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指导高中生写好语文作文

如何指导高中生写好语文作文

如何指导高中生写好语文作文
作者:尹金成
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3年第07期
为了贯彻和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国高考命题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各省自主命题的推广与深入,高考语文试题的式样越来越新颖,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

高考语文试卷的重量级版块-作文也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1.转变观念
高中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要充分认识到高考模式的改革是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意在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不是说要考倒考生,也不是要放任自流。

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搬用原来的一套来训练学生专攻一种文体。

也不要只重分析,轻写作。

对学生限制过多就扼杀了他们的想象力,使他们感到作文枯燥无味。

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每样能力都不可或缺,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定不能人为地把这四个方面割裂开来,不能偏重哪一项而不顾其他。

所谓"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不限"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与表现的机会,不是说考生可以随便写,胡乱写,也不是说可以准备几篇范文就可以随便套用,不确定的因素实际上要求学生的基本功更扎实才行,是指学生在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文体,可以确定几种立意的基础上选取其中一种自己最好把握,最能展示自己才华的一种方案来。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作文教学。

要让学生在写作文这一块上做到各种文体都能写,又有写某种文体的特长,做到"一专多能"。

2.科学指导
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要采取多种方法为学生提供听说读写的训练机会,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

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尽量不做;学生还不会做或做不好的,老师要指导但尽量少做。

作文教学过程中,要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为目的,激发学生的兴趣。

从命题开始,就要采取多种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变高中学生写作时无兴趣为有兴趣,变暂时兴趣为长期兴趣,变教师要学生写作文为学生自己要写作文。

具体指导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阅读中思考、在交流中思考。

启发他们下笔前思考为什么写、写什么和怎么写,写出初稿后要认真思考如何修改、如何加工等等。

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时间,自习时间为学生推荐美文,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找自认为比较好的文章,在同学们之间交流,从而扩充学生的视野,积累素材。

3.观察与思考
作文源于生活。

我们身边每天都在发生着不计其数的新鲜事,可惜,有些同学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可见,无材可写的根源是不善于观察。

同学们观察时应调动一切感官,充分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进行细致的观察。

对观察到的现象,要给自己多提几个问
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并勇于向别人请教,要进一步分析,综合,比较,判断,以获取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觉得很有收获的就记下来。

同学掌握了大量的语言材料与生活素材,就为写作做好了准备。

剩下要做的,就是实践,实践,再实践,也就是反复多次地进行习作训练。

4.每日一忆,每周一记
坚持写日记确实能有效地提高同学的作文能力,但也会给同学造成较重的课业负担。

"每日一忆"改"记"为"忆",只要求同学在入睡前,把一天中经历的事回想一下,把有意义的事情挑选出来,想想可以写成什么作文。

第二天在课堂上交流,比比谁是生活中的有心人,最有"慧眼",最会发现。

如果碰到自己特别感兴趣又有把握写好的素材,就写成周记。

同时还要注意,积累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

英国著名科幻小说作家儒勒·凡尔纳为了积累写作材料,曾写了几百本读书笔记,摘录了两万多张卡片。

5.深入社会生活和实践,激发写作兴趣
艺术来源于生活,当然生活更是写作的源泉。

我们要培养学生把平时所见的、所听的、所想的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这正如叶圣陶所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

"大多数学生写作文时感到最难的是提起笔来无话可说,没材料可写,不仅是因为缺乏兴趣,还缺少生活体验。

教师就应在平常教学中讲生活故事,谈生活体验,然后把说的变成写作的素材,就形成了写作的原始资本。

同时在写作中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生活情境,开展灵活多样的课内外活动,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让他们写自己的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强调学生对生活的观察。

这是写作客观规律决定的,没有对生活的观察积累,学生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米之炊。

例如在指导学生写《一次春游活动》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没有老套的按习作要求去指导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春游前推荐春游的地点,把推荐理由写具体、写明白;地点确定后还可以让学生设计春游的路线,把游览顺序和旅游点简要写下来;可以制定春游的安全和卫生守则,让班会讨论通过;可以设计几项在草地上做的游戏,以书面报告形式征求同学意见;也可以写一个表演节目单等等。

设计了这样的春游作文教学方案,学生玩得痛快,写得真实,既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又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的过程,若有一些心得体会,就要及时记下来。

这样长期坚持,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就会习惯于记实事、写真人、抒真情、发实感。

6.学会自我评价,提高作文鉴赏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认为:作文评价要以鼓励为主,评价的目的在于唤起学生对艺术的热爱,激发儿童的写作愿望。

学生在完成了一篇作文后,要让学生细细品味自己的创作,从创作中找问题,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自评,也可采取互批互改、集体批改等多种形式。

在批改中要求学生做到:先慢慢品读全文,看作文是否符合要求,再句句斟酌,看是否有句子不通顺的、不恰当的词语、错别字、用错的标点符号等,并用圈、点等符号标出,最后写上对这篇作文的简评。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批改作文中知道别人作文的构思、精彩的文笔,让学生在批改中受到启迪,增加写作阅历,提高写作鉴赏能力。

实践证明,让学生自己评改作
文会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笔的好习惯,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时间长了,就会让学生在相互评改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