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的功效与作用(桂枝) 性味功效味辛、甘,性温。
功效:发汗解表,温通经脉,散寒止痛。
传统应用主治感冒风寒,发热恶寒;寒湿痹证,肢节酸痛;胸痹痰饮;腹 中寒痛,闭经痛经;小便不利等病症。
传统方剂①桂枝汤(《伤寒论》):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治疗 外感风寒,发热、恶风等症。
②桂枝芍药知母汤(《金匮要略》):桂枝、芍药、知母、麻黄、 附子、防风、白术、生姜、甘草,治疗历节、肢节疼痛;..③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桂枝、茯苓、桃仁、丹皮、赤芍, 治疗痛经。
在治疗痰饮病的苓桂术甘汤、肾气丸中,治疗腹痛的小建中汤中, 治疗四肢厥冷青紫的当归四逆汤中,治疗虚劳不足脉结、心悸的炙甘 草汤中,桂枝也都是主要药物。
主要成分 主要含挥发油类桂皮醛等成分。
1、含挥发油 0.2%~l.o%,其中主要是桂皮醛,占 70%~80%。
2、尚含反式桂皮酸、香豆精、β-谷甾醇、原儿茶酸、硫酸钾结晶、长链脂肪酸等成分。
药理作用 (一)解热 水煎剂及其桂皮醛对发热兔有降温解热功效,麻黄和桂枝同用对大鼠足跖汗腺有兴奋作用而能发汗。
(二)抗菌、抗病毒 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亚洲甲型 68―1 株和埃可(ECH011)病毒有抑制作用。
(三)祛痰止咳..桂枝挥发油吸收后,经肺排泄,能稀释痰液,容易咳出,起到止 咳、化痰的功效。
(四)抗炎、抗过敏 有抑制炎性肿胀的功效,与芍药有协同作用。
对呼吸道炎症有抑 制作用。
桂枝浸膏对肾病嗜异性抗体反应显示出抑制补体活性的效果,认 为有较强的抗过敏作用,因而五苓散对过敏性肾炎,柴胡桂枝汤对过 敏性皮炎和荨麻疹,均有较好疗效。
另有报道,桂皮醛有组胺释放作用,能引起皮疹。
(五)芳香健胃 桂枝和桂皮醛能促进胃肠蠕动,能排除腹中胀气。
桂皮酸有利胆作用,能促进胆汁分泌。
(六)扩张血管 有扩张毛细血管和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微小血管和冠状血管血流 量;扩张肾血管而能利尿;增加子宫血流而有通经作用。
此外,桂皮醛尚有镇静、镇痛和抗惊厥作用。
临床应用 1.治疗冬天受寒冷后普通感冒的轻症,怕风、畏冷、鼻塞流涕。
..2.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各种关节炎滑囊积液,中 医谓之痹证、历节者。
3.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肺部感染、轻度肺水肿等的 泡沫状痰,胸膜炎、心包炎之胸腔积液、心包积液,中医谓之痰饮病 者。
4.治疗浅表萎缩性胃炎的胃隐痛、食欲不良,中医辨证属脾胃虚 寒者。
5.治疗心病性、肾病性的全身浮肿、腹水,中医谓之水肿病者。
6.治疗冠心病胸闷隐痛,中医辨证属瘀寒型者。
剂量用法 药典剂量:3~9g。
临床常用剂量:3~9g。
大剂量:一般不大剂量使用,特殊情况使用 15~30g。
使用方法:水煎服,研末或入丸、散吞服,浸酒内服,外敷。
临床体会 (一)关于温阳和解表 本品药性温热,服一二剂汤药就有振奋阳气功效,用于辨证为阳气虚寒、水湿积聚类的病情较为适合,常用于心、肺、脾胃、肾之慢 性疾病出现阳气虚寒的病人。
..古代对本药治疗风寒感冒论述得很多,桂枝汤、麻黄汤是中医经 典的治疗感冒的最早的方剂。
临床上对冬天的风寒感冒,麻黄、桂枝 同用,发汗通鼻效果是很好的,服用后会感到全身轻松。
但是现临床 对感冒已经很少使用这些方药了。
(二)关于温化痰饮对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肺心病、慢性心衰等病有咳嗽、 气喘、泡沫状痰、下肢浮肿,中医称为痰饮病者,桂枝最为适合,并 可与制附子、白芥子、葶苈子、炙苏子等同用,中医称为温化痰饮。
