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无答案)

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无答案)

广西岑溪市归义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无答案)第一卷(选择题共4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20分,共40分)1、梭伦改革中稳定平民阶层,为雅典民主政治打下牢固阶级基础的改革措施是()A.颁布“解负令”B.废除债务奴隶C.鼓励发展工商业D.划分公民等级2、下列改革措施中,不是梭伦改革内容的是()A.让债务奴隶重获自由 B.为担任公职的公民发放津贴C.组建陪审法庭 D.限制第四等级公民的部分政治权利3、梭伦说:“我赋予人民恰如其分的崇高地位,未曾剥夺他们的荣誉,也未曾给予过多的尊荣,权势之士因为财富遭受嫉妒,我保护他们免受一切危厄,我坚持立场,不偏不倚,不允许任何一方恃强凌弱。

”为此,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B.设立五百人会议C.实行“公职津贴制” D.确立陶片放逐法4、商鞅变法的措施当中,对后世影响最为深刻的是()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耕织C、按军功授爵D、建立县制5、某班同学学完《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后,开展了研究性学习,以下是他们拟定的部分研究题目。

其中不准确是()A.《梭伦改革: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 B.《商鞅变法:开创大秦帝国百年基业》 C.《宗教改革:欧洲向近代过渡的必然》 D.《阿里改革:埃及早期现代化的序幕》6、北魏孝文帝决定把都成迁到洛阳的主要原因不包括()A.迅速实现统一全国的抱负 B.寻求汉族地主阶级的合作C.回避北方强敌柔然的骚扰 D.解决都城粮食供应困难7、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看法不一。

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的文弱之风。

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什么措施()A、均田制B、实行科举制C、整顿吏治D、汉化政策8、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改革的态度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由此,可以断定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宋神宗()A.急功近利 B.动摇不定 C.反对变法 D.软弱无能9、穆罕默德·阿里对留学生许下诺言:“谁首先学成,政府将给他们高薪,提拔他们当工长。

”材料集中体现了穆罕默德·阿里()A.大力发展军事工业B.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C 力主学习外国先进技术的改革思想D.聘请外国技师建立工厂10、有人认为“阿里是中国秦始皇的埃及版本”。

能说明这一观点的史实有()①实现了国家统一②加强了中央集权③统治残暴④遏制外来侵略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11、天主教会之所以在德意志有很大影响主要原因是()A教权高于皇权 B资本主义处于萌芽 C德国四分五裂,未能统一的民族国家 D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12、在宗教改革时期,各国文字印刷的《圣经》纷纷问世,这从实质反映出()A欧洲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B 欧洲的民主意识在不断增强C.欧洲的印刷技术在不断发展 D。

教会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13、罗马城内有架“圣梯”,凡人只要爬上去便可赎罪。

一天,有人爬到中间,又突然退了下来,旁人问其原因,他说“只要心中有了信仰,就能赎罪,不必在乎表面的礼仪。

”这个人是()A. 马丁·路德B. 克伦威尔C. 亨利八世D. 加尔文14、下列推论属于哪种情况()大前提:农奴制改革是在封建地主的支持下进行的小前提:农奴制改革是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结论:农奴制改革是封建性质的改革A.大前提正确,小前提错误,结论错误B.大前提错误,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C.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D.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正确15、恩格斯在论述克里米亚战争时指出:“现在沙皇政府在全世界面前给俄国丢了丑,同时也在俄国人民面前给自己丢了丑,前所未有过的觉醒时期开始了。

”“觉醒”使人们认识到俄国()A.军备落后B.制度腐朽C.经济凋敝D.吏治腐败16、19世纪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其弊害大不可测”,进而采取的措施是()A.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B.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C.建立“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D.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17、一明治元勋说:“最迫急之事,在军务方面……朝廷能在海陆方面稍作准备,主要以朝廷之兵务,开拓朝鲜之釜山浦港。

”此语说明()A.军事改革的目的是富国强兵 B.明治维新的首要目的是建立海陆军C.军事改革的目的是对外侵略扩张 D.明治维新的实质是变日本为军事强国18、某论文将“俄国在克里木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的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作为重要论据.该论文的主题可能是()A.改变社会性质的变革B.西方的殖民侵略C.资产阶级民主在亚洲确立D.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19、下列人物中,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的是()A.魏源 B.严复 C.康有为 D.曾国藩20、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近代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是中国甲午战争引发的。

