也称外延意义。指称对象、事件及其属性、关系.这是 语言交际中所表达的最基本的意义,这种意义被收录在词典里, 语言交际中所表达的最基本的意义 ,这种意义被收录在词典里,成 为标准意义。但语词可以多义。例如: 为标准意义。但语词可以多义。例如:“道”。
情感意义:讲话者、作者表达自己感情和态度的意义。 2.情感意义:讲话者、作者表达自己感情和态度的意义。
第一节自然语言的特性
官僚” 【例1】 ①“官僚” 】 官僚 公仆” ② “公仆” 政府官员” ③ “政府官员” ——认知意义几乎相同; 认知意义几乎相同; 认知意义几乎相同 ——情感意义(褒贬)大有区别: 情感意义(褒贬)大有区别: 情感意义 有愤怒、不赞成之意; ①有愤怒、不赞成之意; 一种敬语,有好感、赞成之意; ②一种敬语,有好感、赞成之意; 在情感上较之前两者更为中立。 ③在情感上较之前两者更为中立。
识别:
全国流动人口数量从1993年的7000万增加到 全国流动人口数量从1993年的7000万增加到 1993年的7000 2003年的1.4亿,10年内翻了一番,超过了全 2003年的1.4亿 10年内翻了一番, 年的1.4 年内翻了一番 国人口总数的10%,约占农村劳动力的30%。 10%,约占农村劳动力的30 国人口总数的10%,约占农村劳动力的30%。 流动人口中年轻人口占绝大多数,其中15 15岁至 流动人口中年轻人口占绝大多数,其中15岁至 35岁人口占全部流动人口的70%以上。在今后 35岁人口占全部流动人口的70%以上。 岁人口占全部流动人口的70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流动人口的规模将进一 步扩大。据专家预测, 步扩大。据专家预测,农村劳动力中还有三分 之一可能转移出来,成为流动人口。 之一可能转移出来,成为流动人口。
第二节 概念与语词
四、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反变关系
概念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反变关系—— 概念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反变关系 概念内涵与外延之间的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 概念内涵与外延之间的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即一个概念的内涵越 少,其外延就越大;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多,其外延就越小。一个概念的 其外延就越大;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多,其外延就越小。 外延越小,其内涵就越多;一个概念的外延越大,其内涵就越少。 外延越小,其内涵就越多;一个概念的外延越大,其内涵就越少。 正确把握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反变关系,并自觉运用这种关系, 正确把握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反变关系,并自觉运用这种关系,对于 日常学习和工作都有积极的意义。 日常学习和工作都有积极的意义。
日常生活中大多数的语言使用或多或少都同时具有上述三 重功能。 重功能。
识别:
李煜的《虞美人》 李煜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意义的澄清
自然语言的歧义和含混往往阻碍批判性讨论目标的实现。 自然语言的歧义和含混往往阻碍批判性讨论目标的实现。在 这样的语境中,歧义和含混必须消除, 这样的语境中,歧义和含混必须消除,概念和语句的意义必须澄 清。 概念分析 要首先解决概念的内涵(含义)和外延(指称)是否明确。 要首先解决概念的内涵(含义)和外延(指称)是否明确。
第一节自然语言的特性
3.话语:给语句加上一种副语言成分,它就成为话语 话语:给语句加上一种副语言成分, 话语 话语的意义称为“意谓” 这时, 话语的意义称为“意谓”。这时,命题态度上又附加了 某 种思想感情。声调这种副语言成分,可以表达意谓。 种思想感情。声调这种副语言成分,可以表达意谓。例 处长的工作是有成绩的。 如:“处长的工作是有成绩的。”
第二节 概念与语词
一、概念
【 例 3】任何对象都是多种属性的统一体 。 在动物这一领域中 , 人的 】任何对象都是多种属性的统一体。在动物这一领域中, 属性是多方面的: 属性是多方面的: A.能思维、有语言、会制造和使用工具,…… .能思维、有语言、会制造和使用工具, B.能直立行走,…… .能直立行走, C.能血液循环、用肺呼吸,…… .能血液循环、用肺呼吸, D.有黄头发、黑皮肤、蓝眼珠,…… .有黄头发、黑皮肤、蓝眼珠, 为了在认识上把人和别的动物区别开来, 为了在认识上把人和别的动物区别开来,通常需要首先撇开人的偶有属性 ),抽象出固有属性 ),进而抽象出特有属性 (D),抽象出固有属性(A、B和C),进而抽象出特有属性(A和B)或 ),抽象出固有属性( 、 和 ),进而抽象出特有属性( 和 ) 本质属性( ),以形成关于人的初步概念。 ),以形成关于人的初步概念 本质属性(A),以形成关于人的初步概念。
“谁说这条新闻不重要”? 谁说这条新闻不重要” “难道这条新闻不重要吗?” 难道这条新闻不重要吗?
这条新闻是很重要的。 这条新闻是很重要的。
这个人不相信任何人。 这个人不相信任何人。 这个人谁都不相信。 这个人谁都不相信。 任何人不相信这个人。 任何人不相信这个人。 语句:抽象语句或语句的理性意义可以附加一种命题态度 命题态度, 2.语句:抽象语句或语句的理性意义可以附加一种命题态度,比 如断定、 命令和疑问, 即对命题所描述的事态的态度, 这样, 如断定 、 命令和疑问 , 即对命题所描述的事态的态度 , 这样 , 命题 就成为语句 。 老王下岗了。 ”“老王得下岗 ”“老王难道没下 老王得下岗! 就成为 语句。 “ 老王下岗了 。 ”“ 老王得下岗 ! ”“ 老王难道没下 语句 岗?”
第一节 自然语言的特性
引发行动( 引发行动(the directive uses of language) ) ——既不提供信息,也不表达或唤起某种情感,无所谓 既不提供信息,也不表达或唤起某种情感, 既不提供信息 真假,旨在引起或避免某种行动。(命令、请求) 真假,旨在引起或避免某种行动。(命令、请求) 。(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