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导论1.三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奥尔波特(美)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分析个体心理的变化过程,揭示影响个体行为的社会因素,并探讨制约个体行为的动机自我意识等心理机制对个体发生的影响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库兹明(前苏联)社会心理学应采用社会方法研究个体行为,主要陈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对人们的影响,揭示个体社会心理活动与其外部条件的联系比较文化的社会心理学2.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行为主义模仿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社会交换理论:C.C.Homars根据经济学规律提出,社会行为是互相强化的结果。

人的特定行为受到的强化越多,这一行为就会更多被表现出来报偿(reward)- 代价(cost)= 后果(outcome)公平理论:R/C(自己)=R`/C`(对方)认知格式塔场论与群体动力学:心理动力场论认为部分与整体之间存在着一种心理关系,人可以对部分进行整合,即通过场来进行,心理场包括环境和个体两个方面认知相符理论:以认知趋向一致或认知相符的状态来解释心理活动及行为的变化→认知失调说:认为人的行为总是基于一定的认知和信息,主脑中同时出现两种相反信息和认知时就会发生不愉快,并会激发人们解除这种不协调→认知一致性理论→认知–情感理论归因内隐人格理论社会同一性理论自我类化理论精神分析经典精神分析: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新精神分析:沙利文,霍妮,弗洛姆,埃里克森人际行为的三维理论:舒茨→主要观点:基本的人际需要(需要,支配需要,情感需要)在所有的需要里,包容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的类型包容群体的形成与瓦解(瓦解=情感需要的破裂)人本马斯洛符号交互作用理论:符号即有意义的语言动作姿势等。

该理论强调事物的意义分支角色理论角色期望镜像自我:从他人的表情态度中去认识自我角色采择:按照社会期望形成自我角色内冲突角色间冲突参照群体理论参照群体即个体从心理上把自己列入与之对照,并在评价,态度,行为及价值观形成上接受其影响的群体戏剧理论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客观与微观相统一交往原则人道原则被试必须是自愿参加不能让被试做风险大的事研究者要进行“风险–获益”分析,即在研究中让被试承担的风险于通过研究获得的利益平衡4.研究问题及问题意识科学研究要找出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问题意识的形成从研究的欠缺入手从现实生活中要求解释的现象入手从对比中发现问题好的问题与恰当的方法第二章1.社会心理学形成的三大理论来源德国民族心理学:认为有一种“超个体的灵魂”的实体存在,它从属于叫做民族的“超个体的整体”;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是民族精神,社会与文化的心理学应该被称为民族心理学法国群众心理学:以群众心理作为研究对象,对群众和公众的时尚,风俗,舆论,传说等社会现象所表现出的共同行为进行研究英国本能心理学:麦独孤,从达尔文的进化论出发,探讨了个体行为的动力问题,并将这种动力归结为人的本能第三章1. 社会化个体在社会的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的社会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2. 社会化的特点以遗传素质为基础具有独特个性具有普遍共性具有能动性贯穿人生全程3. 社会化的类型早期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再社会化反向社会化4. 社会化的途径社会教化: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机构及其执行者实施社会化的教育共同内容教授基本的生活技能教导行为规范培养社会角色树立面向未来的生活目标类别系统的正规教育非系统的非正规教育个体内化:社会教化是个体社会化的外部动机。

外因通过内引起作用,个体必须接受社会影响,并把外部现实或客观现实转化为内部现实或主观现实的过程个体内化的重要机制①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个体社会化不只源于自身社会实践及其结果受到的直接强化,很多时候人们通过观察外部世界作用于与自己有某些共同特征的其他人的过程和结果,来获得大量的社会化经验,这就是班杜拉提出的观察学习和替代强化。

随着个体自我意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自我评价的标准和系统逐步形成,人们的自我强化也开始成为社会化经验中具有自我引导性质的重要机制,使整个社会化过程带有个性化色彩②认知加工和主观认同。

个体通过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把外部世界的信念内化,所以社会化程度受制于其认知发展水平;个体在发展中与谁认同或以谁自居也决定着自己仿效的榜样,弗洛伊德曾以此说明道德内化和性别角色发展③社会比较。

当人们不能确定自身状况的评价意义时,更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社会特征相同的人进行比较,进而明确自己所处环境中的他人及客体应该怎样行为。