”这次“反思”使先进人士认识到必须()A.唤醒民众进行反侵略斗争 B.彻底批判儒家传统思想C.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 D.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第二卷二、材料解析题(60分)21.(15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选修1——_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春秋时期,社会上层即贵族层、统治者层皆按宗法制组成父权家长制集体大家庭。

这种大家庭是一个血缘亲属关系复杂、人数众多、组织庞大的宗族集团。

……这种庞大的宗族共同体便构成了西周、春秋时期贵族社会最根本的社会组织。

……西周、春秋时期的家庭形态,除了宗法贵族集体大家庭之外,另有庶民、奴隶等个体家庭,但无经济、政治上的独立性,尚被包容于宗法大家以及各类共同体(如村社)外壳之中。

——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材料二“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休息、居住)者为禁。

”“始秦戎翟之教(当初,秦国的习俗和戎狄一样),父子无别,同室而居,今我更制其教,而为其男女之别。

” ——《史记•商君列传》(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前家庭制度的特点。

(6分)(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的政策导致了家庭制度的什么变化?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家庭制度改革对秦国的影响。

(15分)22、(16分)女性教育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体现,是近代社会变革不可回避的话题,并成为衡量社会变革程度的标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为了传播本教派的教义,扩大新教影响,争夺更多的信徒,路德极其重视教育,他强调国家兴办学校,教育应在所有等级的儿童中得到普及。

他认为,开展学校教育不仅有利于教会,也有利于国家。

因此,他要求国家应强迫所有儿童不分男女与贫富都要入校学习,父母要对自己的子女受教育负责,而教会更应积极地办好学校教育。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路德希望成立女子学校,女孩子在学校里可以每天用德语或拉丁语读一个小时的圣经。

路德的教育计划的实施者菲利波·梅兰托内曾下令建立由女教师任教的女子学校,女学生在那里学习1—2个小时,学习期限为1—2年。

——《宗教改革时期的女性》材料二维新派兴办女学是基于他们思想深处的人权观念和平等观念。

更突出的是,他们不仅把兴办女学停留在理论探讨上,而且把它变成实际行动……维新派在19世纪后期所掀起的创设女学堂活动,可谓轰轰烈烈,其规模、影响都是前所未有的……连封建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和开明派也参加进来。

——陈文联《近代中国男女平等思想的历史考察》节选(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马丁·路德的教育观,分析其所产生的影响。

(10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价维新派关于兴办女学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

(6分)23、(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72年,新政府宣布停止使用以月亮运行为基础的历法(太阴历),而同西洋各国一样,明确实行以太阳的运行为基础的太阳历。

而且确定一天为24小时,一周为7天,将此作为全国的共同时间。

于是,人们生活所依据的历法和时间的划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此前,普通民众一年中的重大节日(如3月3日,5月5日,7月7日等),都是从中国传入的。

政府改以天皇和皇室的活动为中心,规定新的节日,要求民众届时庆祝。

如神武天皇即位日(神话传说中的第一位天皇),天皇的生日等。

但是,由于旧历法及基于旧历法的各种节日活动同农业生产及习俗密切关联,所以在有些地域仍然长时间地延续着。

——《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材料二:夏朝历法《夏小正》载有一年中各月份的物候、天象和农事情况。

战国《甘石星经》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

唐朝《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的运行规律,系统周密。

元朝《授时历》取“敬民授时”之意,定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这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相差无几。

——编自新浪网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历法改革和中国古代历法发展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历法改革与中国古代历法发展在原因上有何主要异同。

(8分)24、(13分)王安石变法时,以募役法取代此前的差役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京西转运使程能请定诸州户为九等,著于籍,上四等量轻重给差,余五等免之。

……命官、形势(权贵)占田无限,皆得复(免除)役。

……而应役之户,困于繁数。

募法……募者执役,被差者得散去。

……凡当役人户,以等第出钱,名免役钱。

其坊郭等第户及未成丁、单丁、女户、寺观、品官之家,旧无色役而出钱者,名助役钱。

——《宋史·食货》材料二向者役人皆上等户为之,其下户、单丁、女户及品官僧道,本来无役,今更使一概输钱,则是赋敛愈重,非所以宽之也。

——《司马光奏议》卷32《乞罢免役状》(1)根据材料一回答,相对于差役法,募役法有哪些改革?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积极作用。

(8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司马光对募役法的评价是否恰当?为什么?(4分)归义中学第一次月考试卷(历史)学校___________班别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第二卷(共60分)21.答:(15分)(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答(16分)(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23.答(16分)(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24答(13分)_(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相关主题