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电子商务法律体系
电子商务法律体系的构建分为对信息流的规范、资金流的规范和物流的规范。
其中对信息流的规范是立法的重点。
(一)、对信息流的规范
此部分涉及电子合同、安全认证、隐私权以及知识产权的保护。
电子商务的安全应是电子商务立法所涉及的主要问题。
各国的电子商务立法都对此问题给予特别关注。
如新加坡的电子商务立法有关部门电子签名的法律规定占据了大量的篇幅,是该法的核心内容。
欧盟也颁布《关于在欧盟范围内建立有关电子签名共同法律框架的指令》。
美国以尤他州的《数字签名法》为发端,已有44个州制定了有关电子商务的法律,其中以《电子签名法》和《数字签名法》作为法律名称的最多。
关于数字签名首先我们要承认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
《汉堡规则》第14条,贸法会的《电子商务示范法》以及美国和欧盟一些国家的立法都承认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
这是国际社会的共同的要求,中国的电子商务立法不能游离于国际社会之外。
其次由于数字签名既是一个法律问题又是一个技术问题,这就涉及到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要在法律上承认电子签名的效力,是否需从法律的角度来对电子签名的技术选择加以限制。
一些学者认为法律可以介入数字签名运作之处,应仅限于如何以透明,合理且自制的方式规范数字签名的应用,以及引导数字签名规范的形成。
对此问题新加坡的经验值得借鉴。
新加坡对此问题采取折衷方法,一方面规定了电子签名的一般效力,保持技术中立性,适用于以任何技术为基础的电子签名,另一方面,又对所谓安全电子签名做出了特别规定,并建立了配套的认证机制。
由于电子签名主要用与保障数据电文本身的安全,使之不被否认或篡改,是一种技术手段上的保证。
但对于交易关系的信用安全保障,即保证交易人的真实与可靠可数字签名无法解决,于是电子认证就必须依法建立。
对于电子认证,电子认证核心法律问题为认证机构的设置、法律责任以及电子证书的发放与管理。
国际上对电子认证的立法例分为官方集中管理型,民间合同约束型和行业自律型。
我国的电子商务刚刚起步,商务部,信息产业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却都在着手或已建立了自己的电子认证体系,这将对我国电子认证管理带来混乱。
笔者认为应建立政府主导型的电子认证管理体制。
确立电子认证行等主体的法律地位,这样可确保电子认证的权威性和中立性。
电子商务的信息流的安全还涉及到隐私权的保护。
电子商务中隐私权的保护主要涉及到个人数据的法律保护。
所谓个人数据的法律保护是指通过立法以及相应的执法手段和司法程序保护个人数据免受不当的收集,存储,处理,传输和利用,对于违反该法律规定者予以相应制裁的一种法律制度。
对于个人数据保护的立法模式一是通过对传统的法律做扩张解释,另外一种为制定专门的数据保护法。
欧洲一些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等制定了专门的数据保护法。
笔者以为在目前我国不可能制定专门的数据保护法的情况下,有必要在电子商务的立法中加入个人数据保护方面的立法,以遏制对个人数据的商业滥用。
在电子商务领域立法应强调
对个人数据的合法取得,对个人数据的合理使用,以及对个人数据收集主体的限制等。
电子商务中的知识产权保护也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电子商务中的知识产权保护主要涉及著作权和专利权的保护。
传统的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就足以保护电子商务中涉及的商标保护问题。
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说,电子商务中等商标权问题主要涉及域名的保护。
笔者认为域名的保护可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没有必要制定新的法律来调整与域名相关的法律关系。
对于电子商务中的著作权保护,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网络中著作权的保护对象、网络服务提供商以及网络内容提供商的侵权责任都做出了规定。
这对电子商务中的著作权保护有积极的作用。
但此司法解释对电子商务中出现的新的著作权法律关系没有做出规定。
一般认为,网络传播权、技术措施的法律保护以及数据库的特殊权利保护这三个方面已经成为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公认的在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保护体系中的最重要的权利,而我国在网络传播权方面有全面的规定,对技术措施以及数据库的法律保护还缺乏规定。
这应是我国电子商务中著作权保护立法的重点。
技术措施的法律保护涉及到有效的技术措施问题。
何为有效的技术措施,欧盟的标准可资借鉴,如果用户对某个作品或邻接权客体的访问必须在权利人授权的情况下运行某个访问代码或者程序(包括对该作品或者邻接权客体的解密,解码或转换形式)才能进行,则这类技术措施被当然视为有效的措施。
其次对于数据库的法律保护,首先应承认数据库应受法律的保护,核心问题是什么样的数据库才受法律的保护。
笔者认为只要具有独创性的数据库就应受法律的保护。
电子商务中的专利权保护涉及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使用、销售其专利产品,或者使用其专利方法以及使用、销售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外观设计专利权涉及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销售其外观设计专利产品以及他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为以上所述用途进口其专利产品或者进口依照其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
这与传统的专利权保护并无不一致。
笔者以为在电子商务的立法中不需要制定专门的专利权保护条款,可在修订《专利法》时对在电子商务发展中新出现的可专利对象加以规范。
这些新出现的可专利对象包括:计算机程序、通讯协议、密码技术、资料压缩以及电子销售系统等。
(二)、对资金流的规范
这部分涉及电子货币,电子支付等法律问题。
电子货币的实质是一系列数据信息,它是由网络银行所发行的可以用于网络电子支付的与传统货币功能等同的数据货币。
电子商务的发展必然带来支付方式的变革。
网络商务要求的快捷与便利必然要求网络支付的方便与快捷。
随着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电子货币的出现以及对之进行法律规范就成为必然。
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及管理机构是电子货币法律关系的主要问题。
应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子货币管理机构,中国人民银行应是首选。
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电子货币技术标准的制定,然后由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各银行发行自己的电子货币。
到2005年,
买卖活动中使用新一代电子货币方式进行支付的金额将达到1260亿美元。
电子支付的法律问题涉及互联网环境下的电子支付和非互联网环境下的电子支付。
非互联网环境下的电子支付主要包括互联网被广泛应用于商业领域以前即已出现的电子支付方式,如信用卡业务,电子汇兑与电子转账等。
而互联网环境下的电子支付是电子商务立法要解决的问题。
借鉴联合国的《电子资金划拨法》与《国际贷记划拨示范法》,订立我国的电子资金划拨法。
在电子资金划拨法中,主要订立调整银行与客户的法律关系、银行间的法律关系,银行与电子交换所的法律关系、银行与数据通信网络系统的法律关系以及客户间的关系的条款。
电子支付方式概括地分为三种形态:电子支票,电子支票是一种借鉴纸张支票转移支付的优点,利用数字化网络传递将钱款从一个账户转移到另一个账户的电子付款形式;以信用卡系统为基础的支付;电子现金,电子现金是一种以数据形式流通的货币。
(三)、对物流的规范
电子商务发展中出现的新型的物流,即电子物流是传统的物流法律规范所无法解决的问题。
电子物流主要涉及通过在线以数据形式传送的商品或服务。
对这一部分物流的法律规范应建立相应的条款以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规律。
笔者以为这些条款应主要包括产品或服务的质量,瑕疵担保,售后服务等。
可借鉴传统的产品质量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