由于病情复杂而严重,现临床常采用中西医综合治疗。
泡沫状痰是肺 水肿,小支气管、肺泡渗出液所引起。
对急性重症病人可先用局部脱 水的方法治疗。
对于慢性者中医效果较好,这就是苓桂术甘汤、三子 养亲汤的适应证。
桂枝、白芥子具有使渗出液重吸收的作用。
胸腔积液、心包积液,不论是炎症性、免疫性、肿瘤性、结核性 的,在对原发病灶治疗的同时,桂枝、白芥子、葶苈子、桑白皮等药 能抑制浆膜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渗出.同时又加速微循环,可使积 液得到重吸收。
中医称此为蠲饮。
这是中医的一大特点。
经方苓桂术甘汤,茯苓放在第一位,当为君药。
茯苓是利尿药, 茯苓利尿可加速水液排出体外,对减轻肺水肿是有利的,但其药力非 常弱,临床疗效非常有限。
而且茯苓并不能直接消除痰液。
苓桂术甘 汤中直接消除痰液的主药应为桂枝。
桂枝抑制细支气管和肺泡的渗 出,有明显的、直接的消除泡沫痰的效果。
..(三)对关节炎的治疗 长期的慢性关节炎中医称痹证、痹病。
辨证为寒湿滞留或寒热错 杂者,可用桂枝以温通阳气,祛寒化湿,发挥桂枝抗过敏、抗变态反 应、扩张血管、消炎镇痛的作用。
尤其是对关节炎关节肿胀和滑囊积 液,桂枝与白芥子、葶苈子、鹿角霜、炮姜炭等同用,可以消肿,使 积液重吸收。
中医称此为温阳化饮。
对关节滑膜的作用,其机制与胸 膜炎是一致的。
急性风关、类风关常有血热的表现,本药并不适宜,或者与生石 膏、生地、知母等寒性药同用以寒热平衡。
(四)关于退热和利水 本药对免疫病发热,如斯蒂尔病、类风关、红斑狼疮、硬皮病等 引起的高热持续不退,已经用了清热降温药和西药退热药,热度仍然 不降,并有畏寒的症状,中医称寒包火者,用桂枝 9g 与生石膏、知 母、青蒿等清热药同用,中医称温凉反佐,有的人服药后会迅速退热。
对重度水肿、腹水,已经用了西药利尿剂,并且产生了耐药,在 中药利水药中加入桂枝 9g,有时小便会突然增多。
这两种情况,中医称温阳散寒和温阳化水。
这是解热发汗和利尿 作用起了效果。
(五)关于振奋心阳..冠心病、风心病、肺心病等出现心力衰弱、衰竭,证属心阳不振, 症见浮肿、气促、心慌、唇舌紫黯等,桂枝与人参、参三七、鬼箭羽、 红花等强心活血药同用,中医称为振奋心阳。
(六)关于性温上火 本药产生虚火内热是快速的,一二天内就有温热的感觉,剂量越 大内火越重,对正常人和有热象的病人,服桂枝复方一二剂药,即会 产生齿浮、牙疼、咽痛、便秘、小便短赤甚至出血的情况,应立即停 药,并用石膏、生地等寒性药以清火。
所以用桂枝必须辨证,不宜随 意使用。
辨证有寒象的,不论虚寒、实寒都能用。
(七)关于过敏性疾病的两面性 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紫癜、过敏性皮炎、荨麻疹等,中医辨证大 多为风热、血热和瘀滞,热证为多,寒证为少,大多需使用清热祛风、 凉血化瘀的方法,一般较少使用本品。
对顽固的病症,在清热的基础 上,有时加用桂枝反佐会增效。
药理研究报道,桂枝既有抗过敏的一面,又有引起过敏的一面。
中药的这种两面性作用还有许多,临床上很难掌握。
这只能依据临床 辨证论治来处方。
副作用 (一)传统文献..《本草纲目》:无毒。
又载:“桂性辛散,能通子宫而破血,故 《别录》言其堕胎.宠安时乃云炒过则不损胎也。
”桂枝是否影响胚 胎,仅作参考。
(二)毒理试验 毒性反应:通过时程药理学研究,白天组的 LD50 较子夜组大 24%, 有极显著差异。
表明白天的毒性作用和致死作用较夜间明显增强。
说 明毒性比较小,夜间的毒性较白天为轻。
(三)临床观察 无毒。
在常规剂量内水煎服没有不适反应。
长期服用也没有明显 副作用。
在常规剂量内,汤药水煎服是比较安全的,可能有上火内 热的反应,阴虚内热和有出血倾向的病人不宜使用。
除非特殊需要, 不宜大剂量使用。
性味功效 味辛、甘,性温。
功效:发汗解表,温通经脉,散寒止痛。