社会比较不仅有即时的行为效应,而且会导致稳定的观念改变,经社会比较获得的规范概念在独处时也会继续起作用。

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自我体验又会影响个体后继社会比较的倾向,进而影响个体社会化的方向5. 影响社会化的因素遗传物质基础:个体习得社会角色,进行社会化的前提条件社会环境与教育:社会文化大前提家庭社会化的起点学校进行系统教育,传承社会文化;儿童由家庭进入社会;儿童首次接受与他人比较的系统评价同辈群体青少年社会化,青春期后大众传播媒介6. 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观察,是对所有属于自己的身心状况的认识体验和控制,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内容:自我觉察使人们依照标准来审视,评估自己;适当的进行自我关注自尊对自身价值的认可程度自我效能对于自己技能使用的自信程度自我控制对自己心理和行为的主控权—儿童自控能力7. 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物–我知觉分化物–我感觉分化:1岁末幼儿将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别开来随意动作出现出现最初的主体意识人–我知觉分化3个月,微笑,对他人的刺激发生反应,最初的人际相互作用反应从形象上区分他人和自己:6个月,认识父母;7.8个月关注镜中自我;10个月与镜中自我play;1岁零8个月区分同伴;2岁零2个月准确认识自我形象,即最初的自我意识—自我知觉出现有关自我词的掌握1岁,对自己的表象性认识2岁末,抽象和概括能力5.社会角色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适应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时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6.镜像自我依据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形成自我概念7.角色采择依据镜像自我,按照别人的期望不断的调整自我的行为并塑造自己第四章1.社会认知个人对人们(包括自己和他人)的社会信息作出感知推测判断的过程包括对他人的认知对自己的认知对人与人关系的认知社会认知人际认知对人知觉2.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产生社会知觉–形成社会印象–进行社会判断产生社会知觉对他人知觉:内容对他人情绪、感情的认知(人际知觉);对他人人格的判断过程a寻找意义:(刺激物的)有意义印象,“中心品质的影响”意义和情境的关系b注重显著性信息:人们在对他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中,消极信息的作用往往大于积极信息的作用(负向效果)c对信息进行类别化:加快信息加工速度,但易陷入过度概括化刻板印象人们对某一群体中的人进行概括而形成的固定看法d运用图式:图式:过去经验中形成的关于个人群体角色或事件。

一套有组织的认知系统或结构可以是语言材料,视觉材料或其他具体材料功能:帮助人们提取信息加速信息加工速度和问题的解决填补社会认知者所需信息图式一:当人接触外界事物时,常在记忆中简缩那些与输入信息最符合的图式与之对照,加以理解和解释图示类别:他人图示;自我图式;角色/群体图式;事件图式自我知觉:相关理论符号互动论(米德):他人期望一个人以一定的角色,按角色规范办事,自我知觉反映他人对个体的态度镜像自我:自我知觉的形式包括个体想象在他人面前的形象和个体想像对自己评价的形象,以上两者结合产生自我感觉自我知觉理论(贝姆):①个体对自己的态度,情感以及内在状态的认识,部分是根据他们对自己的外显行为或该行为发生的环境而推断出来的②在某种程度上,内在的线索是微弱的模糊的,因此个体需要站在外部观察者的角度依据外部线索推断人的行为内容态度的自我知觉情绪的自我知觉对其他方面的心理特征的认识自我知觉之易受暗示性与不准确性巴纳姆效应:人们通常认为一种虚假的一般性描述十分准确的揭示了自己的某种特性形成社会印象社会印象:通过人们对接触对象的认识和知觉,在头脑中形成并留在记忆里的认知对象的形象,包括对认知对象外表的记忆和人的行为、人格、情绪特征的记忆,具有综合性和完整性社会印象:间接性综合完整性一旦形成则不易发生改变(社会刻板印象)vs社会知觉:直观性单一零散性形成:好恶评价(印象形成的最重要维度)好–坏强–弱主动–被动相信第一印象的原因人们之间的陌生感会增加其相互吸引力新异刺激给人的印象最深第一印象是人们首次交往的产物,受外界及他人影响较小人们认为有足够的信息进行判断,就不会太注意之后的信息首因效应即先入为主平均法则累加法则加权平均法则进行社会判断特点:预见性预见某种行为或心理现象在某种情境中是否发生超标准化趋势我们的判断经常会受到现实的冲击影响因素:社会信息社会规范推论过程:信息搜集–信息取样–综合–判断3.认知启发人加工信息的能力有限,在认识他人时不能对所有信息进行感知,而是抄近路感知那些最明显对形成判断最重要的原因4.表征性启发人们根据当时的信息或事件,与其认为的典型信息或事件的相似程度进行判断基率谬误5.获得性启发人们根据某种信息更容易在心里想起来的程度进行判断的方法6.锚定启发人进行判断时先抓住某个锚定点开始,然后逐渐调整最终得出一个结论7.印象管理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或控制别人形成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即有意义地留给别人一个印象8.印象管理的方法–寻求社会一致的心理状态保持形象的一致性“登门槛效应”当人们一旦接受了别人无关紧要的小要求后,常常也会接受其第二个较大而且较麻烦、不合心意的要求“门面效应”一个有很好的自我形象的人,拒绝了一个大要求后,发现有损形象,就会接受一个小要求,来保持自己的社会一致性讨好恭维;在意见、判断和行为上尊重他人;自我表现;给予好处(琼斯)恰当的自我表露个体在与人交往时自然的表露自己真实的想法和行为对等原则(性别差异:女性多于男性)9.十大认知偏差首因效应:与人接触时(特别是首次)首先被反应的信息近因效应:最后的信息对印象形成的作用(新)信念固着:一旦形成第一印象就难以改变,并且会寻找更多信息来证实该印象晕轮效应:一旦对某种特征形成或好或坏的印象后,更倾向于据此推断其他方面的特征扫帚星效应光轮效应刻板印象:类别化的产物,指人们对于某一群体中的人形成一种比较笼统而概括的看法积极性偏差(宽大效应):个体在评论他人时更易作出积极性评价,特殊的宽大倾向证实偏差认知证实偏差:人们总是选择地解释和记忆那些能够证实自己既存信念的信息行为证实偏差:人们对某人的行为总是有一定的图式,这种图式使人在交往时做出符合图式的新行为,即行为表现符合他人对其行为的期望(自我实现预言)后视效应:人们在回忆自己曾经作出的判断时,倾向于认为这种判断比实际上的更为准确投射偏差(虚假一致性偏差):高估或夸大自己信念判断和行为的普遍性(普遍化)自我中心偏差:夸大自己在某一事件中的作用10.归因理论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断理论非共同性效应:不同的行为产生的效应不同非共同性效应越少,相应判断的可靠性越高一个人的行为结果越不利于他个人,或其行为违反了社会规范社会赞许性:社会赞许性越低,本体归因的可能性越大,相应推断的可靠性越高选择自由性:行为是自由选择的,相应推断就越容易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p105)三维:思索行为原因的过程需考虑行动者&情景&客观刺激物,三方面构成立体框架,遵循共变性原则协同作用原则:区别性原则针对刺激物,考虑同类其它刺激一致性原则针对情景,anywhere&anytime一贯性原则针对人11.常见的归因偏差基本归因偏差:过高估计内在因素原因社会规范要求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行为者比其他因素更为突出(对背景及社会关系的忽视)行为者–观察者效应:行为者对自己的行为倾向易作出外在归因(自我防御归因)观察者对他人行为易作出内在归因自我防御性偏差(自我服务偏差):归因易因自尊心的需要而带上偏见成功归因于自己,失败责任推卸自我贬损,用各种消极办法来逃避个人的责任拟人化错误:社会中某些自然现象根本不具社会意义但人们会做出拟人化归因第五章1.社会态度一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的做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成分:认知因素&情感因素&意象因素特征:社会性对象性价值性稳定性持续性内在性2.改变态度之劝说之劝说情景模型差异会产生压力,引起内心冲突(或不协调、不平衡、不一致),为减少这种差异,减少压力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恢复第六章1. 侵犯即攻击: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所许可的行为伤害行动—外显行为伤害意图—有动机指使社会评价2. 侵犯理论本能论:进化论影响,把人类动机归因于先天本能威廉·詹姆斯,人类好斗的劣根性,只能通过替代性活动使侵犯倾向得到控制弗洛伊德,把人类破坏行为和攻击行为归咎于死的本能侵犯的生物理论:康德拉,掠食行为&争斗行为雄性激素分泌社会学习论:伦纳德,攻击性倾向和后天习得的反应之间存在一种复杂的相互作用的函数班杜拉,侵犯行为是社会习得的结果:强化是侵犯行为的一个主要促进者 传达者:专长性 可靠性喜爱性沟通:差异性 恐惧唤起 情境:强化作用预先警告分心 信奉 预防注射 人格信息学习感情转移相符机制反驳 态度学习 信息反馈 信息曲解 掩盖拒绝外部情境 目标靶 中介过程 结果模仿在儿童行为的行程中是另一个重要的作用机制挫折–侵犯论:挫折引起侵犯;剥夺,“相对剥夺”;认知作用3.减少侵犯4.减少攻击性行为的途径宣泄:通过攻击行为疏导压抑的攻击能量报复与惩罚提供非攻击性的榜样培养对他人的感情移入感情净化第七章1. 人际交往在社会活动中,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互相之间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2. 人际交往中的社会交换论G·霍曼斯,强调社会互动过程中的社会行为是一种商品交换,包括物质商品和非物质商品的交换;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既想付出最少的代价,同时又希望获取更多补偿;提出“公平理论”存在着一种制约社会交换的普遍理论,人们指望通过交往,得到的报酬与他们付出的代价成比例3.人际吸引的原则接近性:空间上的距离越小双方越接近,则往往容易引为知己,尤其在交往的早期阶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