传统应用 主治感冒风寒,发热恶寒;寒湿痹证,肢节酸痛;胸痹痰饮;腹中寒痛,闭经痛经;小便不利等病症。
传统方剂..①桂枝汤(《伤寒论》):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治疗 外感风寒,发热、恶风等症。
②桂枝芍药知母汤(《金匮要略》):桂枝、芍药、知母、麻黄、 附子、防风、白术、生姜、甘草,治疗历节、肢节疼痛;③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桂枝、茯苓、桃仁、丹皮、赤芍, 治疗痛经。
在治疗痰饮病的苓桂术甘汤、肾气丸中,治疗腹痛的小建中汤中, 治疗四肢厥冷青紫的当归四逆汤中,治疗虚劳不足脉结、心悸的炙甘 草汤中,桂枝也都是主要药物。
主要成分 主要含挥发油类桂皮醛等成分。
1、含挥发油 0.2%~l.o%,其中主要是桂皮醛,占 70%~80%。
2、尚含反式桂皮酸、香豆精、β-谷甾醇、原儿茶酸、硫酸钾结晶、长链脂肪酸等成分。
药理作用 (一)解热 水煎剂及其桂皮醛对发热兔有降温解热功效,麻黄和桂枝同用对大鼠足跖汗腺有兴奋作用而能发汗。
(二)抗菌、抗病毒..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亚洲甲型 68―1 株和埃可 (ECH011)病毒有抑制作用。
(三)祛痰止咳 桂枝挥发油吸收后,经肺排泄,能稀释痰液,容易咳出,起到止 咳、化痰的功效。
(四)抗炎、抗过敏 有抑制炎性肿胀的功效,与芍药有协同作用。
对呼吸道炎症有抑 制作用。
桂枝浸膏对肾病嗜异性抗体反应显示出抑制补体活性的效果,认 为有较强的抗过敏作用,因而五苓散对过敏性肾炎,柴胡桂枝汤对过 敏性皮炎和荨麻疹,均有较好疗效。
另有报道,桂皮醛有组胺释放作用,能引起皮疹。
(五)芳香健胃 桂枝和桂皮醛能促进胃肠蠕动,能排除腹中胀气。
桂皮酸有利胆作用,能促进胆汁分泌。
(六)扩张血管 有扩张毛细血管和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微小血管和冠状血管血流 量;扩张肾血管而能利尿;增加子宫血流而有通经作用。
此外,桂皮醛尚有镇静、镇痛和抗惊厥作用。
..临床应用 1.治疗冬天受寒冷后普通感冒的轻症,怕风、畏冷、鼻塞流涕。
2.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各种关节炎滑囊积液,中医谓之痹证、历节者。
3.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肺部感染、轻度肺水肿等的泡沫状痰,胸膜炎、心包炎之胸腔积液、心包积液,中医谓之痰饮病 者。
4.治疗浅表萎缩性胃炎的胃隐痛、食欲不良,中医辨证属脾胃虚 寒者。
5.治疗心病性、肾病性的全身浮肿、腹水,中医谓之水肿病者。
6.治疗冠心病胸闷隐痛,中医辨证属瘀寒型者。
剂量用法 药典剂量:3~9g。
临床常用剂量:3~9g。
大剂量:一般不大剂量使用,特殊情况使用 15~30g。
使用方法:水煎服,研末或入丸、散吞服,浸酒内服,外敷。
临床体会 (一)关于温阳和解表..本品药性温热,服一二剂汤药就有振奋阳气功效,用于辨证为阳 气虚寒、水湿积聚类的病情较为适合,常用于心、肺、脾胃、肾之慢 性疾病出现阳气虚寒的病人。
古代对本药治疗风寒感冒论述得很多,桂枝汤、麻黄汤是中医经 典的治疗感冒的最早的方剂。
临床上对冬天的风寒感冒,麻黄、桂枝 同用,发汗通鼻效果是很好的,服用后会感到全身轻松。
但是现临床 对感冒已经很少使用这些方药了。
(二)关于温化痰饮对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肺心病、慢性心衰等病有咳嗽、 气喘、泡沫状痰、下肢浮肿,中医称为痰饮病者,桂枝最为适合,并 可与制附子、白芥子、葶苈子、炙苏子等同用,中医称为温化痰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